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請教正2的長期持有
最近版上出現了好多討論定期定額vs一次投入,或是正2相關的文
看來近幾年的成長吸引了越來越多新人進入股市,站在市場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件好事
一直長期潛水也忍不住想一起加入討論了,第一次在股版發文,請版上前輩多指教
寫在前面,本文的幾個重點
1.原po2個策略的討論
2.LETF的路徑依賴與最適槓桿率
3.實際狀況
---------------------------------------------------------------------
先回答原po的問題,其實這兩組策略本身是沒有可比性的
資產要放在有風險的市場,才有機會獲得更高的回報,如果不想承受風險那就通通拿去放
定存,你只要擔心銀行倒閉的風險就好
而原po的兩個策略,第1組是資金all-in正2,第2組是50:50再平衡
從曝險的角度看,第1組是100%資金做2倍槓桿,所以是200%曝險;第2組是50%資金做2倍
槓桿,所以是100%曝險
200%曝險的報酬率,贏過100%曝險那應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倒不如說如果贏不過,那這
個策略就是個有問題的策略
BUT,問題就是出在這件「贏不過」事情上
既然原po看完那本書了,那應該知道正2這類的槓桿型ETF(Leveraged ETF, 下稱LETF),
由於要維持每日2倍槓桿的目標,所以會有路徑依賴的問題
雖然平常在評估一個投資組合的時候,會用歷史資料來做回測,但是對於有路徑依賴的
LETF來說,就算你拿了不同市場的歷史資料來做回測,那也僅僅是「一條可能的路徑」
所以在分析的時候,可以採用經典的蒙地卡羅模擬,建立可能的路徑,來看所承受的風險
與所獲得的報酬有沒有成正比
這邊又要拿出那篇支持還是反對使用槓桿ETF的研究者,都多次引用的2008年論文出來
<Leveraged ETFs: A Risky Double That Doesn’t Multiply by Two>
稍微解釋一下,論文內是用美股的長期統計作為設定,建立3萬條為期10年的報酬路徑
然後模擬了原型指數、2x LETF,還有用保證金開2倍槓桿的三組
各自的年化報酬率還有波動率(標準差)的分布,來計算中位數與平均回報
裡面得出一個結論,這個數字應該蠻多版友都有印象的
短期來看,2x LETF報酬的平均值可以達到原指數的2倍,但是長期來看
LETF承受了兩倍的風險(標準差),卻只帶來1.4倍的收益回報(不論從中位數還是平均來看)
但是LETF也不是這個一無是處,實際上怎麼運用這個工具就是個關鍵
不過要往這步走下去,或者說我認為投資人在使用LETF的時候
不應該把自己當成在做「被動投資」,無腦買進然後放20年期望獲得回報
我不會說一定不會賺,或是賺超過兩倍,畢竟沒人知道股市怎麼走
但是你要做好有可能結果不一定會是你所預期的心理準備
反過來說,你應該要把自己當成在做「主動投資」
花點心力去,不管是研究市場,還是研究數學也好,至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剛剛那篇論文所設定的投資方式,是一筆資金all-in LETF然後放10年看最終報酬
但是其實更多最新的論文指出,長期維持在2倍槓桿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讓槓桿率維持在一個區間,然後跟著區是逆勢操作,漲賣跌買
以此對LETF進行再平衡,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
市場上有個最適槓桿率的東西在,叫做凱利準則(Kelly criterion)
讀金融相關科系出來的版友應該有聽過
這是來自機率論的東西,預測一個賭局中你下注的最適投資比例
而在一個連續的投資市場上,可以算出要最大化一個投資組合的幾何成長率
他的最適槓桿率會是
μ - r - L
f = ————————
σ^2
其中μ是市場報酬率、r是無風險利率、L是槓桿額外成本,σ是波動率
而f就是我們要的最適槓桿率
當然,這公式只是個近似公式,實際上LETF因為有路徑依賴的問題
更嚴謹一點的角度,應該是從隨機分析出發,然後算出他的報酬率之後再來求
不過考慮到各種層面的問題,一般來說用這個公式來做估計,對大多數人是無傷大雅的
