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基改作物 台灣農業希望? ◎余淑美

看板Agriculture (農業議題)作者 (面甲)時間15年前 (2009/11/10 12:3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基改作物 台灣農業希望? 中國時報 A18/時論廣場 2009/11/05 http://ppt.cc/XeQ4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   全球人口如火箭般往上衝,但是氣候日趨暖化不正常,雨量分布不均,水災沖蝕肥沃 表土及造成汙染,旱災則加速土地沙漠化,導致可耕地面積縮減而糧食難以增產。如此人 口與糧食正負成長情況下,糧食短缺問題已漸次浮現,未來將更嚴重。   台灣看似豐衣足食,實際上,糧食自主率僅約三○%,大部分糧食、肥料及農藥依賴 進口,價格易受國際情勢波動所影響,「糧食風暴」一旦發生,我們有準備嗎?   因此,提高作物產量及降低生產成本是必須努力的目標。但是傳統育種速度過慢, 而基因工程育種可快速將耐逆境與病蟲害、及增加產量的基因導入作物中,是提升作物產 量最具效率的策略。   研發及種植基因改良(基改)作物已是全球農業生技的趨勢。自一九九六年美國開始 種植基改玉米、大豆、棉花及油菜,二○○八年全球種植面積已達一.二五億公頃,作物 種類至少十五種,年產值高達八十億美元,有二十五個國家種植基改作物,相關農企業蓬 勃發展,農民受惠良多。   種植基改作物最大好處之一是減少該作物農藥使用量二○─五○%,大幅降低對環境 及人類健康的傷害。此外,也減少除草、人工及機械能源的成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既經濟且環保。由於提供糧食與生質能源雙用途,基改作物的面積及種植國家正快速增加 中。 基改食品已融入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市面上的豆類製品及動物飼料 ─玉米與大豆, 高達七○─九○%為基改產物。基改食品上市十三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並未有對人 體造成傷害確定的案例。基改作物安全性的議題應建立在科學驗證的基礎上,目前有太多 以訛傳訛的負面宣傳,全然否定眾多優點,卻將發生機率微乎其微的潛在問題無限擴大, 在台灣因此阻礙農業生技的發展。   十年多來政府容許大量的國外基改產品合法上市,可是國內研發基改產品至今未獲准 商業化。另一方面,農民卻已迫不及待地自行種植數種可減少施用農藥之基改作物。台灣 氣候高溫多濕,因此病蟲害多,農藥用量為亞洲平均的二.五倍,更為美國的五倍,被稱 為「農藥王國」減少農藥之基改作物更顯必要性。政府實應認真檢視基改作物的政策, 正視農民、消費者及市場的需要。   目前研擬中的「我國基因改造科技管理政策」說帖,基改目標排除食用作物及外銷農 產品,一旦定案將嚴重影響台灣農業科技的發展,因為僅剩少數內銷花卉與植物生產醫藥 用途之二次代謝物與蛋白質。基改花卉在技術上困難耗時,而醫藥用途產品必須長期進行 動物與人體實驗,均無法在五至十年之內形成具經濟規模之產業,企業界投資必然裹足不 前。過去已蹉跎十年,如果未來再浪費十年,確定台灣高科技農業將走入歷史。   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只要有效管理,基改與非基改作物確可共存。多年來我國的 保守政策,已使發展高科技農業的契機及國際競爭力不斷流失,因擔心影響外銷而阻礙基 改產業的作法,反而失去創造更高產值之高科技產品的機會,以及付出農藥危害環境與消 費者、農民陷入經濟困境重大的代價。須知只有高科技,台灣農業才能與具有廣大土地與 便宜勞工的各國競爭。   糧食、能源及環保是二十一世紀全球最重要的議題,而農業生技在這些議題上最能做 出重大貢獻,已成為各國高度重視的焦點。台灣在高科技農業的發展一直無法脫離政策性 的困境,目前更面臨中國強力發展高科技農業的壓力。政府應盡快制訂眼光長遠具彈性的 政策、積極擘畫藍圖、培育人才及鼓勵相關產業,並有效利用高達二十二萬公頃荒蕪的休 耕地在這些目標上,以確保我國糧食及能源的安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4.152.227 ※ 編輯: vizard 來自: 114.24.152.227 (11/10 12:38)
文章代碼(AID): #1A-EuHGo (Agriculture)
文章代碼(AID): #1A-EuHGo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