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教戰] 國中理化基則重點提要(三) ( 響應 GENG …

看板tutor (家教)作者 (je suis desolee ...)時間18年前 (2007/05/17 04:08),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那我手癢也來分享一下我幫學生補習的經驗好了,當然沒有原 po 這麼詳細。 但是少部份我和原 po 的想法不太一樣,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一下。 ^^ 這大概是給學生 (尤其是程度不好的學生) 考前最後抱佛腳用的。 所以滿簡略,而且有時候會希望他們以記憶為主 (沒辦法,要急救的話... ) 所以我在考前的最後的最後,通常只複習幾個部份 1. 力學 + 運動學 2. 電學 3. 基本化學 除了複習以外,一定是要他們寫基測的考古題。 至少在第一次基測前,要把所有第一次基測的考古題都做完。 (也才六回而已) 好處是可以增加信心 (因為基測自然考得比平常簡單很多)、再來學生也會有個方向 加上基測多數是考觀念,他們也可以從中學到一些觀念。 以下是我的複習大綱: 1. 力學 + 運動學 a. 基本力學: 注意學生一定要會看力圖,要會畫簡單的力圖。 * 重點: 浮力和壓力 (尤其是大氣壓力) * 原理: i. 靜力平衡。 (cp: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功與能、第一運動定律) ii. 壓力: 水壓和普通壓力、連通管原理、大氣壓力 (超重要) iii. 浮力: B = 排開液重。 b. 運動學: 這部份因為基測很愛考圖。通常不會考太煩瑣的計算。 所以重點是要學生了解定義: 速度/速率、加速度和速度的關係。 一定要要求學生至少熟悉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公式。 尤其是圖一定要會看,不然就虧大了。 * 重點: 圖和基本定義、自由落體。 i. 位移 = v-t 圖下面積。 ii. 自由落體的軌跡、加速度 (永遠指向地心)、速度 (最高點=0)。 * 95 年基測最後一大題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可以教學生掌握重點。 c.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都很重要。= = 但是只要會基本的就好了。太難的計算基測不可能考。 注意 F = ma 部份,會和 W = FS 做比較。 * 重點: 要讓學生知道什麼況狀是慣性的作用、什麼是作用力反作用力。 實例比計算重要。 * 這裡基測可以考得很簡單、也可以考得很難。 但是基本分是一定要拿到的。 d. 功與能: 力學能守恆、簡單機械。 * 重點: 了解動能 <-> 位能 <-> 功之間的關係。 要會算槓桿。 = = 2. 電學: 基測也滿愛考的。 1. 基本電路: 這個不用說,一定要會看什麼是短路、哪樣是通路哪樣是斷路。 還有 V=IR、電流、電阻、電壓、串聯、並聯的關係。 這部份是最複雜的,要有耐心 = = 如果完全是抱佛腳,那一定要教會學生算電流~~~~~~ 包括串聯並聯~ 還有導電的原理。 2. 電流的熱效應: 要會算功率,重點是知道「度」是電能不是電功率 = = 3. 電流的化學效應: 電池要了解一下,沒時間的話就看看電池介紹。 還有電解電鍍要背起來= = (沒時間的話啦) * 可和氧化還原一起複習: 電池負極放出電子 --> 活性大 電解電鍍負極溶液離子接收電子 --> 金屬析出 4. 電磁學: 最重要的是電流的磁效應。要注意馬達和日常應用。 其他的覺得不是很愛考,出題機率不高。但是馬達和發電機要會分啊。 原理什麼的一定要知道。:P 3. 基本化學 1. 原子結構: 超重要,非常重要,必考!!!!!!!! 原子核 = 質子 + 中子、外面有電子。還要會看記號。 2. 化學計量: 一定要會平衡方程式 = = 。莫耳數觀念要有 (雖然不見得會考) 3. 有機化合物: 要知道有哪些和一些生活常識。(愛考閱讀測驗和時事) (像今年可能就會考再生能源、生質能源,所以要了解一下) 4. 酸鹼鹽: 解離觀念要有,其實中和滿少考的 = = 不會就算了 Orz 5. 常見的元素: 當小說看一看,但是有製備的實驗一定要知道。 比如說雙氧水製氧、二氧化碳製備、檢驗 IIA 族之類的。 4. 哩哩摳摳 1. 測量: 估計值、精確值、鐘擺等時性 (尤其是什麼控制變因三洨變因的要會看) 2. 光學/聲音: 波速 = 頻率*波長,要會判斷什麼音調高低之類的。 = = 3. 反應速率: 影響反應速率的條件,尤其催化物。 4. 好像沒有了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4.46.220 ※ 編輯: Liebesleid 來自: 61.224.46.220 (05/17 04:09) ※ 編輯: Liebesleid 來自: 61.224.46.220 (05/17 04:20)

05/17 09:39, , 1F
其它的我想是濃度的計算問題 至少會一下
05/17 09:39, 1F
文章代碼(AID): #16IsIyqW (tutor)
文章代碼(AID): #16IsIyqW (tu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