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社會企業:黎明昇起

看板Social-Ent (社會企業)作者 (單車霹靂遊俠)時間12年前 (2012/11/24 00:0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社會企業:黎明昇起 本文網址: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614/794/769 編譯:賴菘偉 編按:原文為「How to Change the Wolrd」(志工企業家,天下遠見出版)一書的作者 David Bornstein所撰寫之文章。David Bornstein另著有「The Price of a Dream:The Story of the Grameen Bank」、「Social Entreprenership: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同時也是專門報導社會創新的網站dowser.org的創始人。 --------------------------------------------------------------------------- 現今的新聞媒體大多專注於問題本身,而非創新的解決方式。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後,我們 更發現黨派間的仇隙,阻礙了彼此的合作;政治活動的花言巧語,讓人誤以為非得在政府 及商業中做一個選擇才能解決社會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現在一些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意 都源自於一般人,這些人只是單純地想解決問題,卻往往得到令人驚豔的結果。 這樣的光景是突然發生的嗎?如果是,為什麼會發生呢? 世界上,有些人建立了充滿希望與熱情的組織。在企業領域稱他們為「entrepreneur」( 創業家)。當他們的角色慢慢被人們理解,社會上就開始有一連串的行動幫助他們成長茁 壯,例如立法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創造新的財務工具如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 )、債卷、創投基金等,甚至是管理顧問以及商學院設立等知識的創新。 在社會領域,幾十年前我們稱這一類人為「人道主義者」或「革命家」,代表人物有 Dorothea Dix、Gifford Pinchot、Asa Philip Randolph…等。一直到最近三十年,甚至 是最近十年,「社會創業家」急速增加,我們才逐漸理解他們在社會變遷的角色並且開始 研究他們。 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這些改變呢? 由於女性運動、政治自由、教育的普及、開發中國家的中產階級增加…等等因素,上個世 代已經大幅增加了有能力改變世界的人數;加上世界快速變化及資訊的革命,讓越來越多 人了解到傳統的組織,特別是政府及企業已經無法解決一些環境上、經濟上、教育上的問 題。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說:「在充斥著變動的世界中,每天都面臨危急存亡的 關鍵。想生存就必須創新!」 如果我們想建立一套系統,來解決這些複雜又不可預期的問題,要如何做呢? 我們可能會試著尋找散落在各社群中的領袖人物,然後幫助這些人儲備領導技能、想法及 資源,讓他們能有效率、正向地改變社會。Ashoka(阿育王)的創始人Bill Drayton說: 「如果我們希望解決這些前所未有、快速增加的問題,少數的中堅份子應該告訴大家如何 更積極地改變世界。」 大約三十年前,Drayton在印度、印尼、巴西…等地發現許多想改變社會的人,這些人捨 棄了過去利用政治參與及行動建立組織來解決問題,反而使用創新的教育方式、新穎的脫 貧工具(如窮人銀行)和別出心裁的環境保護策略來解決社會問題,更進一步翻轉了政府 政策及社會陋習。 從此,「社會創業」成為一個全新的領域,近十年,甚至被廣泛的引用(註:根據Nexis 公司的調查,「社會創業」一詞在2001年時,只有389篇報導,到了2011年卻有超過3000 篇的報導)。曾著作社會創業教育資源相關書籍的Debbi D. Brock表示,2002年社會創業 的相關課程還不多,但到了2008年,有超過35個國家,350位教授或學者正專注於這個主 題;校園中,社會創業的社團或會議變成一種風潮;商場上,甚至有因應社會創業的新財 務體制在成型;近五年來,政府也逐步制定管理這些社會創新的新法規。 但是,眾人的關注也讓人對社會創業家在做什麼產生疑問。原因在於「entrepreneur」一 詞在過去等同於「businessperson」,這好像暗示著這些社會創業不過是另一種名為「使 用商業的技巧及工具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商業行為。然而深入了解的人會瞭解,社會創業 家最大的強項不是建立一個販賣商品或服務的新創事業,而是用全新的架構來「連接人群 」,幫助人們可以更有效率的一起工作,進而影響他們的職涯甚至整個人生。 Skoll Foundation的總裁Sally Osberg說:「社會創業家擅長於凝聚人心。」過去她認為 社會創業只是個人行為,對改變社會現況提出「破壞式創新」的觀點;但近來她發現「社 會」這個字顯示出社會創業家的創業目的及工作方式的特性。換言之,社會創業家不只追 求成功的結果,而更著重「共同努力」的過程。Sally認為這種不論稱為「團隊合作」或 是「取得共識」的模式,在黨派對立分明的現在更顯重要! Echoing Green的總裁Cheryl Dorsey也有同感。她說:「社會創業因著傳遞充滿希望的訊 息而受到注目,講述社會企業有時就如同講述偉人事蹟一般,令人心生嚮往。但其實社會 創業家更重要的本質是「凝聚眾人」之力,並且用嶄新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 事實上,我的觀察也是如此。一位大學生發起的LIFT組織就是最好的例子。LIFT聚集數千 位自發性參與的學生,與需要幫助的人建立關係,解決貧窮問題,顯示以人為出發點的社 會安全網絡是可行的。其中有許多自願參與的學生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有能力可以解決問 題並幫助人們改變生活,而這樣的特別經驗也改變了他們自己的人生。 Asoka(阿育王)的創始人Drayton說:「社會創業家就像一塊磁鐵,吸引當地想改變的人 。因為他們是大家的榜樣,其他人可能會說,如果他們能做,我也能做,而當他們成功時 ,常常就會在當地引起一股新風潮」 三個世代以前,美國政府利用立法來解決許多不公義的事情,例如規定一週四十小時的工 作時間、最低薪資標準、住宅規範…等等;在教育、健康、環境方面,也有很多新的規範 因應而生。然而時至今日,當社會問題越來越複雜,我們的難處是如何重新建構一個創新 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 社會創業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同時也是個很大的機會,特別是現在全球充滿著有利於社會 創業的氛圍。而要如何找到、集中、培養、規範這數百萬有潛力改變世界的人才,讓他們 能為世界做好事?這不僅僅是未來社會創業家的課題,也和政策制定者、公司主管、教育 家、父母和我們自己息息相關。因為我們多半不了解自己擁有改變世界的潛能,當發現自 己有能力改變世界時,可能會驚訝萬分。正如小王子的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ery所 說:「一件小事就可能喚醒我們心中完全不同的自己。活著就是不斷的成長與學習。」 資料來源 NY Times:The Rise of the Social Entrepreneur -- 更多有關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 社企流─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 http://www.seinsights.asia/ 社企流 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Facebook粉絲團 http://ppt.cc/OHGY 社會企業討論區 PTT1 看板《Social-En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7.123.4
文章代碼(AID): #1GhvzLp9 (Social-Ent)
文章代碼(AID): #1GhvzLp9 (Soci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