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音段加插、刪除

看板Linguistics (語言學習)作者 (窮奇太子)時間16年前 (2008/08/16 02:56),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4 (看更多)
※ 引述《kirel (kirel)》之銘言: : 請問新版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裡的一個問題 : 第279頁提到的音段加插與刪除 : 中間sign與signature…的那個部分 : 我知道從發音有g到沒g的原因 : 但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從sign到signature : 請高手幫我解決困惑~謝謝。 感覺大家都沒有正面回答到原po的問題, 原po是想要問為什麼這個詞音位規律是 /g/ 的 segment deletion 而不是 /g/ 的 segment insertion 吧 這個問題牽涉到一般考音韻構詞分析時首先必須要評估的: 究竟哪一個 form 才是 base? 如果 "sign" 的 phonetic form 是 base, "sign"-ature 就是 /g/ insertion 倘若 "sign"-ature 的 phonetic form 是 base, "sign" 就是 /g/ deletion 書上的答案是後者,而原po卻好奇為何不能是前者。 --------------------------以下才是正文分隔線----------------------------- 其實一個 base 衍生為另一個 form 必須要有適當的動力,衍生過程也必須合理。 如果以有 /g/ 的 "sign"-ature 為 base, 我們可以解釋,/g/ 在 "sign" 中之所以刪略,是因為違反了英語的 phonotactics 即英語限制 Onset 或 Coda 上出現 *gn, *gm 的 consonant cluster, 以 autosegmental 的概念來說, 就是 delink /g/ 與 Coda 的連線: δ  /  \ O R │  / \ s N C /\ ≠\ a j g n 而 /g/ 因為 unsyllabified ,所以再運作 stray erasure 將它從 segmental tier 上刪略掉,即成為表層的語音形式 [sajn] 至於在 sign-ature 中 /g/ 之所以保留,則正如推文所說, 因為經過 re-syllabification 後,/n/ 成為後一音節的 Onset, /g/ 獨自被第一音節的 Coda dominate, 不違反前述的限制,直接成為表面的語音形式, 可以用 CV-skeleton 簡示如下: δ δ  /│ \ / \ C V C C V │ │ │ │ │ s I g n a ... 相較之下,如果以沒 /g/ 的 "sign" 作為 base , 我們首先就無法解釋,為何附加 "-(a)ture" 後綴時,base 要插入一個 consonant, 因為 [sIn] 並不違反任何 specific 或 universal 的音韻限制, 插入 /g/ 也並不見得就會有利於 ease of articulation。 (個人覺得插入後反而還比較難唸 ="=) 其次,我們也無法解釋在眾多的 consonant 中, 為何偏要選 /g/ 作為插入的 segmemt, 因為 /g/ 和前後的 segment 並沒有明顯的共通性或相似性。 主要就是這兩項原因,決定了「不能從sign到signature」的分析。 --- 囧rz 半夜打的,有錯還請高手指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10.228 ※ 編輯: Lhanas 來自: 203.73.10.228 (08/16 02:57)

08/16 09:28, , 1F
同意//
08/16 09:28, 1F
文章代碼(AID): #18fT5itr (Linguist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8fT5itr (Lingu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