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問] 為何國片都黑黑的?

看板Media-work (傳播媒體人)作者 (阿龍左高利貸)時間15年前 (2009/12/07 04:03),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nantonaku (nantonaku)》之銘言: : ※ [本文轉錄自 ask 看板] : 作者: nantonaku (nantonaku) 站內: ask : 標題: [請問] 為何國片都黑黑的? : 時間: Sun Nov 22 14:45:07 2009 : 公視在播 最好的時光 : 本來很想看的 : 可是每次轉台過去 都燈光很暗 : 感覺侯孝賢 蔡明亮的片 都是這樣 很長時間 處在很暗的光下 : 請問為何國片都要暗暗的 : 這樣比較會得獎嗎? 我想這個問題到哪裡去問,別人都只能給你參考的答案, 因為為什麼要這樣拍,只有導演心裡知道。 電影燈光要表現的細節很多, 它首先一定要合理,除非導演設定的是非現實的環境,否則一定要合理。 包括場景設定與前後鏡頭的連戲, 國外的攝影組裡面會包含一位場記,用來記錄燈光的位置。 再來它要表現角色情緒,表現人物個性、想法, 甚至暗喻角色接下來的走向。 然後它要連整部片的tone調,呈現什麼樣的美感、什麼樣的影片情緒。 細一點還有顏色控制,讓畫面更舒服、更精緻。 所以在最後的最後,才會考慮到演員的美醜, 尤其是在國內的拍攝,這會是在很後面才被考慮到的。 但是在國外商業片拍攝環境,我相信重視程度會遠大於國內。 因為他們了解卡司對於商業電影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國內不會。 所以我們顯少有號招力的電影明星,當然這不是單方面的因素。 電影人的創作概念是一個,台灣電影鮮少以商業為出發點,操作商業的經驗也不夠。 市場也是一個,台灣人口太少,如果打不出去,光靠台灣本土根本撐不起來。 然後市場成就一個連鎖反應:沒市場=沒有錢=沒時間=不精緻(技術面) 所以繞了一圈,我真正想說的是: 電影不像廣告跟MV,人幾乎是唯一主角,環境也很單純, 所以當然不能像它們一樣一千零一招,美美的就ok。 然後最後要說的是,其實不只是國片黑黑的。 國外的電影也是黑黑的,只是相對比起來,國片的畫面比較髒。 我所說髒的意思是: 黑的地方黑的不夠乾脆,帶一點點的雜色,慘一點還有一些色邊。 亮的地方暴的不夠乾淨,有一些若有似無的東西在裡面。 中間色的地方跳不出來,感覺跟其他東西糊在一起了。 所以整個畫面看起來髒髒的、灰灰的,像蒙了一層灰,很難下嚥。 不知道各位看電影的時候會不會有這個感覺? 一樣的底片、一樣的攝影機、一樣的鏡頭、一樣的輔助器材、一樣的後製機器。 我認為是技術面上出現了問題,不是指技術人員的素質,而是沒有時間給技術人員。 國外2億台幣以下的電影稱作獨立製片。 但台灣好幾年都沒有一部超過兩億台幣的電影。 所以國外可以為一個shot,Setting一天、兩天、一個禮拜, 只為了那幾秒的光、運動到達完美。 但是台灣一天平均要拍掉大約3分鐘的戲。 所以,細緻度跟準確度是落差很大的, 再加上後期製作的資金跟時間差異也很大, 出來的畫面呈現當然就差很多了。 以上是我的看到、想到、思考到的部份, 希望大家一起來討論。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5.182.106

12/08 19:38, , 1F
專業!!推!!
12/08 19:38, 1F

12/13 20:39, , 2F
推!!很有道理!
12/13 20:39, 2F
文章代碼(AID): #1B77vvpK (Media-work)
文章代碼(AID): #1B77vvpK (Media-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