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線上讀書會:帶你深刻體驗社會底層的貧困
出處: http://www.tctu.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book020&Rcg=29129
【線上讀書會】
《我在底層的生活》帶你深刻體驗社會底層的貧困
文:薛舜文(全國產業總工會社運部)
本期閱讀書籍
書名:《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1794
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 Barbara Ehrenreich
譯者:林家瑄
出版社: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10/01
此書作者是曾經撰寫時代雜誌專欄的細胞生物學博士Barbara Ehrenreich ,在其隱
瞞實際的學經歷、終止一切資源,並親身體驗低薪勞動工作之後,所發表的報告書,作者
從1998年春天至2000夏天進行「臥底」研究,並將其所經歷的事件細細記錄下來,此書於
2001年引發全美熱烈關注與迴響,然台灣於今年(2010)才翻譯該系列報導作品,而文中
所指稱的貧富差距、房價飆升、勞動剝削,以及勞動貧窮等問題,卻都跨越了時間、空間
的隔閡,在在貼和台灣目前的狀況。
「如果你想了解一個階級,最快的方式就是加入他們。」於是作者決定在60歲捨棄正常生
活,去從事工時長而低薪的勞動工作,一開始閱讀我首先質疑作者「從來不是貧困階級」
,兩年的體驗要如何陳述貧窮的際遇和困境?但我佩服作者的勇氣,在閱讀的過程中憑藉
作者細膩的分析和描述,而別具況味,文字呈現的無力感以及生活的膠著,總有非常熟悉
但也無奈的感受。
在一個自由社會中,不可諱言的,大部分的發言權與決定權都把持在知識分子或是資產家
的手中,即便再怎麼宣稱左派,也是站在相當的高度,以理論作為基礎來發聲,真正的藍
領階級幾乎是消失且沉默的一群。他們可能沒有組織動員的能力,就算有,這些為了生活
汲汲營營的人們也想必將時間投注在賺錢維繫生活,而非花時間在批判社會結構出了問題
的論述上。筆者月薪三萬餘元,在台北餓不死卻也無法存下大筆積蓄,可以坐在電腦前發
表對於時事、對於閱讀的心得感想,雖然「勞工」的身分不容懷疑,但對藍領勞動階級的
生活也確實出於某種「想像力」,或是根據片面的報導和陳述(真正耗費勞力以換取薪資
的勞工不會有閒功夫上網的),但我想我比一般大眾了解多一些,因為我看了不少「紀錄
片」,也在開會或社運的場合實際接觸到底層勞動的圖像。
富人的奢華和排場,比起窮人的困窘難堪來得有趣多了,報章媒體讓我們很清楚的知道時
尚、奢華,或是任何頂級的消費和生活,對於貧窮的圖像卻很少大張旗鼓、鉅細靡遺的陳
述中產階級以下的生活器具和用品。富人的生活似乎「理應如此」且不容置喙,而窮人得
到的除了一點同情之外,還若有似無的背負「你不夠努力」以及「引發社會問題」的罪名
。前陣子討論的社會住宅在選舉之後不了了之,因為公平正義和均富的社會僅是選前的口
號,選票對政黨來說似乎是一種有價證券,選後拋諸天外,則是為了維繫既得利益者的權
益,擔憂社會住宅「拉低精華區的房價和水平」,所以窮人沒地方住不會是政府的問題,
擁有豪宅的帝寶人生才是應該看重和維護的「社會觀感」。
「沒有準備個一千萬是沒辦法在台北買房子的。」馬英九如是說,重點是「一千萬」。
在網路上討論「越工作越窮」的論壇中,明顯的分為正反雙方,一方認為貧富差距拉大,
國民對於生活感到沒有信心,似乎再怎麼努力也只能領固定的死薪水,感受不到經濟復甦
,也表示就算經濟成長率提高,對於一般受薪階級也沒有實際上的改變;另一方則是否決
「越工作越窮」的說法,認為貧困的生活不得不忽視個人因素,比方懶散、不夠努力、草
莓族等,並且舉出王永慶白手起家的例子,甚至有網友表示:「我對人生的結論:『只有
沒腦子和懶惰蟲才會貧窮』,我父母就是,一個懶惰,一個沒大腦。每次我看到那些賣口
香糖、賣衛生紙的殘障人士,我都很想跟他們說:為什麼不賣大家都需要的東西呢?本錢
已經有了啊!只要動動腦就好了。」
真理並不會在網路上越辯越明,只是更加壁壘分明的堅持己見。
這本書深刻的描述美國貧窮的現況,就如同湯淺誠「反貧困」一書中談及的日本貧窮議題
,窮人的問題不在個人特質,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迫使窮人再怎麼努力都難以翻身。事實上
,大部分的勞動階級都不懶惰,也沒有酗酒、沉迷毒品或賭博等問題,而是福利制度和薪
資結構致使貧困不斷循環,為了維繫生活,則必須不停的工作,所獲得的薪資卻僅能負擔
基本生活支出,無閒餘的金錢可做其他投資或消費,而資產越少,表示你能選擇的路徑越
少,無論食衣住行都只有劣等的選擇,長期下來都連帶影響了健康、自我價值感的低迷。
比方作者一開始很無法理解,為什麼她的同事寧願選擇一天租金40-60美元的旅社,而不
去找一個月400美金的出租公寓;或是天天外食,而不明白自己開伙一次也許能吃一星期
的道理?
感覺起來貧窮之所以貧窮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他們不會規劃和計算,但是,如果有些條件
從一開始就不一樣,要怎麼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從上述的質疑來說,她的同事根本不可能
付得起一般公寓的高額押金,或是一次拿出400美元來付一個月的房租,因此只能選擇按
日付款的旅社;而這群人根本沒有錢買齊鍋子廚具,更遑論他們住的屋子有沒有冰箱?有
沒有穩定的瓦斯?或是一天兩份重度勞力的工作回家後,到底有沒有餘力自己煮食?
作者Barbara Ehrenreich 深刻的體驗了所謂社會底層的生活,然而她與貧困的勞動者最
大的不同是,她永遠都有抽身的機會。
馬克思「資本論」中的悲慘世界一直存在,號稱自由民主且富庶的美利堅,有上千萬人被
迫支領最低時薪(那台灣呢?),因為貧窮而長期住在車子中,甚至必須付出更多費用承
租廉價旅舍,而長期從事過重的勞動壓迫健康,還得身兼兩份以上的差事,但依然窮到只
能食用少量且不健康的垃圾食物,活下去成為艱難的戰鬥,也休想有保險或是退休福利等
保障。
無法擺脫貧窮,與懶散無關,而是經濟制度設計了一套可以成功壓榨勞動力的卑劣機制,
使資本家(協同政府)剝削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好為社會的中產階級進行服務。
--
※ 編輯: azukitw 來自: 111.255.21.241 (07/10 18:27)
推
07/10 20:11, , 1F
07/10 20:11, 1F
Employe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