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諾貝爾物理獎 石墨烯成就師生獲獎

看板Interdiscip (科學科普)作者 (小機器人)時間14年前 (2010/10/07 08:26),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scimage-news.blogspot.com/2010/10/2010.html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 world/2010-10/06/c_12631767.htm 新華網 他們曾是師生,現在是同事,他們都出生于俄羅斯,都曾在那裏學習,也曾一同 在荷蘭學習和研究,最後他們又一起在英國制備出了石墨烯。這種神奇材料的誕生使安德 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今年51歲的海姆目前擁有荷蘭國籍,而36歲的諾沃肖洛夫擁有英國和俄羅斯雙重國籍 。不管是什麼國籍,兩個人的傑出成就都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取得。諾沃肖洛夫至今仍把 海姆當作老師,他說與老師海姆之間有非常融洽的合作研究關係。這種融洽的合作結出了 碩果。 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在介紹海姆和諾沃肖洛夫的成就時不乏溢美之詞,說制備出石墨烯材 料向世界展示了量子物理學的奇妙,“有關成果不僅帶來一場電子材料革命,而且還將極 大促進汽車、飛機和航天工業的發展”。 海姆和諾沃肖洛夫2004年制備出石墨烯。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僅有一個碳原 子厚。與所有其他已知材料不同的是,石墨烯高度穩定,即使被切成1納米寬的元件,導 電性也很好。此外,石墨烯單電子晶體管可在室溫下工作。而作為熱導體,石墨烯比目前 任何其他材料的導熱效果都好。 科學家特別指出,石墨烯晶體管或許會將摩爾定律的壽命延長。最近數十年,制造商安裝 在集成電路上的元件越來越多,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差不多每兩年就會翻番,這就是 著名的摩爾定律。摩爾定律總有終結的一天,比如目前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當普遍採用 的硅材料尺寸小于10納米時,用它制造出的晶體管穩定性變差。10納米成為硅材料技 術無法再發揮作用的小型化極限。而石墨烯晶體管卻可以突破這一極限,穩定發揮作用。 海姆和諾沃肖洛夫認為,石墨烯晶體管已展示出優點和良好性能,因此石墨烯可能最終會 替代硅。 除了制造超小型晶體管,石墨烯還可以用于制造觸摸屏、發光板,甚至太陽能電池。如果 和其他材料混合,石墨烯還可用于制造更耐熱、更結實的電導體,從而使新材料更薄、更 輕、更富有彈性,因此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由于成果要經得起時間考驗,許多諾貝爾科學獎項都是在獲得成果十幾或幾十年後才頒發 。而石墨烯材料的制備成功距今才6年時間,就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使諾沃肖洛夫感到意 外。他說:“今天早上聽說這個消息時,我非常驚喜,第一個想法就是奔到實驗室告訴整 個研究團隊。”而海姆則表示,“我從沒想過獲諾貝爾獎,昨天晚上睡得很踏實”。 海姆認為,獲得諾貝爾獎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獲獎後就停止了研究,至此終老一生再無成 果;一種是生怕別人認為他是偶然獲獎的,因此在工作上倍加努力。“我願意成為第二種 人,當然我會像平常一樣走進辦公室,繼續努力工作,繼續平常生活。” 盡管海姆說要對獲獎保持“平常心”,但他和諾沃肖洛夫獲獎的消息樂壞了他們工作和學 習過的學校。曼徹斯特大學校長南希‧羅斯韋爾說:“這又是一個在對科學的興趣和實踐 基礎上作出重大發現的例子,他們的發現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曼徹斯特大學對兩位 獲獎者表示祝賀。” “我們學校一下子培養了兩個諾貝爾獎得主!”在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荷蘭奈梅 亨大學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長伊萬‧霍利曼顯得非常興奮。海姆同時受聘于荷蘭奈梅亨大學 分子材料研究所,而諾沃肖洛夫也曾在該校學習。霍利曼說:“海姆已在這裏工作十年, 我們會和校長一起為他開香檳慶祝。另外一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諾沃肖洛夫也是在我們 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的,我們對他們獲獎感到非常高興。” 海姆和諾沃肖洛夫的故鄉是俄羅斯,並且都在俄羅斯完成了一定的學業。俄羅斯科學院副 院長麥夏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海姆和諾沃肖洛夫獲獎表示“驚嘆”,很高興來自 俄羅斯的天才能在人才濟濟的曼徹斯特大學脫穎而出。 得主小傳:把研究工作視為"遊戲"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說,之所以授予這兩位俄羅斯裔科學家物理學獎,是為了 獎勵他們“研究二維材料石墨烯的開創性實驗”。   對海姆和諾沃肖洛夫研究的石墨烯,評審委員會發布的新聞稿稱之為“完美原子晶體 ”,作為二維結構單層碳原子材料,強度相當于鋼的100倍,導電性能好、導熱性能強 。   