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破除融合教育的迷思,建立應有的正見

看板sp_teacher (特教老師)作者 (海獺仔)時間19年前 (2006/06/25 01:1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美國特教潮流: 1968開始:正常化原則 Normalization 去(反)機構化 Deinstitutionalization 1970年:回歸主流 Mainstreaming 最少限制環境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LRE) 階梯式服務Cascade of Service 1980年:普通教育改革 Regular Education Initiatine(REI) 1990年:融合教育 Full Inclusion 2000年:殘障自決 Self-determind ◎Stainback對融合教育的定義: 一種對所有學生,在鄰近學校提供學習環境, 使其有效的接受均等教育機會,並獲得支持性服務, 也就是不管學生的障礙類別, 都可在普通班級內提供每位學生: 1.符合期能力和需求之完整教育經驗。 2.都可獲得任何需要的支持和援助。 ◎對融合教育的迷思: 1.融合不再是特殊教育服務─ 將特教服務送進普通教室中,並協助普通般教師達到適性教學的目標。 2.融合特教是特教界的事─ 融合教育要做的好,必須改革普通教育, 因為它是普通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 改革包括將原本科層化的制度改為合作、協調的學習型組織、 教材教法的彈性化、多元評量、社區教育資源分享等。 3.融合教育是普通班老師的責任─ 對於特殊學生的個別需求,應是由專業團隊來負責,成員包括: 特教老師、普通班老師、專業人員(物理、職能治療師)。 4.融合教育是最好的環境─ 如果普通班無法提供個體獨立發展訓練的課程,這種融合便失去意義。 5.融合教育是低成本的教育投資─ 融合教育要辦得好,一定要有相關的配套措施, 如減少普通班級人數、增加師生比例、不斷充實老師的專業知能, 否則將有可能降低教學品質,造成社會問題。 ◎融合教育在台灣推廣所遭遇的困擾: 1.對人基本的尊重概念未建立。 2.無法獲得普通教師和特教教師認同。 3.普通教育不夠彈性。 4.各機構各自為政,無法資源共享。 5.教育政策常因人更佚。 6.特教老師不了解普通班的運作,普通教師不了解個別差異和診斷教學。 7.實施融合教育的實務有限。 ◎融合教育應有的正見,包括: 1.以國內的班級人數而言,一個班級的特殊學生不應超過兩個(13~17:1) 2.普通班教師的在職訓練與其能力的準備度。 3.一般學生的準備度與特殊兒童在融入普通班前的基本生存能力都應先建立。 4.行政人員對融合教育的了解度與支持度,包括經費、設備的提供也是重要關鍵。 5.一般學生家長對特殊兒童的正確認識。 -- ◎我的新聞台,關於一隻獺.一個研究生.一個特教老師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nowseal 歡迎入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24.23 petseal:轉錄至看板 studyteacher 06/25 01:32
文章代碼(AID): #14dNDLTE (sp_teacher)
文章代碼(AID): #14dNDLTE (sp_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