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灣何時黃金交叉?

看板Employee (勞工板)作者 (閣樓上的王子)時間12年前 (2013/02/24 11:13),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台灣何時黃金交叉?  ■台灣在上個世紀的經濟成長率一直高於失業率,只有在1985年第3季曾出現失業率 3.72%高於經濟成長率2.86%的情況,自本世紀以來兩項指標多次交會、分離、又交會。  ■本世紀於2001年經濟成長率降至失業率以下,隨後2003年Q4經濟成長率超過失業率, 出現黃金交叉;2008年金融海嘯失業率又超過經濟成長率,於2009年Q4經濟成長率8.8% 再度超過失業率5.8%。  兩年前各部會門口都看得到一張海報,上面寫著「中華民國,精彩一百,經濟果實,全 民共享」,無需多加解釋就可明白,政府期待GDP的成長能帶動就業、薪資的成長。  GDP創造就業的效果如何?依據美國經濟學家歐肯(Arthur Okun)研究二戰後的資料顯 示,在那個年代的美國,經濟成長率(實質GDP的成長率)提升2個百分點,可以降低失業 率1個百分點,生產的增加對勞動市場有不小的助益。  這個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的負向關係後來被稱為歐肯法則(Okun's law),這個概念並 不難理解,只因歐肯先發表論文,因此如今人人皆以歐肯法則稱之,但這只是個法則,並 不代表任何國家、任何時期的經濟成長改善失業效果都是2:1,二戰後早期的估計僅3:1 。 歐肯係數 各國不一 歐肯法則雖證明產出與就業的關聯性,但由於產業結構的差異,有些國家(時期)兩者 關聯較強,有些國家(時期)則較弱。為便於進行比較,我們可以把經濟成長率提升1個 百分點所能改善的失業幅度定義為歐肯係數,例如上述2:1轉成歐肯係數即是0.5,而 3:1轉為歐肯係數即0.33。  歐肯係數愈高代表經濟成長對改善失業的效果較佳,也代表勞動市場易受景氣影響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英國、芬蘭的係數皆逾0.5,而美 國、德國、比利時、荷蘭也逾0.4,法國、加拿大、紐西蘭還有0.2,日本、希臘不到0.1 。 由於經濟成長所創造的就業效果未必全數呈現在當期,可能還會呈現在未來幾期,因此 IMF採滾動法(rolling)估計這項歐肯係數,以準確的反映兩項變數的關聯性,我國行政 院主計總處也依同一方法估計,結果發現金融海嘯前我國的歐肯係數僅0.11,自從1998年 以來大致介於0.10~0.16之間,遠低於南韓的0.35,也不如香港、新加坡。 台灣經濟成長 難助就業  這項估計結果再次證明,台灣的經濟成長對於改善失業的作用微乎其微,而這顯然與過 去20年台灣過度發展代工的科技產業,以及三角貿易過度盛行有關,此二者的共同特性就 是可以創造GDP,但卻創造不了太多的就業機會。  甫上任的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日前表示,希望在今年能讓經濟成長率升逾4%,並且讓失 業率降至4%以下,以創造總體經濟的黃金交叉。從當前景氣走勢及台灣歐肯係數0.11研 判,今年我國能否出現黃金交叉的關鍵不在GDP,而在失業率。  平心而論,何時黃金交叉,有沒有黃金交叉並沒有這麼重要,自2000年來台灣也曾出現 多次黃金交叉,但並未讓台灣經濟邁入坦途。而思及近年就業質、量每況愈下,更令人寢 食難安。若黃金交叉是因更多的人力派遣、臨時僱用創造出來的,這樣的黃金交叉有何意 義?相較之下,台灣歐肯係數過低,恐怕才是更值得關切的事。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3022400376.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78.200.7

02/26 17:09, , 1F
GDP成長為何帶動就業? 還是有人聽信笨蛋學者跟財團的話
02/26 17:09, 1F
文章代碼(AID): #1HAOLBbf (Employee)
文章代碼(AID): #1HAOLBbf (Emplo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