[心得] 生涯三驅力之二--性格

看板MBA (企業管理碩士)作者 (三隻小豬)時間10年前 (2015/04/28 12:43),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生涯三驅力之二—性格 生涯目標的定義,除了上述的興趣之外,還需要順應天性,配合上自己的性格特性 如此將能產生高度一致性的生涯,並進行未來投射, 而這也是招生委員檢視申請人自我了解程度,並預測未來成功的關鍵所在。 每個人天生就是獨特的,這是生命所賦予的美。既然如此,就該好好地運用它。 根據多年生涯諮商經驗,性格可以定義為:「每個人先天與後天養成的個性、習慣,與價值觀的獨特總和。」 可以想像成是一種個性與價值觀所形成的「形狀」, 就像小朋友玩積木一樣,圓的積木塞不進方的凹槽,反之亦然。 如果說興趣是方向與油門,那性格算是煞車,並可用來修正方向。 沒有這個煞車來協助聚焦,並順應天性的話,將會一路亂衝,哪也到不了。 舉個容易懂的例子:Nissan出的「東瀛戰神」GT-R,一度是世界僅有的三部「2秒俱樂部」之一, 加速極其猛爆,然而為了因應加速性能,他的底盤非常「惡狠」, 在運動模式下,壓過坑洞時會直接掉下去再頂上來,容易對乘坐者的脊椎造成傷害; 且其迴轉半徑非常大,後座也非常狹窄。 這種底盤的特性跟迴轉半徑的限制,就是它的「性格」。 這樣的性格讓它難以在蜿蜒山路或坑洞路面中盡情展現, 因為遇到髮夾彎要倒車迴轉好幾次,又會一直掉進洞裡,要載家人出遊也幾乎不可能。 為什麼性格在生涯管理中這麼重要呢? 很簡單,一方面性格定義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連動物也是),讓我們成為獨特的個體; 而另一方面,正因為它定義了我們每個人的獨特性,照理說應該排在生涯驅力的第一位, 但因為性格本身不能拿來當飯吃, 生涯還要靠興趣的長期經營,從而在滿足社會經濟需求之後,持續成為專業實現與社會貢獻的志趣, 因此性格在不能當生涯第一大驅力的狀況下,仍屹立不搖地站上第二大驅力。 至於一般觀念中,取決是否有工作資格的「專業能力」,因為容易取得且取代性高, 且只能短暫的滿足眼前工作條件,並不能確保長期生涯的持續提升與獨特性, 因此在生涯三驅力中敬陪末座。 性格部分,舉例而言,有個案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整整齊齊, 或許是因為家中從小的訓練或是家人有環境潔癖的關係,養成他這種獨特的性格, 因此,在選擇工作時,他把這種性格條件拿來當挑選工作的「形狀」,挑選能把東西排得整整齊齊的工作。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他這麼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為什麼不是興趣,而要歸類在性格呢? 因為在文章的開頭說了,性格是一種形狀,是用來當煞車用的。 這名個案並不是因為喜歡把東西排得好好的很開心, 而是如果東西沒有排得好好的,他會受不了。 因此,它對於東西的整齊程度有某種程度的排斥感, 因此不是興趣(他不會想把已經排的很整齊的東西排得更整齊), 而是當東西不整齊的時候,他如果不去把它們排整齊,他會睡不著覺,渾身不安。 因此,當有這種性格特性出現時,在生涯上可以拿來運用,作為一項先天的條件, 而對於某些特定形態的工作,會特別上手。 因此他後來選擇供應鏈管理及倉儲管理。 這有點像「如魚得水」的觀念,並不是因為魚得到水很高興,而是魚沒有水會無法呼吸而死去。 這跟許多人在選填志願時所用的刪去法有點類似,只是觀念更複雜延伸。 而把性格拿來當生涯選擇的第二大要件有什麼好處呢? 要先從工作與事業在社會經濟上的本意講起。 人們生於社會,是一個互利共生的概念。 即使是看似與世隔絕的自耕農,事實上他們的耕具、原料、農地、肥料等,都來自於社會的不同團體。 人們工作賴以為生,是透過勞力對於社會貢獻所產生的財務回報。 因此是人與社會互動的結果。 而這背後有隻無形之手,就是供給與需求所形成的經濟。 經濟所探討的是供給與需求的平衡, 簡單說就像假日大台北居民要從國道五號去宜蘭都會塞爆,平日卻沒什麼車, 所以要去宜蘭玩最好請假去玩,或是平日根本就不用上班,再不然就不要走國道五號, 不然僧多粥少沒水喝。 事業也是這個道理。 許多人因為對就業的不安感,而一心想要與眾不同, 在既定的遊戲規則裡與競爭對手一爭高下,就像在假日塞爆的國道五號上想要飆車一樣, 實際情況根本動彈不得。 然而,殊不知每個人出生就是獨特個體,天生就與人不同, 只要找出自己的獨特性格再加以發揮,自然會出現獨特立足點, 一方面找出好玩的不止是宜蘭,也可以不要假日去,或是繞道走九彎十八拐, 或是更酷的,自己發揮性格與興趣,及所培養出的獨特能力,自己成為一個景點, 讓人家來找你玩,還可以一邊賺錢, 就像北海岸的知味鄉玉米一樣。 這樣一來,就不用塞車了,還可以分散車流,大家都有得玩。 