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設計.生產.消費.三種邏輯
設計.販賣.消費.三種邏輯
先聲明文很長,直接跳結論看不懂的人請有心理準備,
把結論寫在開頭不是我的習慣,想直接看結論的人請end往回找
這邊先做點消毒,首先,我之所以要反覆提某些人的書,
只是要說明,很多專有名詞不是 "不能被另外解釋的"
但是解釋要清楚絕不是在邊的篇幅允許的,而我們要溝通又必須
仰賴語言,但是許多一般意義卻又不是我們想表達的
PS.1.: 像是設計,社會,人類本質...等等諸多抽象名詞的意思,絕不只有課堂的意思,
當然允許每個人的自我詮釋,精不精美? 至少我覺得那些理論家的比我精美
PS.2.: 當理論說到某種 "類型,典型" 的時候,意指的是一個抽象的理想狀態,
許多現實上的小差異是無傷他用這些思想的,所以,找出一個理論 "無法解釋的地方"
並不是什麼大成就,理論有威力乃在於它 "解釋了多少的事情"
也因此,時代的推移,許多理論不是推翻過去而是補述過去,畢竟很多當下的事情,
那些死人的時代並不存在也沒發生,人類社會也和他們過去不那麼的相同
先從幾個方面來下手好了
1.經濟邏輯vs技術邏輯
2.需求與滿足 vs 目的與技術(科技)
3.不同時代的可能與不可能 (媒介社會學)
4.生產社會 vs 消費社會
***(3)這個觀念我引自下方,但是有做某些改造和翻轉***
費爾南.布勞戴爾的著作<<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礙於技術上的障礙,許多書不在我手邊或我本身沒唸過原典
所以下面提到誰誰誰說,而沒補上出自於哪本書的話
就代表 A.這些觀念是我聽課經過講授得到 B.或者我唸的是二手論述
首先(1)
熊彼得在他的<<經濟發展理論>>裡面,就巨細靡遺的從 "經濟" 的根本開始說起
因為你種菜自己吃,那是滿足物質面需求沒錯,但是那不叫經濟,
簡單的來說,正因為人不是單獨的活在孤島,所有的活動幾乎都能被換算成,
交換系統下的剩餘價值,所以在社會中才顯的重要 (Marx的東西我就不多說了,
有興趣能看他這章節:<商品拜物教和其秘密>)
而自從現代社會(1789)之後,其實更貼切的來說是古騰堡的印刷革命開始
經濟邏輯就明顯的大大的勝過技術邏輯,這還牽涉到資本主義的興起
可參閱韋伯的著作<<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邊先跳過
而經濟邏輯大勝使的兩種邏輯起衝突時,技術邏輯要得到經濟邏輯的讓步
前提就在 "在經濟邏輯的脈絡下是有利的,技術邏輯方可得到短暫的優位"
然而,1789,1892之後,民主成為多數國家與強國的政治形式
所以,政治邏輯在某種情境下,是會去干預 "以自由為根本出發的經濟邏輯"
不過這邊就扯遠了,先打住,
大體來說,設計倘若把他看成技術邏輯的一環的話,設計的好不好必須被放在
經濟邏輯下去思考,也就是有那個市場(需求)這個設計才有被實現的可能
但是,這種理論的解釋力還不夠,熊彼得開啟了另一種思維,
叫做 "創造性毀滅" 不過這理論跟設計會更遠,所以我用接下來的(2)來說明
再來的(2)
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之後的法蘭克福學派主張的重點之一,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那篇<文化工業>堪稱經典,揭是了一個挑釁觀點
"啟蒙作為一種大眾欺騙",而班雅明不這麼認為,他在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出他對這些東西所開啟的可能性的肯定
,雖然是語帶悲情的肯定(本人很欣賞班雅明與齊默爾這種學術邊緣人),
在過去,可複製的東西幾乎都是 "經濟的" 而文化的東西通常管他叫
"傳承",而技術與科技的進步使的(3)不同時代的可能與不可能產生了變化
馬庫色在此咬住了一個觀點,不同於以往的時代,現代的物質已經太多太多
貧窮乃是分配上有問題造成的結果,而非人類的東西不夠用,
"現代的人們不同以往,先有需求才有滿足;現代人的的寫照是,先有滿足
才對這個滿足產生需求"
從這個觀點來看,現代社會的 "經濟邏輯" 已經前進到了一般人無法用生活
經驗去想出來的層次,掌握住市場,通路,一開始的虧損都可以視為投資,
只要讓民眾先滿足之後,就無法脫離這些東西,需求與滿足的邏輯被逆轉,
滿足被拉抬到需求之前,離不開也戒不掉
可是,到此為止都還是以 "生產為目標" 來看待經濟的思想
時代到了1968為代表性的斷裂點,這些思想都有待後代的思想家予與補充
(4)-1:生產導向
(4)-2:象徵價值與符號價值
(4)-3:消費社會
(4)-1:
