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益] 央行怎麼知道印了多少鈔票

看板Economics (經濟學)作者 (LaPass)時間10年前 (2014/12/29 00:21), 編輯推噓4(4017)
留言21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RKok3X3jM
剛剛看了這個 http://www.cbc.gov.tw/ct.asp?xItem=44961&ctNode=459&mp=1 原來台灣印鈔票是依照美元跟黃金為準 央行放了41萬公斤的黃金,以及347億美金,然後印了1.5兆的台幣。 也就是說,每一塊的台幣中 = 有1/3是黃金的價值 + 有2/3是美金的價值 換句話說,金價波動跟美金波動都會影響台幣價值 然後比例是 1/3 跟 2/3 巧妙的調整比例關係,就可以從宏觀上操控台幣匯率 對於發行多少鈔票這一點 我感到很困惑 雖然可以知道印了多少 但要怎麼確認有多少鈔票在市面上流通呢? 戶頭、銀行中的鈔票,可以叫銀行把資料送上來 但人民手上的鈔票,卻很難掌控 鈔票會損毀,也有可能會被燒掉、埋掉 但也可能只是藏在床底下沒到市場上流通而已 那些被消滅的鈔票,會變成國家的負債 (因為要準備黃金跟美元) 然後我想到...... 好像每隔一陣子,鈔票就會改版一次 會不會就是藉由改版的時候 把那些消失的錢「註銷」的呢? 也就是發行新貨幣時,宣布舊版本貨幣流通到XX年 XX年之後,沒回收的舊貨幣就當作消失,只計算發出去的新貨幣的量 這只是我的假設 我沒辦法確認央行是不是用這個方式確認市面上有多少鈔票的 請問我的推論正確嗎? 另外想請問,存進銀行的存款 算不算在「印出來的鈔票」當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8.66.217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Economics/M.1419783696.A.1CC.html

12/29 00:25, , 1F
損毀、燒掉、埋掉的量應該不會太大吧?
12/29 00:25, 1F

12/29 09:18, , 2F
時間一長,累積下來的量應該也很可觀的
12/29 09:18, 2F

12/29 15:28, , 3F
嗨!照理說是無從得知,但是不太會去追究,就當做一
12/29 15:28, 3F

12/29 15:29, , 4F
筆不被動用過的資產。另外時間一長一樣不可觀,因為
12/29 15:29, 4F

12/29 15:30, , 5F
貨幣基數實在太大了~ 第二個問題有點怪,因為印出
12/29 15:30, 5F

12/29 15:30, , 6F
來的鈔票就是發行銀行的發行量,何必去算存款呢~
12/29 15:30, 6F

12/29 16:14, , 7F
因為,信用卡、轉帳之類的交易可以不用貨幣。
12/29 16:14, 7F

12/29 16:15, , 8F
也就是說,當完成電子化之後,這個國家就沒有貨幣了。
12/29 16:15, 8F

12/29 16:15, , 9F
央行就可以不用準備任何準備金了嗎? 好像怪怪的
12/29 16:15, 9F

12/29 16:59, , 10F
信用卡和轉帳等等,是會將原本的鈔票變成好幾倍,但如
12/29 16:59, 10F

12/29 16:59, , 11F
果鈔票是零,那麼就無從放大
12/29 16:59, 11F

12/29 17:00, , 12F
目前的電子貨幣還是依照存入的紙幣、錢幣作為信用,
12/29 17:00, 12F

12/29 17:00, , 13F
讓貨幣藉電子方式流通的,只是檯面上看不到流通過程
12/29 17:00, 13F

12/29 17:00, , 14F
。中央銀行藉由信用發行貨幣(所以貨幣不一定要一個
12/29 17:00, 14F

12/29 17:01, , 15F
實質的東西去表示),往後假如邁入無錢幣的貨幣電子
12/29 17:01, 15F

12/29 17:01, , 16F
化,那麼程序就等於舊鈔換新鈔,將所有的錢(包含存
12/29 17:01, 16F

12/29 17:01, , 17F
款)全部存入電子錢包然後銷毀錢幣,發行貨幣只不過
12/29 17:01, 17F

12/29 17:01, , 18F
就是公佈發行量,然後全部都電子化交易了。最後,印
12/29 17:01, 18F

12/29 17:02, , 19F
出來的鈔票就是鈔票發行量,如果要再細分,才會計算
12/29 17:02, 19F

12/29 17:03, , 20F
到存款吧。
12/29 17:03, 20F

12/29 17:34, , 21F
了解~
12/29 17:34, 21F
文章代碼(AID): #1Ke2uG7C (Economics)
文章代碼(AID): #1Ke2uG7C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