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10周年:大醫院巨人化 小醫院被夾殺
【記者黃靜宜、詹建富、楊惠君╱專題報導】國內醫療體系發展史上,民國84年3月1日健
保開辦,是一極為重要的分水嶺。從各級醫院家數,到各科醫師人力,其中的消長變化,
多少受到健保影響扭曲發展,接下來10年,國內的醫療體系何去何從?綜合各界意見,唯
有健保給付制度盡量公平合理、適度扶持偏遠地區醫療,讓各級醫院都有生存空間,才是
民眾之福。
「健保開辦後,地區醫院一家家倒,總額制度上路,更如雪上加霜。」去年醫界罕見地拋
開社會菁英的形象,宛如勞工抗爭般上街怒吼,令人記憶猶新,是怎樣惡劣的環境,讓這
些醫院「高層」忍無可忍?
台灣醫院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民國84年前後,醫學中心從14家,增為92年的23家;區域
醫院從44家,暴增到72家;唯一減少的就是地區醫院,從723家變成499家,足足少掉三成
。總計台灣醫院的家數是負成長的。小醫院萎縮嚴重,關閉的、換手經營的、轉為診所的
,不可勝數,難怪要上街一吐怨氣。
值得注意的是,醫院家數雖然減少,但是總床數卻增加,因此,台中健康管理學院講座教
授楊志良說,這代表醫療體系走向兩極化,要不就擴大規模成4、500床以上的大醫院,要
不就乾脆把病床收起來開診所。中小型醫院在都會區少有生存空間,僅能在若干中南部鄉
鎮佔有一席之地。
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張錦文表示,早年許多外科、婦產科醫師出來開30、50床的醫院,光
是開刀就能賺不少錢,但是健保開辦,貧窮的民眾也能上大醫院治病,小醫院失去生存利
基;加上長庚醫院設置後,帶動醫院朝大型化發展,小醫院缺乏足夠的資金、設備,也沒
有深厚的經營管理概念,自然被洪流吞噬。
地區醫院秘書長謝武吉則忿忿不平說,健保支付標準不公,是對小醫院的一大殺傷。同樣
收治住院患者,地區醫院醫師診察費只有227元,區域醫院268元、醫學中心293元。藥事服
務費、加護病房、隔離病房等,都是地區醫院最少,而且健保還限制地區醫院不能使用若
干高貴檢查或精密手術,「讓地區醫院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他說,地區醫院聘請主治
醫師的薪水不比大醫院少,藥師也不是只有半張執照,健保給付卻不成比例,難怪小醫院
要倒。
原本,健保開辦的理想應該是「小病看小醫院,大病看大醫院」,亦即落實轉診制度,健
保法第33條更有明文規定,但是依法,民眾上醫學中心的自付額高達一半,恐引起民眾跳
腳,迄今未能落實。目前的部分負擔金額,地區醫院和醫學中心差距不大,又不足以疏解
大醫院人潮。各級醫院發展如今呈現極度不平衡的狀態。
小醫院在醫院競爭中被夾殺,相較下,基層診所生態就穩定許多,偏遠地區在相關鼓勵政
策引領下,若當地生活機能不錯,反而能吸引醫師進駐,這以澎湖縣馬公市最明顯。
澎湖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李子林表示,原本馬公市的基層醫師只有10人左右,直到健保局同
意離島地區的醫療院所免受合理門診量的限制,馬公一地在短短3~5年之間,基層醫師人數
增加了3倍。
曾任健保局總經理、現任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賴美淑表示,健保無意導引醫院
走向巨型化,小醫院會倒,與經營管理效率、醫療專業性等均相關。張錦文認為,大、小
醫院支付標準應該一致,政府並應協助經營不善的小醫院轉為聯合門診或慢性病、呼吸照
護中心等,偏遠地區的醫院更應扶持,才能讓醫療體系健全發展。
同樣受到健保制度影響的,還有醫師科別的變化。這幾年醫界都在談,內、外、婦、兒四
大科逐漸沒落,皮膚、眼科、耳鼻喉科等「五官科」「爆紅」。尤其外科的沒落更讓醫界
憂心忡忡,擔心國人將來開刀得遠渡重洋。
從衛生署統計歷年來專科醫師領證人數來看,民國80到84年這5年,共1254名外科專科醫師
,而85到89年,則減少為888人,足足減少366人。所幸,外科人力有回流現象,90年一度
少到僅131人領證,92年已回升到186人。
婦產科則還在「低檔」徘徊。健保開辦前後5年,領證人數減少157人,而且近幾年每年都
只有5、60人左右,與健保開辦前,每年至少有100人以上差異極大。
至於小兒科和內科人數減少的較不明顯,甚至健保開辦後有增加,似乎不如外界以為受到
健保衝擊。
外科和婦產科人力「拉警報」,醫界公認醫療糾紛風險日增、生育率降低是主要因素,還
有年輕一輩的醫師較注重生活品質,不想太累。但不可否認的,健保給付也扮演部分角色
,長庚大學醫學系主任黃燦龍說,以心臟手術為例,心導管給付高,開心手術反而低,就
引起不平之鳴。不過,近幾年健保局已注意到此一問題,今年7月將實施新修訂的醫療費用
支付標準表,納入「相對值」(RBRVS)表,以反映給付項目的醫療成本,並促使不同醫療
科別的平衡發展。以此來看,外科的未來,還不至太灰暗。
(940303民生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210.47
medstudent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