我舉一個例子做說明好了,一件衣服的本錢100,售價300,生產一萬件,
也就是可以計算損益平衡,買幾件回本,之後多賣的叫做利潤,
可是賣的不好,年末了經過清倉大拍賣,這個衣服再放個一年,
沒人買了全部放在箱子裡一件就30塊賣你。然後一萬件仍然賣不出去,
最後那一萬件變什麼就是變垃圾了,生產過剩的情況就是這樣。
先不論那利潤怎麼分配(剝削),我們可以看見300-100=200
這200在經濟學上管他叫剩餘價值,但是經濟學只能解釋到這邊
一件本錢500,售價20000的衣服,經濟學照樣套入這個公式
20000-500=19500 的剩餘價值,下面就是要解釋消費社會的核心
(4)-2:
在1930年代稱霸商業市場的福特汽車,與美國振興經濟的 "國民住宅"
訴求都是同款式,降價,以滿足更多人的 "需求",
但是這種 "致式化"的壓抑,在1968法國學運之後排山倒海的解放了,
以日本為主的生產線模式,恰好能夠把些微的差異性加入產品中,
使的 "大量製造有個性的產品" 成為了可能
汽車不再是黑色,可以有黃有藍有紅,而它們 "一樣很便宜"
於是物品和人的關係,漸漸從 "功能滿足" 轉移到 "心理滿足"
中間的解釋有賴於 "語言學轉向" 這個技巧,也就是羅蘭巴特
把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做了改造,這部分相當重要但是篇幅因素
在此不討論,搞設計一定要知道什麼叫做 "增符碼與減符碼"
而相關理論都根本於此
其中,些微的差異就會使兩個物不同,黑色的手機換成藍色就是
"另一種設計",加了一個圖案就是另一個設計
推薦參閱星野克美的 <消費文化的符號論>
布希亞的 <<物體系>> (布希亞的很多著作可看作和羅蘭巴特對話)
而人們為什麼會追求差異? 流行? 象徵價值?
推薦參閱齊默爾的 <時尚哲學> <漫遊者>
韋布倫的 <<有閒階級論>>
吉爾.利波維滋基的 <<蜉游帝國>> <<永恆的奢華>>
(4)-3:
倘若上面的東西都稍微能理解的話,可以見得
現在我們所說的 "設計" 嚴然沒有標準定義,
在大眾的消費社會下,甚至連物品的 "功能性" 都被消解到 "符號價值"
科學和技術在(2)的時代裡,早就不是 "因為需求而去開發技術"
而是 "要怎麼利用我們這個技術成為商品"
跨時代的革命性發明越來越慢,巧奪天功的設計巧思越來越少 (像蒸氣槌)
但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邏輯仍是老大,這個巨輪仍然運轉著,
他的產品必須要一直被 "消費" 而回頭成為滋養自己的力量
在消費社會裡,資本主義已經沒辦法再開發出冰箱,汽車這類東西,
但是他仍然有 "必須前進" 的壓力,否則他會死亡,
所以,刺激大眾進行消費的策略在此轉了方向,轉向符號價值,象徵上面,
這也是為什麼必定要提時尚的原因,作為研究資本主義和消費社會的範本,
它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以時尚為例子的消費方式,再再的體現於大眾的其他消費領域,
差別在時尚的週期病態的固定(春夏秋冬四季的時尚展),
好處是當下的流行一定會死,也因為死掉所以才有新的流行的必要,
危機是這大量的 "創意" 需求,使的創意成為一種公式,
體現在其他領域上的,就是熊彼得的 "創造性毀滅" 這理論的威猛之處
沙發破了一個洞,還能用,還很好用,但是我們必須讓它 "退役",
否則新的沙發會沒地方放置,"新的沙發的需求" 便不會發生,
舊的沙發不是不好,而是我們為了 "創造(新)" 必須 "毀滅(舊)"
結合布希亞在<<物體系>>裡面的探討,更極端的例子莫過於下面這類:
棉被,果汁機上面多了凱蒂貓的圖案竟然有銷路,
暖不暖與打出來的果汁嚴然跟凱蒂貓沒關係,但是人們一但買了新品
舊品就 "沒有使用價值" 被收置或破棄就是種 "毀滅"
能說的還有很多,特別是布希亞在消費社會上討論物與人的關係,
布希亞的 <<消費社會>>
還有前文都沒提到的布迪厄,他的<<Distinction>>一書解釋了,
人們玩這些象徵與符號遊戲的理論,也就是
"揭示了一般大眾的消費邏輯與文化資本的邏輯"
不過...一提下去會有點扯遠,講下去我離題機會是100 %
(敝人在cosplay板有寫過這理論的小應用,有興趣的能去看看)
礙於篇幅和主軸問題,下面我就不延伸了直接進入結論
總結:
講了很多有關的無關的,為的是要大家省思與明白
1.為什麼設計似乎變成在 "外型與材質" 上面做打轉
因為開發一個新技術除了要有優秀的技師(技術邏輯)之外
還需要有資金,而投資用的是經濟邏輯,開發的費用不如等待
"其他開發者" 開發之後再第一時間內製造 "有些微差異"的產品
2."物" 並非有 "物質功能" 才會有價值
像上面舉的例子,材料完全一樣的棉被,多印那隻2D貓能多賣200,
那麼這200事實上就是沒有物質功能,他的功能在於心理滿足,
