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究竟誰需要科技部?
中時名家專論 - http://0rz.tw/Exnj0
==============================================================
中國時報 2009-05-05 【林基興】
日昨台大醫學院陳耀昌教授在時論廣場撰文提議「台灣需要科技部」,最近政府組
織改造,相關議題已有不少人獻策,似乎人人有理。剛好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依德的曾
孫女珍麥克亞當,前些天來台演講,引起一陣旋風。筆者想起,弗洛依德曾對愛因斯坦吃
醋:「你的相對論全世界只有十二人懂,而我的精神分析人人可插嘴。」
人人可插嘴台灣的科技組織嗎?
首先,「科技研究」和「科技行政」很不一樣,愛因斯坦的原子彈質能轉換科學研
究很傑出,但他不適合領導建造原子彈;李國鼎沒拿過諾貝爾生醫獎,但他知道如何協調
各部會和運用國內外科技智慧,以成功防治「國病」B型肝炎。中研院大致上是學術研究
單位,可說不清楚行政院各部會如何完成科技實務,遑論科技行政所需歷練和「運籌帷幄
」,因此,陳耀昌提議中研院院長擔任總統的科技最高顧問,即是迷思。
其次,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身為行政院長科技幕僚,方便運用國內外產官學研人才,
志在協調各部會署,並非像國科會般為「執行」單位。熟悉當年防治B型肝炎者,即知此
事牽涉衛生署(法規等)、國科會(病理研究等)、經濟部(發展疫苗產業等)、國防部
(協助官兵捐血以夠量研究等)、教育部、捐血中心、生技中心、熱心助我的外國肝炎和
疫苗專家等,由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執行,遠比國科會或中研院有效太多矣。
第三,「科技部」才能解決現行體制上決策階層「多頭馬車」、才能建立「法治」
和脫離「人治」嗎?若是,美國為何沒有科技部?科技部將國家科技研究放在單一部會,
實際上是弊多於利。例如,經費不易分配得宜;又如,交通部的科技研究最好是部內切身
所需與密切搭配的,而非別部會「水土可能不服」的研究。許多國人想當然爾,以為我國
有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中研院、國科會,就是「多頭馬車」,其實是「各有所司」;當然
,實際上,或因首長個性(擴權)等因素,現實上分工有時欠理想,但這是人的社會所難
免,陳義過高並不切實際。
第四,陳認為國科會的學術研究撥款業務,由中研院來接手,那就真的「利益衝突
」矣!中研究自己要錢研究,怎可「球員兼裁判」?
倒是陳說國科會處長由各大學教授借調,上任匆匆,任期有限,難以做高層次或長
遠政策規畫,確是一針見血;這樣國科會如何決定國家科技政策?筆者想起,不久前參與
教育部科學課綱規畫時,同仁均指出國立教育研究所缺專家與資源,沒有長期研究,如何
決定從小學到大學的課綱?同理,我國科技政策需要長期研究。
為何美國還特地立法在總統府設立「科技政策室」,其主任(總統科學顧問)協調
各部會署科技政策?就是因協調者需超越部會位階才有效率。
我國早在二十年前即有科技部會組織設計的研究,只是研究者往往只是學術人員(
甚至缺乏科技專業訓練),缺乏實際的科技行政歷練,因此,所提報告並不妥當。如今研
考會正在主導政府組織改造,但主事者有足夠科技專業和歷練嗎?(作者為科學月刊社理
事長兼總編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2.247.248
Interdiscip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