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轉錄)胡勝正:應以失業率為經建目標

看板Economics (經濟學)作者 ( )時間19年前 (2005/07/31 12:5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ajestic 信箱] 作者: Majestic.bbs@ptt2.cc (Majestic.bbs@ptt2.cc) 標題: (轉錄)胡勝正:應以失業率為經建目標 時間: Sun Jul 31 12:49:39 2005 作者: BBMak (放不下) 看板: BBMak 標題: (轉錄)胡勝正:應以失業率為經建目標 時間: Sun Jul 31 12:46:26 2005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20501+122005073100289,00.html 2005.07.31  工商時報 胡勝正:應以失業率為經建目標 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建會主委胡勝正昨日表示,民眾對經濟成長率的感受愈來愈不深刻,為讓民眾感 受到政府的施政作為,可以考慮效法美國改以失業率做為經建目標,政府一切的政策以 全力讓失業率降至三%至四%的「自然失業率」為目標。 胡勝正表示,以經濟成長率做為經建目標是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所衍生出來的概念 ,藉此讓民間知道政府的努力目標,但時至今日,台灣已經揮別高成長的年代,加上經 濟成長未必能平均的分配至全體國民身上,一般民眾對經濟成長率感受日漸疏離,經濟 成長率是否適合再做為經建目標,值得考慮。 胡勝正指出,美、歐政府向來不以經濟成長率做為政策目標,反倒是更注重失業率 這項指標,美國便訂定《充分就業法案》要求政府以政策追求充分就業,所謂充分就業 就是要讓失業率能維持在「自然失業率」的水準,美國的「自然失業率」早年訂在四% ,目前約在五.五%,一旦失業率過高,美國政府便會透過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進行調 節。 何以美、歐各國這麼重視失業率?胡勝正表示,對於經濟發展漸趨成熟的國家,經 濟成長率本來就不可能太高,民眾對經濟好壞的判斷大多是來自就業概況,美國人常說 ,鄰居失業了便表示美國經濟衰退(recession),自己失業了便意味美國經濟蕭條 (depression)了,顯示充分就業的重要性。 胡勝正表示,以台灣目前經濟發展漸趨成熟看來,經建目標如果在GDP(經濟成 長率)與失業率二者要擇一的話,以失業率做為政府的經建目標似乎是更為恰當,政府 應透過政策把失業率降至「自然失業率」,如此民眾才能感受到政府的施政作為,依行 政院主計處的估計,台灣目前的自然失業率約在三%至四%之間。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20501+122005073100290,00.html 2005.07.31  工商時報 GDP成長 民眾感受不到 于國欽 日前行政院為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訂下四.五一%的高經濟成長目標,批判聲浪四起 ,這樣的批評或許未盡公允,惟近年來經濟成長的果實難以雨露均霑讓全民共享卻是不 爭的事實,這也就無怪乎政府經濟成長的目標訂得愈高,非但未獲掌聲反招來拚數字之 譏,衡酌當前經濟結構,改以失業率做為經建目標可謂是務實的作法。 或許有人會說,經濟成長的結果不是會創造就業會嗎?那麼以經濟成長率和失業率 做經建目標又有什麼不同呢?這話說的不錯,經濟學家歐肯曾實證美國七○年代經濟發 現GDP每成長兩個百分點便可使失業率下降一個百分點,這一經濟成長與失業間的抵 換關係後來被稱為歐肯法則(Okun's law),台灣早年的經濟情勢確實非常吻合此一法 則,以一九八五年為例,在景氣衰退下使得當年八月失業率躥升至四.一%的新高,但 隨著經濟成長在次年回升,失業率旋即降至二.六%,直到一九九○年代亦復如此,簡 而言之,GDP的成長不僅反映在總體經濟的成長率上,也同步反映在工資、就業機會 的成長上,那個年代總體經濟和家庭經濟走勢是一致的。 但是如今隨著企業海外投資規模日大,不但總體指標間相互扞格,總體經濟與家庭 經濟也經常走勢背離,就以去年為例,台灣經濟成長率已恢復到五.七一%的高成長, 但是工資成長率卻僅一.七%,更有甚者今年以來實質經常性薪資還出現○.八%的負 成長,試問,近六%的經濟成長,反映在小民百姓所得增長上不過如此而已,拚經濟若 仍只是釘住經濟成長率,對一般民眾而言,究竟有何意義? 再說,去年台灣經濟較前一年提升了二.四個百分點,結果僅讓失業率降低了○. 五個百分點(約五:一),遠比歐肯法則實證所得的二:一為低,這也說明了今天受到 全球化生產及國內產業結構的限制,GDP高成長也不再是高就業成長的保證。 政府施政的目的應是希望經濟成長的果實能為絕大多數人分享,過去經濟成長率足 以測度總體經濟及家庭經濟的概況,採經濟成長率做為經建目標極為適切,但隨著GD P成長與民眾感覺漸趨疏離下,再堅持以GDP成長率(即經濟成長率)做為經建目標 ,實非所宜,該是考慮以失業率做為政策目標的時候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20501+122005073100291,00.html 2005.07.31  工商時報 自然失業率 代表已充分就業 于國欽 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失業率躥升至二五%的天文數字,凱因斯推翻古典 經濟學派的充分就業理論,認為市場運作並非這麼完美,在景氣衰退時將會創造出許多 的「非自願失業」,必須透過赤字財政刺激需求,才能使市場恢復均衡,降低失業率。 不過,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只要市場能充分發揮力量,使供需達到均衡,依舊可創造 充分就業,在這樣均衡的經濟體系下雖仍有失業者,但失業都是結構性、摩擦性失業, 而不存在凱因斯所說的循環性失業,在市場效能充分發揮下仍存在的失業率,即稱為自 然失業率(nature rate of unemployment)。 因此,所謂自然失業率裡的失業人口只有兩類,一是正在轉換工作的失業者(摩擦 性失業),一是產業結構改變工作機會消失下的失業者(結構性失業),綜合這兩類據 國內學者估計台灣的自然失業率約在一.五%至二.五%之間,行政院主計處以菲利浦 曲線模型法估計台灣的自然失業率在九十一年約三.七%,目前仍在三%至四%之間。 長期而言,自然失業率會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政府的教育政策、職能訓練及工作 媒合效率的變化而有升降,由於自然失業率彰顯著市場效能的充分發揮,代表著充分就 業理念的實現,因此經常成為各國政府施政參考的重要指標。 -- 一事物的性質是它加諸於其它物的效果,假如我們移去其它物,則一事便無性質,因此無 物不預設它物之存在,沒有所謂物自身~正因為我們要去尋求知識,讓我們來堅決的來個 對傳統觀點和價值的大翻轉吧,從別的角度看一次不是一件小事,它是為你將來獲得客觀 知識作準備,所謂的客觀別理解為不帶利益的想法,而是一種可以操縱自己的贊同和反對 的能力,使人可以運用不同的觀點和情感詮釋知識,只有觀點的認知,如果我們容許用更 多情感觀點去敘述一件事,則我們關於一件事的概念也越完全,客觀因此而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59.104.94.12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10.27
文章代碼(AID): #12x5Xvoz (Economics)
文章代碼(AID): #12x5Xvoz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