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種植基改作物 應理性討論 ◎賀端華
# 種植基改作物 應理性討論 #
2009-11-11 中國時報
【賀端華】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前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總主持人)
http://ppt.cc/dm~U
種植基改作物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因為正反意見各有不同的考量,但這是一個全球
趨勢,越來越多的地區已開始大面積種植。台灣高度依賴先進科學來發展生物科技,
也是WTO架構下進行自由貿易的國家,已進口基改大豆及玉米多年,多數人也長期
食用基改產品,因此對於這個議題無法置身事外,大家能理性討論是一件好事。
任何產品商業化皆須透過政府有效的管理與監督,以造福國家經濟及消費者
與環境的安全。如同許多醫藥及工業產品,基改作物也需要透過政府的管理以避免
不良後果。
台灣農業生產的成本極高,因此更需要以基改方式降低成本。由國外經驗已知
,抗病蟲害基改作物可為農民降低一半農藥的成本,而農作物因成長良好,收成更可
增加至少三成,再加上減少了農藥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危害,其整體經濟效益絕對
高過基改種子的成本,這是高達九三%的美國農民願意種植基改作物的原因。
長期以來,由於政策限制而未能積極研發抗病蟲害、耐逆境及減少肥料施用之
基改糧食及飼料作物,導致台灣種植的非基改玉米及大豆必須施用大量的農藥及
肥料,生產成本遠高於進口,也因此仰賴大量的進口。基改作物尚可生產醫藥、
健康及工業用途產品,種植面積不需很大,可以隔離方式種植,會有極高的附加
價值,這是另一個台灣有利基、較能永續經營農業的方式。
國內農經專家已做過評估,利用稻米生產有益人體與動物的植酸酵素,其產值
接近外銷稻米一年的產值,僅此一項產品即有此利基,更何況有更多類似的產品可
發展。國內外研究已顯示,種植自花授粉的基改作物,例如水稻,以二米高的綠離
或在無障礙下間隔三十至四十公尺,即可有效隔絕基改水稻花粉的傳播,其管理並
不比許多生產藥品或有毒物質的工廠困難。
社會大眾對基改基因的來源有所疑慮。事實上,目前多數基因皆源自自然界
存在的微生物或植物本身。如抗蟲的BT基因來自有機農業大量使用的蘇力菌,
而水稻抗鹽、抗旱及抗冷基因即來自水稻本身,這些基因及產物在腸胃內皆被安全
分解。科學家發展基改作物,著眼點皆在於其確可維護人體健康與環境生態。
台灣出口農產品占所有出口產品產值的比率,由民國八十年的十二.八%
降至九十七年的一.六%。其中出口農作物占所有出口農產品比例僅三○%。
由此可見,台灣農產品的外銷比例不但逐年降低,而且產值也甚低,但是付出的代價
是農作物高科技無法進步及不具國際競爭力,消費者的健康及環境也因大量使用農藥
而飽受威脅。
台灣最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為美國(占三分之一),已大量種植基改作物。
而由衛生署近日公告基改稻米及木瓜可辦理查驗登記一事,即可知未來將有更多的
各國基改產品陸續進口。目前台灣農業處在人工及土地昂貴、傳統農業產值極低、
沒有競爭力的困境下,如果讓大量國外基改作物進口,而卻不理性地限制國內自行
研發的技術,不知前途在哪裡。這些問題是否應該更理性地來討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4.148.5
※ 編輯: vizard 來自: 118.166.230.187 (11/14 01:07)
Agricultur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