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留才?流才?人才如何用與留

看板HRM (人力資源HR)作者 (我老吳)時間6年前 (2018/09/11 15:4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wp.me/p9OPpl-6D 節錄文章的重點內容分享,因為部分內容為圖檔,有興趣建議可到部落格看完整文章。 職場觀落陰/WR 對企業來說,所謂對的人才應該用二項指標-「德」與「才」來看。 「德」即觀其態度(包含向心力、學習力),「才」則察其能力(包含專業、經驗)」,以此 二項指標畫出一個四象限圖,即為區分出四型人才: – 有德有才:財富型人才(人財) – 無德有才:豺狼型人才(人豺) – 有德無才:材料型人才(人材) – 無德無才:蝗蟲型人才(人裁) 一、人財 才德兼備的財富型人才,能夠替企業創造極高效益,無庸置疑是企業最想擁有,但同時也 是最缺乏的人才類型。正因如此,若你的企業中發現有這類型的人才,請好好的善待他們 ! 在談他們的用與留之前,請你先設想這二個問題:一個有能力且態度很好的人,但公司對 他有著諸多限制。 1.被限制所侷限,他能夠發揮其價值嗎? 2.遭受這樣的對待,他的感受會是什麼? 給予太多的限制,會讓這類人感覺到綁手綁腳,沒有辦法完全展現他們的實力,且也會有 不被公司信任的感受。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有其它好的機會找上,被挖走的可能性就會非 常的高,因此公司必須要在用與留上面花點心思,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以免錯失難得一 見的人才。 [用] 要「適當授權」不該給予太多限制,讓其能夠展現才華。這邊請特別注意:是「適當授權 」而不是「充分授權」。 [留] 想留住這類型人才,很重要的是幫其做好「職涯規劃」,清楚為他規劃好他在公司內部未 來的發展路徑,讓其能夠感受到「付出與獲得是等值」,自然而然他就會願意持續為公司 打拼。 二、人豺 面對有才無德的豺狼型人才,企業對於他們總是又愛又恨,因為他們與財富型一樣,能夠 為創造極高效益,不同的地方在於豺狼型以「利」為先,有可能因此而出賣/背叛公司。 不過這種人才對於企業來說又是不可或缺的,畢竟人財難尋,雖然「豺不如財」,但能夠 多一個可以幫公司做事的人,對於整體發展一定會有所幫助。 [用] 在用這類型人才的關鍵點在「溝通」這件事上,也因此直屬主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對於有才無德的人,主管若用批評、質問的方式溝通,對方一定會無法接受,甚至會造成 雙方的爭執與衝突。在溝通部分建議採取「三明治溝通法」 [留] 對於能力好的人才而言,大多數都對於自己工作的表現會十分看重,因此可透過訂定合理 的KPI與獎勵,引導他們朝著公司所期待的目標前進,當他們達成目標得到成就感與獎勵 後,自然就會願意繼續朝著公司為他們訂定的新目標繼續邁進。 三、人材 這類型的人才佔企業內絕大多數,他們的態度指標不需要擔心,但在能力上就不是那麼的 出色,也因此他們的可取代性相對高。而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對待他們的重點應放在如何 「用」這個人,而不需要特別去思考如何「留」這個人,因為面對這類型的人才,只要用 才做得好,自然就會有留才的效果。 [用與留] 「如何協助他提升能力」是企業在用這類型人才時必須去努力的課題,這除了可以讓企業 現階段的績效表現整體向上提升外,也讓能力好的兩種人才(人財、人豺)更能展現其實力 ,對於企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而這課題建議使用OJT(On the Job Training)進行工 作指導。 四、人裁 還記得最剛開始說的嗎? 每個人都有其天賦,只要擺對位子每個人都將會是「人才」。 而蝗蟲型人才就是明顯擺錯位子或進錯公司了。這類型的人在目前職務上對於企業來說, 用也不好用(或不知道該怎麼用),留則很可能造成引起其他同仁的不滿,進而衍生出更嚴 重的問題。因此這個部分我們就不談用與留,若有這類型的員工,有兩種建議方式: Mode 1. 轉調單位/職務 很有可能是現階段的 單位/職務 是不適合他的,若態度或心態沒有到極度惡劣的階段, 且公司內部有其他空缺的話,可考慮將他轉調試試看,或許轉調後他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 位子,而公司也會多了一位可用之才。 Mode 2. 就讓他走吧…… 若發現他的態度或心態真的非常不好,或者是轉調幾個單位後發現沒有適合他的位子。在 這樣的情況下,就只能選擇讓他走吧!! ※請特別注意:若要進行資遣,請務必一切遵守資遣相關規定進行。 結論 人財、人豺、人材、人裁,每一類型的人才都有其不同的「用與留」,企業要做的就是用 各自正確的方式去對待每一個人才,並試著將「人豺」與「人材」變為「人財」;而「人 裁」就試著找到屬於他對的位子(新的職務或新的公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3.171.11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RM/M.1536652082.A.F67.html
文章代碼(AID): #1RbtCozd (HRM)
文章代碼(AID): #1RbtCozd (H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