可以自己嘗試把各國市場的長期報酬、波動率丟入公式算一下,你會發現最適槓桿率
可能是1.5,可能是2或3,甚至可能是0.5這種數字(參考日本失落的30年)
但是通常不會剛好是1,也就是說100%原型並沒有魔法,甚至通常不是最好的
當然,疊個甲,我沒有要反駁長期買入大盤指數這件事是錯的
相反的,從統計上來說,被動投資對於不想研究的人來說
是個安穩贏過大多數人的方法,畢竟從統計上來看,多數主動投資人的績效都是輸大盤的
只不過,對於想用正2這類的LETF的主動投資人來說,關於這點的基礎認識我覺得是必要的
說回最適槓桿率,雖然長期來看,台股的kelly值可能在2
甚至你用這10年的區間來看可能到3,不過由於這些用來計算的都是長期下來的參數
短期內波動率跟報酬率可能飄的很大,讓你設定的槓桿率遠遠大於(或小於)實際的最適值
進而帶來預期外的虧損,或是吃到左尾風險(Left-tail Risk)
因為我們知道,股市長期的報酬其實不是常態分佈,通常是有點正偏的
而開槓桿的時候會正偏的更嚴重
(小補充:正偏可以想做像薪資分布那樣,平均值>中位數跟峰值的圖形)
因此不論是學界的看法,還是實務上的操作,一般不建議沿著最適槓桿率的上限開滿
通常會抓個50%~80%的比例來做修正,以減少碰到左尾時的巨額損失
至於這個最適槓桿率要怎麼抓,你可以用數學與實際市場的參數來進行滾動式討論
甚至我也有看到論文,用類神經網路學習過去市場,來進行動態調整,也有不錯的收益
不過基本上,抓個1~2之間的比率,長期來看大多數時候應該是安全的
至於要用甚麼工具來開,這是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
我認為用LETF與現金/短債作搭配,例如50/50、60/40、70/30之類的做法是可以考慮的
單純以用LETF或是融資/借貸買原型ETF來看,其實有不少論文,包括剛剛那篇2008年的
都得到了融資的報酬率,未必會(甚至常常輸)給LETF組的報酬率
詳細的原因有不少的討論,可能會很長,這邊就不再額外展開了
至於說直接用期貨,或是透過選擇權來放大資產組合的槓桿率
一方面他們有各自的風險跟須注意的操作,而且另外一方面在計算槓桿率上不見得輕鬆
因此這可以當作是個人風格,選擇當下自己最適合的工具就好
另外,對於何時再平衡這個問題,這又是另一個學問,而且我覺得比槓桿率再深一點
就如同一直說的,LETF有路徑依賴的問題,實際上再計算擇時的時候會比單純指數更複雜
舉個例子,原po策略1所採用的DCA式正2投資法
如果是傳統的指數同資,數學告訴了你單筆比起定期定額,最終報酬率高的機率比較大
但是用在有路徑依賴的LETF上,以現實世界的情況,推論起來或許可能會比單筆投入好
所以說再平衡的時機也是一樣,你可以看到蠻多的流派
例如定時再平衡、定槓桿區間再平衡、指數跌幅再平衡、觀察年線再平衡
甚至是看景氣燈號再平衡的
定時或是定槓桿率這種,還可以嘗試用數學計算報酬,景氣燈號這種.........
已經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了,應該只能透過單一的歷史路徑進行回測
我個人覺得各種方法可能各有優劣,不容易找出一個最優解,而且比起這些
最重要的還是找到一個你能夠不耗費過多心力,長期穩定執行的方法,那就是好的
畢竟人不是機械,碰到系統性崩盤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面無表情的機械式再平衡
由於不是金融相關科系畢業的,學藝不精,發表一點自己的淺見
如果裡面用到的數學或是概念有錯誤的地方,還請版上大神鞭策(鞠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217.6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764014615.A.84C.html
推
11/25 04:48,
24分鐘前
, 1F
11/25 04:48, 1F
→
11/25 04:53,
19分鐘前
, 2F
11/25 04:53, 2F
→
11/25 04:54,
18分鐘前
, 3F
11/25 04:54, 3F
→
11/25 04:54,
18分鐘前
, 4F
11/25 04:54, 4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Stock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