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畢馬龍效應於MBA生涯管理之應用

看板MBA (企業管理碩士)作者 (三隻小豬)時間10年前 (2015/06/04 16:36),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畢馬龍效應於生涯管理之應用(一)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查詢維基百科就會彈出--「期待效應」, 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在被付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命名取自希臘神話故事裡面的一位名為皮格馬利翁的雕刻家, 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雕像,由於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那座女性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 以此觀點,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 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 在社會學,這個效應經常被引用與教育或社會階級有關。 ...在一項預期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 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 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聰明的漢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 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 相信自己能改變,比改變本身還重要。因為只有先相信改變會成真,才會採取適當行動, 並因為心理影響身理,甚至影響周遭環境,而促成改變成真。 小朋友因為腸道發育尚未成熟,多半容易有便秘問題。 曾有一陣子孩子因為積便太久而難以解便,又乾又硬的便便搞的屁股痛的不得了, 一直哭喊說:「算了啦算了啦...」後來教了孩子要相信,只要多喝水跟吃蔬菜水果,便便變軟就會自己出來了~ 果然成功解便!解完後又開心又舒服~ 欣喜之餘,特別跟孩子做心理建設:「你知道剛剛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嗎?就是『相信』。這件事比實際便便還重要,因為你讓便便相信自己會出來~」 日後孩子不再有便秘問題。日後運用此心法,也成功教孩子學會騎兩輪腳踏車的平衡。 而相同心法也在生涯諮商專業上,成功協助眾多生涯追尋者實現興趣生涯。 而一切力量的根源,都來自於「相信」。 GMAT考試也是如此。它是個智力測驗。 台政清交成等國立大學,因為在考大學或徵試時,就已經展現過智力水平, 所以本來就已經具備七字頭水準,所以沒有見七,那麼就考到見七為止。 那麼非國立名校又該如何?很簡單,就是「還債」,一步一腳印地把過去欠的債還完, 會比人辛苦是一定的,誰叫你之前那麼混? 因此,要看在備考的時候,有沒有強烈動機與明確的生涯目標,來支撐你準備,而且考試時是否心如止水。 根據過去協助過大量考生分數爆衝的經驗,恐懼來自於未知。 當你清晰地了解為何而戰,與自我特性,自然會有強烈動機,也自然能心如止水的去考試。 就算是私立大學也一樣破七字頭。 越多嘗試與經驗,生涯線索越多,生涯方向也越明朗。而一切行動背後的力量泉源,來自於「相信」。 這也是我多年生涯諮商經驗所發現的現象。 舉例而言,名校學生(並不是全部,但多半如此)多半課餘活動也多,時間安排越緊密, 資訊取得能力越強,且情報管道發達,功能式人脈較廣,越知道自己經驗所引導的方向, 越勇於嘗試,也知道自己的極限所在,而生涯線索也因此更為豐富。 這些個案原則上相信自己的能力,這種對自身能力的信任,並不一定來自於讀書考試的能力與成就感, 反而多半是反過來,因為相信自己能夠在讀書考試上有所成就,才因而考出高分,進入名 校。 而非名校學生(當然不是全部,但的確能明顯看出正相關)多半課餘活動也較少,步調越慢,情報較少且取得管道相對有限, 較少嘗試,也較少成功經驗。 隨之而來的,就是越模糊、甚至越空白的生涯線索。這些個案多半比較沒自信,也因此產生越不敢嘗試的惡性循環。 小弟也遇過個案待在公股銀行,年過三十還在櫃檯,因為老大不小,面臨結婚壓力,而感受到生涯危機,前來咨詢。 然而,面談草草結束,沒有任何生涯線索,原因是此個案由於「不知道方向,所以未做過任何嘗試」, 上班做完指派任務就無所事事等下班,下班看電視放空,然後睡覺。 沒有任何興趣,也沒有培養,因為「不知道方向」。 看電視沒有分類別,純粹放空。選擇銀行工作是因為生活穩定,而也沒有陞遷思想, 等到中年危機才驚覺不能再混吃等死。然而,由於前半人生都在放空,也因此生涯足跡線索空空如也。 必須很遺憾地說,這就是「不信者」的狀況,而且證據非常的「誠實」與「精確」。 追根究柢,並不是因為「不知道方向」,而是因為「不相信嘗試有任何作用」, 而沒有做任何嘗試,導致下班後的人生經驗完全空白,才會造成「沒有任何方向」的結果。 或者應該說,「沒有任何方向」並不是因,而是果。 即便是沒有方向,只要「相信:嘗試就會有線索」這件事,就至少會做出各種可能的嘗試, 再根據各項嘗試的過程中是否覺得有趣,而判斷興趣方向,並加以有目的性地培養強化。 而興趣生涯方向的釐清,也必須要根據這些常識足跡所產生的線索,來加以分析判斷並重組。 相信期望能夠成真,並相信行動將能產生、甚至超越預期效果。 相信與期望,其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能導引出有目的、專注,且多面向的嘗試與練習, 並從這些嘗試與練習的經驗中產生成長,也能明確地意識到各種行為足跡所產生的變化。 根據我多年生涯諮商經驗,幾乎所有(印象中是每一位)相信「興趣生涯」與「成功」的個案, 都有計劃性地達成或超越原始期望,或至少以某步調穩定地接近期望目標。 這些選擇相信的個案們,多年後處境即便與原始設定目標不同, 反倒能因為穩定前進的足跡,而比對出隱藏生涯驅力。 差別只是方向的轉折,卻能指引出更精確的興趣生涯方向, 而前進的總距離=個案平均每日成長速率x時間,屢試不爽。 上述個案有成功進入世界頂尖運動品牌、科技品牌、化工品牌、私募基金等的美國總部,或是奢華品牌的法國總部,管顧公司...等。 簡而言之,「相信者」會穩健地前進,並從經驗過程中,能夠更釐清方向。 反之,幾乎所有(印象中也是每一位)「不信者」個案們,多年後仍然在原地,且同樣屢試不爽。 因此,「相信」你會成功,並且一步一腳印地不斷往前,自然有一天水到渠成,成功就會是你的。 (待續) 原文出自: http://mbacareerfitter.blogspot.tw/2015/06/blog-post.html -- 大衛MBA生涯管理中心 www.mbacareerfitter.com 美國最大MBA徵才會NSHMBA 官方職涯顧問 NSHMBA官網照片第一張: nshmba.insidemarketcenter.net/pastconference/08photogallery.asp 新生涯管理 部落格: http://mbacareerfitter.blogspot.com Leadership is lov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1.83.19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BA/M.1433406999.A.FB9.html

06/10 14:37, , 1F
推一個
06/10 14:37, 1F

06/21 22:44, , 2F
好文
06/21 22:44, 2F
文章代碼(AID): #1LS0uN-v (MBA)
文章代碼(AID): #1LS0uN-v (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