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舌上音?
※ 引述《gyqmo (白目組候補組員)》之銘言:
: 我想請問
: 在中國古音中
: 舌上音的發音是位在舌頭音與舌尖後音的中間那邊嗎
: 也就是有點卷舌又不太卷舌?
舌上音(即知、澈、澄、娘等聲紐)的音值在古音構擬(reconstruction)中一直備受爭
議。
最早,高本漢在其現代漢語聲韻學名著《中國音韻學研究》中將知系擬為「舌面前塞音與
鼻音」(alveolo-palatal stop & nasal) ,至於其符號(以知母為例),目前漢語聲
韻學界通行的寫法是將t的尾巴倒捲回來。
其後,羅常培在〈知徹澄娘音值考〉一文中根據梵文摩多、體文的譯音、佛典譯名的華梵
對音、藏譯梵音等資料,將知系擬為「舌尖後塞音與鼻音」(retroflex stop & nasal)
,即捲舌的塞音與鼻音。其符號(以知母為例)有兩種寫法,或將t拉長,或在t的下方
標上一個黑點。
不過千禧年後,鄭張尚芳在其《上古音系》中綜合了高氏與羅氏的說法,並參考李方桂以
及海內外諸多漢學家、古音學家的論證,認為舌上音也許兼有「舌面前」和「舌尖後」兩
種音值,證據來自於韻圖:
舌 齒
一等 端 精
二等 知 莊
三等 知 章
四等 端 精
韻圖中,「舌頭音端系」與「舌上音知系」呈互補分佈(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前者只出現在一、四等,後者則只出現在二、三等。這種分佈的情形正好與齒音一致,
唯一的差別是,上古時齒音在二、三等分屬不同的聲紐,即後來合併為正齒音照系的「莊
」、「章」二系,因此莊系字常被稱為「照二」;章系字則被稱為「照三」。
二、三等的差別,據李方桂的說法,來自於上古介音的不同:二等有 -r-介音,其音值可
能是一個閃音(flap)或顫音(trill) ,這個介音促使原先的聲母捲舌化;三等則有一
個 -j-介音,促使聲母發生顎化。
所以就算是將知系擬為舌面前音的高本漢,在構擬照系時,仍然與羅氏一樣將照二(莊系
)擬為捲舌的舌尖後塞擦音(retroflex affricate), 而將照三(章系)擬為舌面前塞
擦音(alveolo-palatal affricate), 以體現它們分別是精系(或端系、見系)受介音
影響以至於捲舌化或顎化而來的聲母。
由此觀之,與齒音分佈平行的舌音自然也不例外,鄭張尚芳因此認為,舌上音的知系二等
是端系聲母被 -r-介音影響而捲舌化的舌尖後聲母(retroflex stop),知系三等則是受
到 -j-介音影響而顎化的舌面前聲母(alveolo-palatal stop),兩者雖然音值有別,但
因為在音韻結構中無辨義作用(因此同為知系),所以在音韻的層次上(the phonologi-
cal level) 沒有分別,只算作一個音位(phoneme) ,這個音位的音值或許可以統稱為
「後齒齦輔音」(post-alveolar consonant), 因為不管是舌尖後或舌面前,在語音學
上都被視為「由齒齦(alveolar ridge)到硬顎(hard palate)間」的後齒齦部位。
關於「後齒齦輔音」(post-alveolar consonant),可參考 Wikipedia 的說明: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stalveolar_consonant
最後作一個總結,舌上音:知、徹、澄、娘的音值可以視為後齒齦部位的塞音和鼻音,它
在不同的介音前會有不同的音值變體。在二等時表現為舌尖後音;在三等時則表現為舌面
前音:
/後齒齦(post-alveolar)塞音和鼻音/
二等┌──┴──┐三等
[舌尖後(retroflex)塞音和鼻音] [舌面前(alveolo-palatal)塞音和鼻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203.39
※ 編輯: Lhanas 來自: 140.119.203.39 (09/29 20:14)
推
09/29 21:49, , 1F
09/29 21:49, 1F
※ 編輯: Lhanas 來自: 140.119.203.39 (09/29 23:13)
推
10/03 23:00, , 2F
10/03 23:00, 2F
→
10/03 23:01, , 3F
10/03 23:01, 3F
→
10/07 12:38, , 4F
10/07 12:38, 4F
→
10/07 12:38, , 5F
10/07 12:38, 5F
→
10/07 12:39, , 6F
10/07 12:39, 6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Linguistics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