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保麗龍

看板Teacher (教師)作者 (咦?)時間12年前 (2013/02/26 20:26), 編輯推噓3(302)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piliamy (蘭若)》之銘言: : 教學上遇到一些關於保麗龍的問題,想請板上各位幫忙解惑~ : 我查到「保麗龍可被丙酮和乙酸乙酯等溶解」, : 美術課時可用奇異筆溶蝕保麗龍,白板筆則不行, : 據說是因為白板筆是水性的,奇異筆是油性的, : 可是白板筆裡面也會聞到有機溶劑的怪味啊? : 還有最近新聞有說,拿精油去滴保麗龍, : 據說溶蝕效果最好的就是品質最好的精油, : 是因為精油裡面有酯類嗎?那其他油也能溶嗎? : (因為酯類有香味,所以猜測精油裡有酯類) : 然後如果保麗龍會被酯類溶掉,那是不是不能直接裝飯菜?(有油) : 有些飲料店會使用保麗龍杯裝茶類甚至果汁(保麗龍不耐酸), : 那是不是也會有問題?(不過好像也看過塑膠杯被果汁溶掉的新聞?) : 另外聚苯乙烯發泡前和發泡後都一樣不耐酸鹼不耐熱嗎? : 可是聚苯乙烯有拿來做食物容器(EX:奶瓶)耶? : 話說我家在做刷子,PP和PS的材料加熱熔化射出成型做成刷柄, : 過程中老是有怪味...那是有毒氣體嗎TAT... 針對聚苯乙烯的一些內容,你可以在維基百科上找到,請參閱: http://zh.wikipedia.org/zh-hk/%E8%81%9A%E8%8B%AF%E4%B9%99%E7%83%AF 而聚苯乙烯事實上是耐酸耐鹼的聚合物, 所以如果是使用保麗龍(發泡性聚苯乙烯)裝酸鹼物質事實上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你一定聽過坊間會說保麗龍杯不能裝果汁飲料, 因為果汁飲料內有果酸等酸性物質。 但是這個說法不太正確。 正確來說,不能裝的是「柑橘類」的飲料,像是金桔、檸檬、柳橙等。 而且裝這些飲料的危險性也不在於果酸這個成分, 前面有提到,聚苯乙烯這種材料是耐酸鹼的, 所以果酸並不會造成聚苯乙烯的腐蝕。 而是柑橘類果皮內的「酯類」。 就像你說提到的聚苯乙烯會被酯類融解,所以關鍵就在於柑橘類果之內的酯類。 這個部分的教學,其實有一個科學小實驗可以進行, 這同時也可以當作一個小勞作: 首先你可以先叫學生買一些珍珠板, 或是直接拿超市裡面的珍珠板(就是裝水果或是肉片的那種保麗龍板), 然後請學生們在上面用鉛筆或是粉筆畫下喜歡的圖案, 接著叫他們準備橘子皮,橘子皮不是可以擠出汁液嗎? 那些會讓人眼睛感覺辣辣的汁液,就富含著酯類, 然後你請他們將汁液噴灑在自己畫好的線條上,這些線條下的保麗龍板就會開始腐蝕, 而出現凹凹凸凸的模版,塗上顏料之後,學生就可以做出自己設計的版畫了! 另外,被丙酮完全溶解的聚苯乙烯,會形成一種黏黏稠稠的東西, 那個其實可以拿來作黏膠,效果和保麗龍膠差不多, 可以拿來黏著紙張或是木頭,但是不建議黏著塑膠或保麗龍, 因為殘留的丙酮可能會傷害塑膠或保麗龍。 最後,你有提到油脂的部分。 這如你所說的,油脂屬於酯類,通稱三酸甘油酯,性質與散發果香的酯類略有差異, 但是的確會與聚苯乙烯稍有作用。 所以,其實聚苯乙烯是不耐油脂的,當然,保麗龍自然也不耐油脂。 可是畢竟便當中的油量並不夠多,三酸甘油酯對保麗龍的反應速率也不是夠快, 所以你可能看不到魯肉飯把保麗龍溶穿的畫面。 但是你的顧慮是存在的,也是合理的。 此外,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聚合物也是不耐油脂的。 (事實上,探討聚合物的本質,會發現大多數的聚合物都是有機化合物,  所以自然不耐油脂這種有機化合物,因為「同性互溶」的原理。) 像是PE(聚乙烯,常用來做塑膠袋或保鮮膜)、PVC(聚氯乙烯,常用做塑膠袋), 這些常用來盛裝食品的容器也大多不耐油脂。 所以如果常吃外食,這些也要注意,雖然我都已經看開了, 畢竟現代社會的食品中也常有奇奇怪怪的添加物。 -- 那個珍珠板小實驗的可以讓學生玩一玩, 實驗過程還算安全,結果也蠻有趣味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0.20.252

02/26 22:48, , 1F
專業推!!
02/26 22:48, 1F

02/27 09:10, , 2F
保麗龍會溶於乙酸乙酯是確定的,但是對於一般油脂
02/27 09:10, 2F

02/27 09:11, , 3F
可能要實驗看看吧,至少生活經驗中,巨觀來看
02/27 09:11, 3F

02/27 09:12, , 4F
保麗龍裝沙拉油,並不會直接溶出一個洞吧
02/27 09:12, 4F

02/27 17:51, , 5F
其實PVC早就不該出現了...這有毒啊
02/27 17:51, 5F
文章代碼(AID): #1HBAdPJf (Teacher)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6
7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6
7
3
5
文章代碼(AID): #1HBAdPJf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