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電影製片的職務與分工

看板Media-work (傳播媒體人)作者 (橘媽)時間14年前 (2011/08/17 10:5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3408,c199-1.php 電影製片的職務與分工 電影是一部分工的成品,由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各司其職製作完成。而製片就正是這個團 隊裏頭的掌舵人,負責監管創意、團隊與行政事務,需面面俱到,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首領 角色。普遍來説,製片雜事繁多,單由一個人來擔任絕對會應付不暇,因此會有不同的專 人來分擔製片的職務,組成製片團隊,並各有頭銜,其中包括了監製、製片人、共同製片 、協同製片、製片經理、執行製片、製片主任等。製作團隊隊員人數都視影片規模而定, 像好萊塢的商業片一般分工都相當細緻,二、三十人少不了,反觀臺灣,由於資金匱乏, 製片團隊員通常都分身多職,人數自然不多。 在一部電影的製作計劃裏,製片人或是製片團隊要執行及掌控的事情很多,從重大到瑣碎 無一不缺,公認是電影團隊内最爲忙碌的職位,從電影籌劃開始,他的工作便會一直逐步 降臨到最後,也就是電影完成後的發行與善後,製片的任務依然沒有停下來的份兒。如此 説來,那電影製片人的角色到底定位爲何呢?是聽從於導演嗎?是可以對全部的製作人員 都呼喝命令嗎?更準確的解説如下: * 製片人最初始的首要任務就是統籌電影企劃,決定故事概念與模式,並尋找適當的 導演與工作團隊加盟,規劃拍攝進度,讓攝製計劃的雛形逐漸完整。一旦計劃宣佈開始, 製片人必須確保計劃執行的流暢度,盡力幫忙解決各種會踫到的製作難題。 * 在製作前期,製片人必須致力於資金籌募的工作,而最管用的技巧莫過於備好一份 完善的電影企劃案,這樣在説服各大贊助商或發行商的投資時便能事半功倍,當然,製片 人亦可考慮向銀行或其他融資機構貸款。除了集資,管理電影財務的重任也同樣落在製片 人的上頭,它必須監控預算支出,讓電影在有限的經費内達到最完美的模樣,且盡量符合 導演的預期效果與創意想法。換個説法,其實就是要在現實條件與導演要求之間找到一個 平衡的位置。 * 拍電影是屬於一群人的藝術製作。過程中,各式各樣的創技人員濟濟一堂各展所長 ,難免會出現意見不合的狀況,屆時製片人便要發揮其過人的公關能力與溝通技巧,出面 協調,維持良好的工作氛圍,激勵工作團隊培養出一定的凝聚力,通力合作邁向終點。有 鑒於此,製片人必須要知人善用,建立威信,讓所有工作人員都足以信服,才能使整個陌 生拼湊起來的團隊打破之間的隔閡,發揮出各自最精湛的才華。因此,要強調的是,製片 人是個電影創意與行政的中級管理人,然而卻不是創作的指導員,他終究只負責協助製造 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予導演及所有的工作人員,且隨時注意他們的安全。 * 除了製作部分,製片還需處理影片的發行與宣傳等事宜,緊密關注電影發行後的一 切動態,作出適當的行銷決定。 * 在國外,製片一般都持有最大的權限,但在臺灣卻不然,因爲許多國内導演經常都 越界接替了製片的工作,像籌劃、集資等,導致製片人淪爲了輔助導演的角色,最後決策 都交由導演選擇。 製片人需要慎重處理的任務不斷,爲了達到既定的效率,製片團隊的分工便是一大救星。 文章上面提過了好幾种製片的類型,現在我們就來簡單了解一下他們各別執掌的職務内容 。 監製 :主要執行集資方面的工作,是電影盈虧表現的擔保人,也是電影計劃的最高頭目 ,一般由出資人或製作公司總裁出任。 製片人 :負責影片企畫裏的所有事務,從劇本創意開發、資金籌募、財務支出、行政運 作到影片製作的所有環節,他都必須牽涉其中,是製片團隊的核心靈魂,全權掌管並監督 一部電影的完成,並要逐一解決拍片難題。 共同製片 :協助製片人處理電影計劃的雜事,通常只有好萊塢的大製作團隊才會出現這 個職位。 協同製片 :製片人的副手,能夠獨自處理財務、行政、拍片等事務。 製片經理 :通過製片人的特別委派,負責處理影片從前製開始到後期完片的相關行政與 創製事宜,有製片主任、製片會計及製片秘書作爲其下的得力助手。此外,他必須詳填“ 工作日誌報表”與“拍片財務報表”予監製與製片人過目,並直接對他們負責。 執行製片 :於拍攝現場監管拍攝進度與財務支出,並負責影片拍攝前後的所有相關事項 ,無論是場地交通又或後製沖印特效,他都要及時給於行政支援,協助導演達到目標,可 謂是導演拍片的助理之一。拍攝進行時,他亦要每天詳填“拍片進度日程表”及“拍片財 務報表”向製作人稟報。 製片主任 :熟讀劇本,清楚掌握每一場戯的基本要素,諸如演員、場地、道具、服裝等 ,並在拍攝期間每天協助令這些元素的完整呈現。這個職位與導演助理的工作無異,但一 切職務只須對製片人負責,不是導演。 獨立製片人 :非主流影片製片人的通稱,製片工作流程都在大片厰的體系外,擁有較高 的創意自主性。 製片的各種分工角色經常會出現職務重疊及合併的情況,然而,這都視乎影片的製作規模 與其分工環節的細緻度而定。但總的來說 ,所有製片角色其實都必須負責居中協調創作 與現實製作的衝突,讓影片盡可能達到商業利益與藝術並存的結果,而不是一味兒偏向出 資方或導演,導致製作出現失衡、混亂的情況。 參考資料: 年代 明細 1991 Buck Houghton,《What A Producer Does》(Los Angeles:Silman-James Press,1991) ,p. 8 2000 Lynne S.Gross、Larry W.Ward著,華根輝等譯,《電影和電視製作》( Electronic Moviemaking,北京:華夏,2000),頁25,404 2001 李祐寧,《如何拍攝電影:影夢人生》(台北:商周,2001),頁214/54/255 2003 Louis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2003),頁572 2005 Bastian Cleve, 《Film Production Management》(Boston : Focal Press,2005 )p.2 2005 Lawrence Turman,《So You Want To Be A Producer》(New York:Three Rivers Press,2005),p.1-3 2006 Tom Jeffrey,《Film Business:A Handbook for Producer》(Crows Nest,Australia :Allen and Unwin,2006)p.2 2009 李天鐸、劉現成著,《電影製片人與創意管理》 (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出版, 2009),頁145-5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4.44.90
文章代碼(AID): #1EIopa0- (Media-work)
文章代碼(AID): #1EIopa0- (Media-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