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楊照《聆聽馬克思》對勞工議題的啟發
台灣社會的潛規則太多、太多了。
無論是翻譯成套套邏輯的tautology,還是翻譯成同義復註的tautology均大行其道。
好像講出了潛規則批判他就是犯天條似的,台灣似乎變成了一個講廢話的國度,
可是講出非主流言論的人,卻反而被說成講廢話!
藉由教育,我才知道什麼叫做新教工作倫理。
要找到一個不在工作倫理裡面套套邏輯的資訊,在台灣真是太難太難了。
但先說在前頭,我並不是對楊照每一字每一句都表示贊同。以下將會提及這些。
讀過《韋伯方法論文集》之後,我看到了這麼違背社會學的錯誤:
就好像微積分一樣,假設有兩個二元對立的東西互相拉拒,
用「微分等於0」去找到一個平衡點.....這種解釋方式乃是非社會學的。
什麼叫做「把這個體系拉回來?」
他好像是說:「資本主義其實是個好孩子,他只是走偏了」---是這樣嗎?
楊照憑什麼說「修正版」的資本主義,不殘酷呢?(難道只因為他在資本主義還吃得開?)
我想對於這種管理學照搬自然科學上的批評,馬克思與韋伯兩人應該有共識!
如今勞動者的生產結果,已經100%不屬於他自己;而且在服務業中更是100%中的100%!
(什麼是服務業的「生產結果」呢?)
供需法則乃是當今經濟學(既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也不是韋伯論戰的那批國民經濟學家)
的神主牌;供與需之間的互動,其實和奴性息息相關!
正如本書158頁所說,在那裏窮究「資產負債表」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很多人把應然的"沒有階級差別"與實然的"沒有階級差別"混為一談,以為就是「公平」。
我們也要分清資本主義者和非資本主義者所說的「公平」語意上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傾向資本主義概念說的是:某個人工作量這麼少,對那些做得多的人不公平。
某個老師只教十個學生,「對那些一班教三十個學生的老師不公平」,
他們講求的乃是一個齊頭式平等,而且是向最血汗的那個平等。
「沒有資本主義哪有錢?」、「沒有資本主義哪有消費?」、
「沒有資本主義哪有公車可以坐」、「沒有資本主義哪有ACG?」、
「沒有資本主義哪有逛街?」
這種將一切善全歸於資本主義的論證方式,其實相當普遍。
不是說貨幣(錢)=資本主義,而是奴性、可束縛、向現狀屈服的Habitus=資本主義,
韋伯說得很清楚:資本主義是一種生活風格(Lebensstil)、是態度、是日常生活!
但,同人界不就是非資本主義式的動漫嗎???無論作畫裝訂再怎麼爛,也不允許
以「品質」為理由排斥同人作家,不是嗎?
關於Marx手段與目的,我有一句話想補充:
國家,在國家成立的那個世代才是一種手段;對於之後所有世代而言,都只能是種目的。
政府其實不欠台灣人什麼,政府只欠我們廢除「國民有服兵役的義務」───
這就是「目的」之中最大又最為明顯的。
就如212頁所言:當史達林將國界、國家意識放在心裡的時候,
整個第三國際就腐化了─ ─國家已經變成目的了。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啟發性的觀點,但最大的缺點是楊照全歸入資本主義的修正上,
說的好像現行的資本主義是一種馬克思式資本主義似的......
確實有修正嗎?至少在台灣沒有吧! !台灣是個
沒有失業救濟的世界,卻只熱衷於逼青年去找工作。最低工資在邰中和眼中只有15K.....
然而就在同工同酬這點上,我與馬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我與老左派根本分歧的地方。
「工作神聖」的觀點造成了左派與右派一樣,都希望人人工作量愈多愈好。
雖然說馬克思的正式著作中每個名詞其實都具有哲學上的意涵,「工作」這個詞也一樣,
然而心存工作倫理的人可不會管馬克思這麼多,所以共產主義就變成歷史上
那樣瘋狂拚經濟的工作狂社會!
你不可以因為「拚經濟」好像是個正面名詞,所以覺得歷史上的共產主義不可以叫拚經濟!
而且,歷史上的共產制度也不是馬克思想的那個,我想這已經很多人都已經提過了吧!
我與馬克思一樣,反對將企業也算在「人民」裡面!也就是說
人民可以減稅,並不可拿來證成「所以企業應該減稅」!
資本家也不是一個個人、自然人,而是身為一個法人;
他們整個人都與資本合為一體,完全"異化"。
不可因為資本家也天天超時加班、行為量撐到極限(這當然是因為新教倫理作祟:
他其實不是為了累積金錢而工作,他要求自己每分每秒都在工作),
就說資本家們「也是個勞工」、「也在勞動」(本書166頁,果然還是要談Weber啊!)。
無論左派還是右派,都堅持要勞動、要很大的工作量,
如果沒有達到就會產生自我懷疑、焦慮,基督教傾向的人更養成了不斷自我監視的內心
小警總,
簡直達到《1984》歐布萊恩說的「比以往所有極權政府」更加終極的境界:雙重思考!!
