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改掉5000用詞 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
本身是本省人、國文&歷史雙科任教,研究所也攻台灣史部分,
謹從教育和社群等角度看此爭議變革...
※ 引述《solidok (JACK)》之銘言:
: 教部半年前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一項「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畫,
這個會本身就......本所教授也有一位在其中,實在是......
: 檢核對象含括國小、國中及高中各版本教科書。
: 這項檢核計畫日前完成,教部隨即函轉各教科書出版社「參考」。
知道「參考」與日後開學前「審定」版本間微妙關係的學者、老師們,
相信都能看出其中真意......算是國家權力對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再介入
(不見得是壞事、壞意識,但介入是事實...只能說"「愛國教育」本身就是政治"...)
: 教部強調無關意識形態
......
會相信這話的人,應該都是教育、文史哲、政治媒體界的圈外人了...
: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民編後,用詞混淆,
: 對中小學生造成困擾,部長杜正勝發現這項問題後,才指示委託學者專家進行檢核。
這樣的一元化思維,跟國編版何異?那為何又要開放審定版敎科書@@
: 幾經琢磨,教育部決定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這項研究,因為較混淆的用詞,
: 幾乎都是歷史造成的。
歷史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詮釋的後人....問題是後世的在上位者所造成的。
Ex.「日治」or「日據」?......
其實在台灣民間根本沒有這個問題...本省人(閩客)都說"日本時代"(不信的問公嬤)
,只有政客與其文膽,會去玩文字遊戲...曾有某位歷史學者倡導中性且貼近民間的
「日本時代」做為教科書用語....但因為他是外省人!所以此議被排斥,甚為可惜~
: 他強調此舉是專業的研究,和意識形態無關,也無強制修改之意。
再想想前述的「參考」與日後開學前「審定」版本間的微妙關係吧....
知道教科書審定運作的應該懂我意思......
: 這份厚約三百頁的檢核報告,是教育部廢除「統編本」實施「審定本」教材以來,
: 首度發函各教科書出版社,統一規範攸關國家認同的相關用詞。
: 現行的中小學各版本教科書,被檢核出來的不當用詞,總計不下五千詞。
: 這份報告檢核檢核標準不外乎以下幾項:
謹就以下變革實例,提出見解供教育界人士(尤其是文史科)與普羅民眾參考,
共同檢驗未來台灣的文史教育意識型態:
: 第一、不客觀的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彙。
: 例如「國父孫中山先生說……」,應改為「孫中山先生……」。
: 「全省各地」用法不標準
1.就情感來說,孫文是否仍為我國人之國父,是有待商榷;
但就理性來說,今天仍舊明文規定的國父,未經公投or國會修法,仍應承認之。
(否則法律都不法律了...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
2.當時既然有省級單位,「全省各地」並無不妥(相對的,也要承認日本時代台灣州郡)
;重點是文獻、史料的年代及其時空背景,應忠實之。(這才是真正的歷史態度)
: 第二、自我矮化為地區或主體意識不清。
: 例如,「台灣地區」、「全省各地」、「兩岸」等,都是不適合用詞。
1.「台灣地區、全省各地」若在文獻、史料的年代是如此用,就不必刻意更動,
至於現在可以不稱之→但不表示既存歷史就隳滅之。
2.「兩岸」是很中性的詞→地理角度之詮釋....即便日本教科書也有自稱日本四島者,
難道這樣日本就被矮化為四島而非主權國家了嗎@@ 只有滿腦子政治、沒有史地情懷
的政客才會介意吧..........
: 第三、對中國的稱呼未反應歷史事實與政治現況。
: 例如,應稱「中國」卻稱「我國」,
: 如:「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這段課文中的「我國」應改成「中國」。
這方面我覺得可以變革→但這樣對台灣是一種文化損失....
「中國是台灣的一部份」,硬要切割...後果自由後人承擔...
(故宮文物的正當性就是一大爭議了)
: 第四、臺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政權時期的敘述,
: 對中國的地名、歷史朝代、特定人物等,未加註國名。
: 例如,「余光中,福建省永春縣人……」,應當改為,
: 「余光中,原籍中國福建省永春縣……」。
這是很弔詭的變革,影響甚鉅,我非常反對:違反歷史真實面、過於政治化!
余光中在彼岸的"原籍"是"中華民國",到了台灣還是ROC國民呀!
今天若硬要編派"中國"於"福建省"之前,試問:他的"原籍"有變嗎?@@
是要改成台灣福建省永春縣還是怎樣....
再請教該學會委員:
‧「賴和,原籍日本台中州」打算這樣陳述嗎?→其人卻痛恨殖民統治...
(我若是賴和,必從地下跳出來掐死這樣改的書商...)
‧「宋晶宜,原籍中國天津市」打算這樣陳述嗎?→其人卻出生於台北市...
(政府不是倡導"土斷"嗎?如今變革卻適得其反,加深分化...)
: 第五、敘述日治時期臺灣的人、事、物,卻用大清帝國、中華民國紀年;
: 如應把日治時代的民國廿三年,改為西元一九三五年。
: 「中外」遊客應說國內外
這點我相當贊成,是很正面的變革:
紀年本是記載工具,應忠實史事時空背景,如: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於大正10年,就比民國10年有意義且切實。
至於「中外」遊客倒無不妥-目前還是中華民國,於法有據。
: 第六、對於特定詞彙的使用不夠精確。
: 例如,指稱中國特有的文物、書畫等,卻使用「國字」、「國畫」、「國劇」、
: 「京劇」、「古典詩詞」等詞彙。
這點我也同意變革...但還是老話一句:要切割,就要承擔文化認同損失。
: 第七、敘述時間或對象泛指中國古代或是古代之人,卻用「歷史上」、
: 「古時候」、「古代」、「上古時代」、「老祖宗」、「古人」等詞彙,
: 應都改為「中國古人」。
這點也沒啥問題....反正真的是中國的古人....讀者以前知道,未來也知道....
(真是多此一舉= =")
: 檢核報告指出,在近現代「中華民族」一詞未出現前,
: 應用「華夏民族」;「外省人」也應改成「中國各省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人士
1.中華民族確實是後設名詞,可參考拙見historia板846篇M文,華夏民族較適當。
2.這也算是正面變革,去除台灣本省人本位(很難想像是台灣歷史學會手筆XD)
: 或新住民」;「國曆」應改為「陽曆」;「中外遊客」應改成「國內外遊客」。
新住民就太無聊了...閩客也非原住民,比較不"新"而已= ="
國曆已法定之,幹麻又多生混淆@@ 遊客問題已有前述....
: 報告檢核出來的不適合用詞中,以中國地名前未加註「我國」用詞最多,
: 逾二千個。
慢慢改吧.....舊教科書又不能用了= =" 書商應該很高興吧,每年都改好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77.114
※ 編輯: Leika 來自: 59.112.177.114 (07/21 20:27)
→
07/21 20:27, , 1F
07/21 20:27, 1F
推
07/21 21:04, , 2F
07/21 21:04, 2F
推
07/21 23:41, , 3F
07/21 23:41, 3F
→
07/22 07:44, , 4F
07/22 07:44, 4F
推
07/22 07:51, , 5F
07/22 07:51, 5F
→
07/22 07:52, , 6F
07/22 07:52, 6F
→
07/22 07:53, , 7F
07/22 07:53, 7F
Teacher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