而解釋這些心理滿足就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問題
設計只要把自己當成 "象徵和符號的魔術師" 就夠了,
也因此,廣告和行銷反而和設計比較有關係,
那些功能性的關鍵技術就被拉到實驗室和科學家那邊了,
當然,我這邊說的只是 "親近性" 沒有任何的領域是互相斷裂的
3.有關技術方面的設計,必須理解 "媒介"
這也就是(3)所強調的部分,媒介這東西一講就會很遠,
推薦的有 "麥克魯漢" 他的理論和著述都很直得一看
另外還有一本,敝人的老師正在翻譯的 "媒介文化論"
作者是日本的 "吉見俊哉"
也就是,科技本身具不具備 "改變人類社會" 要看他能不能成為一種新媒介,
電話在前期不被看好,當時被看好的是電報,但是電話一但使
"遠距離及時溝通成為可能" 它就變成了一個媒介,沒有它遠距離及時溝通
就不可能被達成,所以,一個設計有沒有 "顛覆性" 端看他改變了人類
對原先的既定印象放棄多少,wii也可看成這種類型的運用
所以,這類的 "設計" 明顯的都是把某種技術,做應用的設計中間的判准
都是 "技術邏輯" 但是一但進入生產和商業的時候,所有的材質和勞力
都要進行經濟評估,也因此 "很多的發明早就在實驗室了"
只是還沒有條件能夠到達 "被拿到商業上的可能"
4.放開思維,除了經濟與技術邏輯之外還有政治邏輯
這部分真的很尷尬,所以抽象的我儘量少講,避免被政治化
許多人會說外國怎樣,台灣怎樣,然後接的就是感慨
在此我舉 "道路" 做例子,許多人應該都看過某幾個blog在說的
"日本連補馬路都這麼敬業" (知道連結的幫我補上一下)
事實上,這就是政治邏輯的範例,政治邏輯講白了就是
經濟邏輯的一種變形,但是根基的不是自由,而是全民利益,
也就是你的設計倘若能得到 "政策上的青睞" 那你的設計就是有用
日本與外國的國情與我們不同,很多看似很好的東西實際上
不是 "技術有困難" 而是 "資源有困難" 台灣的政治邏輯看種的是什麼?
有多少資源會拿來進行這些技術上的提升? 這是不言而喻的悲慘
也是最棘手之處,因為不是政府能負責而已,這層面是全民的問題
不過,我指出政治邏輯,就是要點出除了自由競爭的經濟邏輯之外,
還有一處就是向國家要資源,這環在大學院的學術裡面常見到,
而工程發包這種其實還是 "自由經濟邏輯"
政府能做的是什麼? 政府其實就是提高標準而已,但是你的 "技術"
有沒有辦法說服政府去提高標準,也就是馬路要舖怎樣,挖馬路要怎樣,
就是另一個層次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149.23
推
02/14 21:49, , 1F
02/14 21:49, 1F
推
02/14 22:26, , 2F
02/14 22:26, 2F
推
02/14 22:40, , 3F
02/14 22:40, 3F
→
02/15 00:20, , 4F
02/15 00:20, 4F
→
02/15 07:21, , 5F
02/15 07:21, 5F
→
02/15 07:22, , 6F
02/15 07:22, 6F
→
02/17 20:39, , 7F
02/17 20:39, 7F
→
02/17 20:40, , 8F
02/17 20:40, 8F
→
02/17 20:44, , 9F
02/17 20:44, 9F
→
02/17 20:47, , 10F
02/17 20:47, 10F
→
02/17 20:49, , 11F
02/17 20:49, 11F
→
02/17 20:50, , 12F
02/17 20:50, 12F
→
02/17 20:57, , 13F
02/17 20:57, 13F
→
02/17 21:17, , 14F
02/17 21:17, 14F
→
02/17 21:31, , 15F
02/17 21:31, 15F
→
02/17 21:34, , 16F
02/17 21:34, 16F
→
02/17 21:35, , 17F
02/17 21:35, 17F
→
02/17 21:36, , 18F
02/17 21:36, 18F
→
02/17 23:25, , 19F
02/17 23:25, 19F
→
02/17 23:26, , 20F
02/17 23:26, 20F
→
02/17 23:28, , 21F
02/17 23:28, 21F
→
02/17 23:32, , 22F
02/17 23:32, 22F
Design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22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