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文章]真正讀書人 洪蘭

看板studyteacher (實習教師)作者 (C`est la Vie )時間18年前 (2006/09/29 21:48),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真正讀書人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報上刊載:大陸讀書率首次跌破百分之五十,人民不讀書,尤其是年輕人。我們臺灣 也差不了多少,國文程度低落得逼政府不得不加考「作文」。     看到這個報導,使我想起很久以前林語堂講過一個提升閱讀的方法。他說每個學生每 一學期交一百元,一千個中學生,就有十萬元可以買書了;由學校預備一個空屋,置備書 架,扣五千元作為「辦公費」(他說,再多便是罪過),將九萬五千元的書放在那個房間 裡,隨學生翻閱,年底每人拿回九十五元的書。只要學生閱讀所用的功夫與上課時間相等 ,一年之中,學問的進步,必定非一年上課的成績可比。     林語堂主張隨興之所至閱讀,有沒有人指導,不求甚解,他都覺得無妨,因為從十萬 元的書裡總能找到一本愛讀的書,知識是相通的,一通萬通。他認為所謂「大學生」,不 過是博覽群書的人(Be a well-read man),有了基礎知識才能去學專業知識,學生不僅 精讀(本科),更重要是廣讀。兩年之內,若是讀了二十萬元的書籍,即使是隨意翻閱, 知其書名、作者、內容梗概,也就不愧為一個讀書人了。     他說,憑什麼邏輯非八十分、心理學非七十分不可?學問可以稱斤論兩的嗎?邏輯學 看了一百頁講義就懂邏輯了嗎?如果都是考八十分,那麼兩個學分的邏輯跟別人三個學分 的邏輯所學到的是相同嗎?林語堂認為:現行制度是機器化的大量製造學士,不是在教學 生,造就讀書人。     當時我覺得很好笑,認為他是異想天開。現在年紀大了,教了很多年書了,回想他講 的話,其實不無道理。今天修滿一百二十八個學分畢業的大學生,肚子裡究竟有多少東西 呢?尤其現行的教學考試把學生的興趣都扼殺掉了。     讀書必須要深入,才不會人云亦云。先從有興趣的著手,由一個有興趣的問題再一路 追探,從看一本書而不能不去看十本書,如此循序而進,最後登堂入室,進入了學問之門 。用這種方法去讀書的人,自然會沉醉其中,享受樂趣。     現行的讀書方式,真是像林語堂所說的「如東風過耳」,老師隨講,學生隨忘。他說 「讀書」與「入學」是兩回事,因為後者是拿學分去向學校換文憑,他說這是「大量製造 」(mass produc-tion),把學問變成一個公然交易的商品。     面對林語堂的批評,我們很汗顏,因為他講這些話至今又過了五十年,學生讀書的目 的仍是學位,仍是拿學分在換文憑。多少頁的講義等於多少分,修完課後,全數奉還老師 ,船過水無痕。     最近看到林懷民在報上呼籲重視文化,又看到余秋雨說臺灣的文化能量被巨大的政治 力吸納走了,很是擔憂。文化不能成為政治工具,要求小學生要有正確政治意識,課本要 去中國化,其實是危險的事。文化是由內而外,誠於中而形於外的東西,不是口號、包裝 可以得來的。林語堂的「一年讀十萬元書」現在或許做不到,但是要提升臺灣的文化產業 ,非得從閱讀下手不可。仔細想想,也不見得做不到,從小開始培養閱讀習慣就是踏出了 第一步。 文章出處:2006年9月國語日報副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0.40.161

09/29 22:42, , 1F
哦~
09/29 22:42, 1F

09/30 09:06, , 2F
我實習時的指導老師確實曾這樣做過 雖然規模只有30人、6千元
09/30 09:06, 2F

09/30 09:35, , 3F
真是好文!!借轉友版喔~~感謝m(_ _)m
09/30 09:35, 3F
editors:轉錄至看板 Teacher 09/30 09:35
文章代碼(AID): #157IH1fR (studyteacher)
文章代碼(AID): #157IH1fR (study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