舉例而言,某個案大學念法律系,畢業後卻進入廣告產業, 而後又進入旅遊業企業端行銷。 怎麼轉這麼大? 深入挖掘後發現,大學念的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是來自關懷與孝敬的個性, 然而由於父母是公務員,生長環境較為枯燥,因此畢業後選擇進入光鮮多元的廣告業, 然而因為追求效能的個性,無法忍受提案被客戶一筆勾銷,因此選擇進入企業端自己來。 而旅遊業是因為承襲父母早年高材生高度自我要求的個性,容易給自己高度期望, 而喜歡靠吃喝玩樂來排解壓力,因此進入旅遊業如魚得水。 這是一個典型的興趣、性格與專業能力三方拉鋸的案例。 因為孝敬個性選了法律系以滿足父母期望, 而廣告業一方面是興趣,另一方面又是無法忍受枯燥的個性使然, 因此,個性會壓過興趣,形成只要能夠體驗多元事物都有可能成為興趣, 但一旦枯燥就無法忍受。 然而,後續又因為其追求效能的個性, 因為不能忍受熬夜準備提案,卻被客戶看心情否決的白忙一場 (然而有些人覺得是練習越多,因此個性因人而異,而這就是性格之美), 因而選擇進入企業端,來掌握主導權。 最後就專業能力而言,由於當初大學念的是法律, 可將「可轉換技能」的邏輯與法規專業,應用於行銷的邏輯式市場推導, 並發揮法律個案的「規則中遊走」的訓練,來做理性的創意發想。 這部分將於「生涯驅力之三—專業能力」專文中解說。 根據經驗,性格的養成,其背後最大的單一影響在於家庭, 當然還有日後潛移默化的環境形塑,甚至遇到重大變故所產生的個性與價值觀轉變。 而在挖掘性格的過程中,可以依循心理上一項關鍵的「認知協調」本能-- 人在任何時間點所做的任何決策,都會符合當時的認知協調,否則將會有補償行為。 此本能廣泛運用於犯罪心理中的「動機」回朔, 而在生涯管理上,也有非常關鍵而有效地推導各項生涯決策的導因。 此外,並依此延伸出「價值觀恆定」假設, 就像慣性,在沒有外力的影響下,並不會改變方向與速度。 將可依此假設,而回推各項生涯轉折點當時的性格與興趣條件。 最後,生涯驅力的探索中,最重要的一項假設,也是依循認知協調本能的延伸, 就是「過去所做的任何決策,在當時都是對的。」 藉此,即可完整推導出每個時間點的動機與性格形成, 再配合上興趣、價值觀所形成的意願,以及專業能力,就有辦法定義出生涯驅力。 當生涯驅力定義出來以後,即可以繼續根據「價值觀恆定」的假設,來做未來投射, 即可定義出未來生涯目標。 當然未來的事沒人知道,但可以就「最佳已知條件」來做有效規劃, 用以有目的式的聚焦,來做各式訓練與培養,並將不確定性與不可抗力降至最低。 而根據經驗,生涯三驅力挖掘出來之後, 會發現人的一生幾乎只有三到四種關鍵力量在產生影響, 只是每種關鍵力量的可能性與組合非常龐大複雜, 但一旦找出來以後,人生將回歸簡單,能夠非常有效地聚焦生涯方向的選擇與重要順序, 以減少不必要的冤枉路。 生涯是人一生要透過貢獻社會賴以維生、並享受當下的最大引擎, 如果不能享受興趣,並順應天性,那麼人生將回活在「不斷追尋經濟目標」的謊言之中, 那何必活的那麼辛苦呢? 當然這麼說聽起來有點極端,不過當你冷靜下來,把整個人生當成一個縮影, 就會發現人生苦短,既然要及時行樂,何不把工作甚至事業本身就變成行樂的載具呢? 只有如此,才能在興趣的經營與順應自身的獨特性的同時,超越經濟目標, 並持續提升專業,以擴大社會貢獻的規模,而各面向的回饋也能持續擴大。 而當生涯驅力達到極致時,除了突破財務成功之外, 還會因為高度自我了解,而出現「無欲則剛」的境界, 並與社會產生良性互動,而活在滿滿的幸福人生之中。 (待續) -- 原文出自: http://mbacareerfitter.blogspot.tw/2015/04/blog-post_27.html -- 大衛MBA生涯管理中心 www.mbacareerfitter.com 美國最大MBA徵才會NSHMBA 官方職涯顧問 NSHMBA官網照片第一張: nshmba.insidemarketcenter.net/pastconference/08photogallery.asp 新生涯管理 部落格: http://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Leadership is lov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5.19.13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BA/M.1430196198.A.42F.html

04/28 22:08, , 1F
關於煞車的比喻很妙,謝謝分享
04/28 22:08, 1F

05/12 15:59, , 2F
05/12 15:59, 2F
文章代碼(AID): #1LFm_cGl (MBA)
文章代碼(AID): #1LFm_cGl (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