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如何看懂畢卡索?-2
摘自今週刊
II. 顛覆視覺經驗的「立體派」時期:1907 - 1916
這些視覺加上性慾的緊張
全部如跌碎在地面的鏡子的破片
反射著斷裂的局部
而這些加起來斷裂的局部
才可能是比較真實的「完整」
若說畢卡索最大的藝術貢獻之一,是將自文藝復興時代以來所奉行
不渝的觀看方式完全打破,其實一點也不為過。畢卡索在度過適應
的階段之後,已逐漸地成為一名十足的巴黎人,除了和詩人、藝術
家交往聚會之外,在創作方面,他越來越專注於純粹繪畫問題的探
討。終於在一九○七年完成了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立體派作品
「亞維儂的姑娘」,並進一步從事繪畫空間與形式的實驗與革命。
畢卡索一生雖有過些許的寫作,卻未曾直接談論自己的藝術觀。有
關他在立體主義上的努力,一些與他過從較密的友人曾有如下的描
述:「畢卡索一直都在孤軍奮鬥,也因此他的奮鬥令他自己與其他
在場者均感驚愕。過去與現在都無法援助他;他看到他的時代,而
不揭示它,他必須獨自完成它。」「畢卡索當時正在領導著一種令
人敬佩的生命方式。他那天馬行空的才華從未閃爍得如此炫目過。」
立體主義( Cubism )在二十世紀造成所向披靡的重大影響。究其
最重要原因,無非是改變了從文藝復興以來習以為常的觀看方式
--畢卡索創造出一種「自由移動」的透視方式,在空間之外加進
了時間的要素。因此,記憶中的認知與眼見的印象合而為一,繪畫
不再只是記錄眼睛確實所看到的而已。所以許多藝評家以為,立體
派藝術其實是觀念性的,而不只是知覺性的。在「亞維儂的姑娘」
之後, 畢卡索更大膽的發展了「分解的」(analytical )以及
「合成的」synthetic )立體派風格。「分解的立體派」將畫面形
象拆解成結構性的線條,再將其重新組合,以完成他在二度平面畫
布上表達三度空間形式的企圖。在這些作品中,光線完全變成一種
表達的媒介,而色彩則簡約到近乎單色,如灰色、灰綠、棕黑或棕
紅。完成於一九一一年的「持曼陀鈴的男子」即是此種風格的代表
。「合成的立體派」則由畢卡索與其另一名法國畫家布拉克
( GeorgeBraque )所共同發展而成。 據說兩人閒逛巴黎街頭時,
看到各處牆面充斥著層層堆疊的廣告海報,因而靈感閃現啟發了
「拼貼」的概念。合成立體派為繪畫引進了「真實的物體」,如
報紙、樂譜、壁布等等,以及拼貼的手法。藉由拼貼(膠黏)實物
,以及畫家手繪的組合,開發了另一種畫面上的真實。如「壁爐前
的男子」(一九一六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1.9.217
Espannol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