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再見莫拉克:大地的啟示

看板Social-Ent (社會企業)作者 (單車霹靂遊俠)時間12年前 (2012/11/26 00:1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再見莫拉克:大地的啟示 本文網址: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768 2009年莫拉克颱風使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也讓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重新思考人 與自然的關係。風災重創後的高雄六龜鄉,在歷經三年整頓後,硬體重建工程大抵完成。 但有屋可住、有路可行僅代表基本生活機能的落實,如何發掘地方特色資產、推動城鄉互 助的產業結盟、培養專業人才,進而達成自立,凡此種種,都成為風雨過後各鄉鎮、聚落 亟待努力的目標。 以下全文轉載自台灣立報 撰文:葉杏珍 在「2012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年度主題館「從泥土出發」的展出主題之一「土 地台灣:10個寶愛土地的食材故事與10個看見理想的熱血旅程」中,我寫下對於八八風災 在地組織社區重建的感想: 2009年莫拉克颱風,就在「九二一大地震」將屆滿十年之際,創紀錄的雨勢所造成的山崩 與土石流,重創南台灣山區,尤其在高雄、屏東、台東、嘉義等地造成許多居民流離失所 ,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災難重建工程,也將決定許多聚落或原民部落是否還能永續 傳承的命運。 「全球暖化」、「極端氣候」,不僅是全球議題,也是在地議題,台灣在這樣的環境變遷 下,重大的天災後的環境重建與產業重建,又該如何思考?第一次公部門支持在地組織社 區重建人力,培力受創的社區人才,激盪社區的生命力,共同努力恢復居民生活與持續思 考未來,一個可能需要常態面對天災的未來。 3年了,回顧這一路以來我在六龜的經驗,也只能說是一層緣份再疊上一層的緣份。風災 過後道路不通時,因為我的一句話問話:「需要幫忙嗎?」與當時高雄縣社會處朋友的一 句回話:「那你來幫忙搬物資。」就此結下緣份。 我們原本是要在隧道口幫忙傳接物資的,後來因為道路搶通,找了一起去的救難隊朋友們 ,坐著吉普車送物資到中興社區、新發國小等地。後來又因為旗美社大參與救災,希望我 幫忙做志工調度,其實多數是在拜託大家這時候別進來,後續的支持其實更重要;也幫忙 社區募集一些我們沒想像到的物資,例如水管,蠟燭等;後來再幫忙規畫有機課程,讓社 區在天災後重新思考復耕時,能有微風市集的農友們的經驗分享;當然,也跟著理解風災 過後的大大小小爭論,例如安置問題、重建方案等。 我無心於大政策,只想踏實的做點自己能做的事情,而接下來的「八八風災在地組織社區 重建人力支持計畫」,是我能力所及,能盡一份心力,能再陪伴社區的事情。 真正的重建工作才要開始 3年了,對於政府來說,重建工作應該大抵算完成了,因為居民有房子可住,有路可通行 了,但相較於日本對於重建工作10年一期的想法,其實真正的重建工作才剛要開始。 有屋可居,有路可行,這只是基本的生活需求恢復,根本還談不上重建;社區人力資源, 也在重建人力支持計畫中,開始有了新可能,但也還不到能深耕社區的能力。但災後的重 建資源就將畫上句號,在還沒真正開始之際就已結束。雖然培力社區重建人力時,就時常 提醒社區工作者,需要自立自強,不可常有依賴政府資源的心態,但陪著社區人力走過這 一段,我感同身受這當中的悲與苦,累與淚,因此屢屢看到政府資源的分配,常也感慨對 於都市建設從來都沒有年限,但偏鄉社區經營,總都是資源有限;稍縱即逝的百秒煙花預 算,到底何時才能變成社區重建十年經費啊?! 重建,到底該怎麼做?應該需要重新思考吧!因著這樣的想法,從成為「八八風災在地組 織社區重建人力支持計畫」在六龜地區的輔導老師開始,也是我學習社區工作的開始,這 一路,我們看見每一個重建人力對於社區想盡一份心力的努力,不斷的投入所學與所能, 執行一個又一個的案子,只為關心社區每一個人的需要,阿公阿嬤的照顧、孩子的課輔、 婦女的成長,社區產業的發掘等;然後怎樣還可以更好?是他們不斷在提問與尋找的,也 是我在陪伴思考的。 我們認為重建不僅是硬體的建設、生活機能的恢復,更應該是重建一個安居樂業的家園。 而且是在全球環境變遷下,重大天災後的環境重建與產業重建的前提下,我們重新建構人 與人之間、人與土地的關係。 串連在地團隊實踐新目標 我們因為莫拉克風災體驗了大自然的力量,我們也因為家園需要重建回到了故里,3年的 努力與堅持,當我們都還想繼續留下來時,我們還可以創造怎樣的可能性,思考下一階段 ,我們將串聯社區人力,集結社區經驗,形成在地團隊,建立互助機制,創造社區產業。 我們希望再有3年的計劃來推動4個計畫: 一、在地資源發現未來計畫 社區結構在工業與商業的衝擊下,逐漸失去了人們對在地生活的關懷,我們期待社區夥伴 重新發現在地生態環境、土地資源、傳統文化等資源,重新建構人地關係,發展未來魅力 資產。 二、社區文化創意行動計畫 在地資產的多元性,該如何的展現,我們認為需要以社區文化意識的基底,重新發掘與探 討,賦與土地生命活力與理想希望,觸動消費感動力,才是社區產業永續與行動的基礎, 創造美學經濟。 三、城鄉互助產業結盟計畫 農村人口流向城市、高齡化嚴重;城市生活緊張,許多人又開始嚮往鄉村生活。如何因應 與思考,我們希望透過城鄉互助的方式,建立產業結盟,推動社區支持農業,企業認養社 區的方式,提供城市居民體驗鄉村生活,同時支持農村產業。 四、小鄉企業育成支援計畫 建立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培養專業營運人才以及育成輔導能力,複製自給自足,利潤回 饋社區經驗,支援小鄉人力與創業需求。 第一年需要獲得外界資源來做,第二年團隊應該自己賺錢來做,第三年團隊已經需要自給 自足。那麼在另一個3年,在地團隊必然有能力再協助更多社區,創造更多可能,等著十 年一期的檢驗。如果你曾經想參與重建,一群從在地及基層培育出來的社區工作者正邀請 你來加入!你的資助與支持,將為重建地區及社區工作帶來改變和可能! (旗美社大莫拉克社區重建站六龜區輔導老師) 寫信給葉杏珍:joanneyhc@gmail.com -- 更多有關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 社企流─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 http://www.seinsights.asia/ 社企流 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Facebook粉絲團 http://ppt.cc/OHGY 社會企業討論區 PTT1 看板《Social-En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7.123.4
文章代碼(AID): #1GiaBhSC (Social-Ent)
文章代碼(AID): #1GiaBhSC (Soci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