海姆1958年出生于俄羅斯索契,1987年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曼徹斯特大學教 授:諾沃肖洛夫1974年出生于俄羅斯下塔吉爾,2004年獲得荷蘭奈梅亨大學博士 學位,現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諾沃肖洛夫是自1973年以來最年輕的物理學獎得主。 宣布獲獎者並介紹獲獎成果之後,會議室內大屏幕定格顯現海姆和諾沃肖洛夫的照片,評 審委員會現場電話連線海姆,讓他與記者互動。瑞典電視臺一名記者首先提問,欲知獲獎 感受,海姆答曰“意料之外、震驚”,說他忘了當天是物理學獎揭曉的日子,而話語間卻 難以掩飾喜悅心情。   瑞典《每日新聞》記者問及當天後續日程安排,海姆回答:“回去工作。”海姆前一 天工作到晚9時,5日早晨接獲評審委員會獲獎通知時正在電腦前回復一份郵件。依照他 的說法,前一天睡得不錯。“我今天打算繼續工作,完成上星期沒有寫完的一篇論文,” 他說,“我試著像以前一樣生活,”因為自己不是因為獲獎就會“余生停止工作的人”。   幾個小時後,諾沃肖洛夫受到一名記者電話“騷擾”,卻不願放下手頭實驗,于是反 問:“如果我現在不停下實驗,是不是以後就不再有機會(接受採訪)?”   海姆現年51歲,諾沃肖洛夫36歲。兩人在荷蘭奈梅亨大學相識,諾沃肖洛夫完成 博士學業後追隨海姆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作,在實驗室內應用“機械微應力技術”獲得 石墨烯,2004年10月發表第一篇論文。兩人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 0萬美元)諾貝爾獎獎金。   新聞發布會上,美聯社記者問及石墨烯的應用前景,海姆回答,他無法作具體預測, 但以塑料作比,推斷石墨烯“有改變人們生活的潛力”。   海姆坦言,一些同事先前告訴他,石墨烯研究會成為諾貝爾獎獲獎項目。他的回應是 ,“不認為(發表第一篇論文)6年後就會獲獎”。歷年來,但凡自然科學類研究,從取 得成果至獲得諾獎,多數間隔幾十年。以4日揭曉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例,英國人 羅伯特‧愛德華茲二十世紀50年代著手研究,1978年促生第一名試管嬰兒,如今因 85歲的年齡和惡化的健康狀況無法與媒體和公眾交流。   自然科學成果,需要經受時間以及後人檢驗。   一名記者新聞發布會後採訪一名評審委員時提出疑問,海姆和諾沃肖洛夫是否僅憑最 初那一篇論文就在6年後獲獎,所獲回答是:當然不是以一篇論文為依據,而涉及石墨烯 的“分離、認定和分類”。評審委員會認為,石墨烯可以應用于晶體管、觸摸屏、基因測 序等領域,同時有望幫助物理學家在量子物理學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新聞稿中,評審委 員會介紹,把研究工作視為“遊戲”是海姆和康斯坦丁團隊的特點之一,“在過程中學習 ,誰知道,或許有一天會中大獎”.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背景:石墨烯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在向媒體發布的材料中介紹,石墨烯不僅“最薄、最強” ,而且導電性能類似金屬銅,導熱性能超過所有已知材料。   以性狀類似鉛筆芯的石墨為實驗對象,本年度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 丁‧諾沃肖洛夫最初使用普通膠帶,以“粘取”方法剝離出一片石墨烯。那一刻,依照先 前認知,科學界不少人相信,作為碳的二維晶體,石墨烯如此之薄,受熱力學影響,不可 能穩定存在。   回想當時,海姆5日通過電話告訴獲獎新聞發布會:“這是一種笨辦法,真正難點是 後來……”石墨烯幾乎完全透明,卻極為致密,即使原子尺寸最小的氦氣也無法穿透。這 些性狀可由量子物理學加以解釋。   石墨烯與塑料混合,可望形成導體,用于輸送電子,同時具備更強的機械性能和耐熱 性能。 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預期,石墨烯與塑料復合,可以憑借韌性,創制“新型超強材料”, 兼具超薄、超柔和超輕特性。   如果說“新材料”一詞還不足以激發媒體受眾的想像力,那麼,評審委員會在新聞稿 中告知:“今後,衛星、飛機和轎車可以用這類新型復合材料制造。”在特定領域內,如 電子行業,石墨烯因具備透明和良導體性狀,適合制作透明觸摸屏、透光板和太陽能電池 。如用于制造晶體管集成電路,石墨烯可望超越硅晶體,突破現有物理極限,使電腦運行 速度更快、能耗降低。   微觀尺度上,單片石墨烯厚度為0.335納米,20萬片石墨烯疊加才可以與一絲 人體頭發相比。石墨烯研究,觸動物理學領域形成一個新科目,從量子物理學現象入手, 可能促生一係列兩維結構碳原子新材料。   事實上,早在二十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獲稱“布基球”的網格球狀碳60分子成 為化學界研究熱門之時,碳就成為尋求新材料的重點方向。一段時期內,據估計,化學界 大約70%的論文以碳材料為課題。如今,碳材料研究從化學延伸至物理學,從基礎理論 延伸至應用,各國科學家正探索並開拓各種可能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3.11.163.122

05/10 20:27, , 1F
assll
05/10 20:27, 1F
文章代碼(AID): #1ChOGlus (Interdiscip)
文章代碼(AID): #1ChOGlus (Interdisc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