不要以為《1984》只是在抨擊社會主義,不要以為資本主義社會中不會產生出大洋國。就像Weber指出資本主義與基督教的同形(homology)關係一樣,資本主義沒有消滅,基督教也沒有日落西山(本書頁211),這實在是很高度相關的一件事情。
順帶一提LGBT族群(同志,懶得下精細定義)動員能力動輒十萬人,
就與民族主義愛國示威的動員能力一樣..........可是勞工議題能動員的頂多2000多人,
什麼原因?
企業又一向對這群同志「人在逆境就要更打拼」讚不絕口,
事實上基督教與同性戀對於嵌入(而不只是適應)資本主義社會有極大幫助,
這又大大證明了Max Weber的研究途徑是對的!
什麼叫做「有一樣的工作量」?
工作量,如前所說,Marx以及Weber都反對把不該量化的東西給予量化,
但讓我們先不講勞動的「勝義諦」(其實是空的),而先說勞動量的「俗諦」
----假設工作量真的是一種數量:
但我要指出,特別是服務業,特別難定義什麼是工作量。因為
浪費時間練罰站等客人,能不能算?
在Alex Callinicos的《製造歷史》(台灣:群學出版)的第216頁已經提到這個問題:
" 我們不能說一個工人有自由,因為有一個(有一定數量、有一個值)的
Collective Unfreedom存在。(括號之內為我所補充)。而Freedom自由本身是沒有數量的。
Cohen說的沒錯,雖然個人(individual)是一個沒有數量的概念,
可是無產階級卻有,所以一個個人只要身處於無產階級,就不可能自由。
這裡的探討,意外地與佛教關於空的教義極其相似,也跟
為什麼勞工不能自由(解脫)有著提示的作用,很值得我們深思。
尤其是像台灣無理的將工作時數極大化,就更需要去質問這種最大化最後造就了誰的繁榮!!!
數量,也是功利主義的根底:為了最大的某物,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犧牲。
而什麼的最大呢?通常是民族、國族、國家
(在台灣「社會」與它們是同義詞,而在西方則否:否則柴契兒又怎麼說「社會不存在」呢?)
,你如果不去破解那個最大值其實是無意義,那又怎麼能真正反對功利主義呢??
一方面強調台灣人有多勤勞、打拼、節儉的鬼話,一方面又再說外勞有任勞任怨、打拼
(來批評台灣人有多好逸惡勞、懶惰)。
如果把這裡的「工作量」一詞給替換成「價值」(Wert),就變成了韋伯的理論了!
對於拚工作量最大的信仰,就變成韋伯所說
四層機械的第三層(資本主義的生活秩序機械)以及第四層(價值機械,Wert Mechanismen)
照理說科技愈進步,人類的工作量應該要減少、工作時數應該要減少,
為何台灣的工作時數傲視全球?無論志工、打工、正職十小時好像是個基本盤了,
以前的人還可以說正職太血汗寧願打工一輩子,如今打工也血汗到不行
....只有可供剝削的剩餘價值提升了!
本書第177頁很值得注意:
十八世紀的人活得比我們(在此是指馬克思那年代)長,
因為他們從早上六點就開始過完整的生活,我們則是從下午六點。
下午六點就能引起馬克思的感嘆,那鬼島台灣呢?!
這樣子算起來的話,台灣人一生中只活了幾天呢?
而後世的共產主義者扭曲馬克思,高唱「勞動神聖」,又是何等罪惡!
本書末尾還舉了美國詹森總統的例子,這段落見解倒是不俗;
在真正支持民主的人眼中是成功了(因為黑奴完完全全的走入歷史),
而在代議式民主的眼中是失敗了(因為害的民主黨沒有選上)。
在眼裡只有選舉的政客眼中年輕人再怎麼血汗也要忍,
像詹森總統下的選擇在他們眼中只看到「國家不穩定、不團結」
─ ─ ─然而現在的台灣,正需要這種不穩定與不團結,
如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暗示的,我們才能走入另一個可能性(穩定)。
韋伯說,唯有不要再做一個職業人,
人類才得以有其他可能性(請見《思想史》第一期,聯經出版)。是為本文結尾。
--
N某圖文網頁部落格... http://mypaper.pchome.com.tw/virgin_spica
以MAHORABA TUNAK為首的改編圖文,
以Akaa'sa Chromatic為首的創作,
已是定番的怨念文.......不定期發文中
有興趣請看,想踢館的再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30.189.21
推
12/23 11:39, , 1F
12/23 11:39, 1F
→
12/23 11:40, , 2F
12/23 11:40, 2F
→
12/23 11:41, , 3F
12/23 11:41, 3F
Employe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