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ECFA的反思:重尋農業競爭力 /劉志偉

看板Agriculture (農業議題)作者 (面甲)時間15年前 (2010/01/14 17:4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ECFA的反思:重尋農業競爭力 2010-01-14 旺報 【劉志偉】(作者為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 http://ppt.cc/uZnB  ECFA關於農業議題的論述攻防早已成為一場荒謬的爛仗。官員不斷宣示保證將持續 禁止中國大陸830項農產品進口,政府亦透過媒體不斷播放只見空洞口號、毫無實質內容 的廣告,反對人士則抓住農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大做文章。可悲的是,雙方持續攻防的 焦點不可必然地集中於台灣農業與農民的「保護」層面,卻無助於台灣農業競爭力的提昇。 表面上正、反雙方充滿了歧異,但兩邊實際上卻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一方面雙方似乎 都一致默認台灣農業不堪一擊,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另一方面雙方顯然也都 遺忘,積極提昇台灣農業的競爭力、建構明確的農業願景與發展藍圖才是治本之計農政單位施政過於被動  農政單位的職責不僅僅是主管農業發展事務,更需規畫發展方向、擬定長期計畫。 若以此角度作為判準,農委會近30年來的表現幾近乏善可陳。  1980年代經濟自由化的浪潮開始席捲全球,台灣農產品市場的大門被迫逐步開放。 然過去眾多經驗卻顯示,台灣的農政單位僅能提出被動的消極措施,從未見積極的應變 策略。1987年當美國要求開放火雞肉進口時,政府以台灣土雞更好吃的理由安撫農民; 冷凍豬內臟被迫開放時,則以台灣民眾偏好溫體豬肉的藉口自我安慰;加入WTO、開放 稻米進口之後,農委會乾脆進一步擴大稻作休耕面積。  歷次重要的農產品開放進口均一再暴露農委會的被動性格及其於前瞻性業務規畫的 無能,農委會只會制訂不要輸得太難看的政策,卻毫無應戰的膽識與謀略,此次ECFA所 引發的疑慮事實上是過去歷史經驗累積的結果。  被動有餘之際,農委會的「積極」政策更讓人搖頭。關於ECFA的政策說帖中, 農委會雖表示將掌握兩岸直航契機,積極拓展大陸市場。但細察政策措施,卻僅有辦理 「台灣水果節」或農產品公關宣傳活動,對實際產銷毫無幫助可言。農委會似乎缺乏為 台灣農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  官方該重讀台灣農業史  過去台灣曾是全球第二大的豬肉出口國,1996年豬肉產品出口總值更達16.9億美元。 1997年3月口蹄疫的爆發重創養豬產業,列為疫區的台灣被禁止出口豬肉。當時農政官員 雖曾誓言將落實防疫政策,迅速恢復台灣豬肉出口,重建養豬業的春天,然13年後台灣 仍未能從疫區除名。口蹄疫防制破功一部分出於少數豬農守法精神不足,但更重要的原因 則是相關施政從未落實所致。  台灣農業確實需要一定程度的保護,但絕非脆弱到不堪一擊的狀態。作為整體經濟 的一部份,台灣農業亦需共同升級轉型並增加競爭力。ECFA引發的農業爭議一方面又再度 證明各界對農業議題所抱持的悲觀主義態度,另一方面更暴露農委會營運籌畫台灣農業 發展的無能。  1960年代農復會為發展養豬產業,不僅積極輔導農民改變養豬方式,協助國內 飼料工業與現代化屠宰場的建立;農復會官員更親自前往日本洽談,獲得開放台灣豬肉 進口的允諾,同時親自於日本屠宰場學習豬肉的分切方式,以掌握日本消費者的偏好。 台灣的養豬產業也得以於1970年代蓬勃發展,並於1980、90年代大放異彩。對照半世紀 前農復會的作為,農委會諸公與其在ECFA議題上浪費唇舌,不如多花點心思重讀台灣 農業發展史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4.158.87
文章代碼(AID): #1BJkTbHU (Agriculture)
文章代碼(AID): #1BJkTbHU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