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研討會」記事
http://enews.nhri.org.tw/jpg2007/20080110_bc_frame.php
轉錄自國衛院網站
臨床研究組 羅秀容副研究員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研討會」記事
Report on Scientific Methods and Writing Workshop
國科會與陽明大學於2007年10月18日在陽明大學大禮堂舉辦研究方法與論文
寫作研討會,邀請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孫同天院士回國,與參與的研究
學者分享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技巧,演講精彩又實用。孫院士在此研討會中
傾囊相授如何在研究上邁向成功的重要秘訣,他指出要成為一位成功的研究
者,必須具備的要素是找到好題目並順利完成實驗,再者就是不可或缺的良
好溝通技巧。雖然孫院士謙稱此研討會的對象是年輕學者,因此將題目定為
「Scientific Methods: Survival Skills for Young Biomedical
Researchers」,然而經過一天的洗禮,筆者深信此研討會對所有層次的研究
員都有助益。若與會學者能將孫院士所強調的研究精神培養成個人習慣,那
麼不論是實驗設計的完整性、文獻分析的效率、論文的被接受率與口頭報告
的受歡迎度都將不知不覺地提高。
此研討會包括四個主題,分別是實驗設計、文獻分析、論文寫作與口頭報告
。以下是分別針對每一主題所做的說明。
1. 實驗設計
在這主題下,孫院士告訴我們如何在實驗室成功地建立每一個實驗技術。提
高每一個實驗的成功率就是要有嚴謹的態度、完善的實驗設計與忠實且清楚
的實驗記錄本。以態度來講,研究者需瞭解此實驗要回答的問題與假設,閱
讀參考文獻,仔細計畫實驗流程,並經由探討實驗每一步驟的原理,進而預
知將會面臨的問題而加以克服。
此外,對照組是設計實驗重要的一環,沒有正確的對照組將無法推論實驗的
成功與否。忠實且清楚的實驗記錄本包括日期、需回答的問題與假設、參考
文獻與其重點節錄、實驗設計、實驗從頭至尾的流程、所需溶液(配方)與
藥品、結果及討論。重要的是,在實驗的前一天,必須寫下實驗從頭至尾的
詳細步驟與準備所需材料,如此將可避免因匆忙倉促而犯下的錯誤。在實驗
方面,記錄所有實際操作與先前設計不同的改變,將有助於瞭解混淆不清的
結果,因為負面結果(negative result)比無法判讀的結果(non-result)
要珍貴,這與大師所說「Truth emerges more readily from errors than
from confusion」不謀而合。
孫院士也強調盲目地相信權威是造成實驗失敗的一大主因。這與胡適所說的
「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及「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有
異曲同工之妙。但什麼是權威呢?權威是從專家的話到學長姊的筆記而無所
不在,設計實驗時,風險愈大的實驗,對權威的質疑就該愈嚴謹。
孫院士也許不是第一個清楚提出成功建立實驗技術的要素,然而他在此次研
討會中分享個人多年探索的心得則是難能可貴的。首先他提出「危險評估」
是設計實驗的第一步,因為半天與數月的實驗事前準備所需時間與嚴謹度是
有差別的。依實驗所需的時間、藥品的價格與材料取得的難易度來評估實驗
失敗的承受值。若設計半天的實驗與數月的一樣,此研究者將淪為裹足不前
。因為半天實驗可簡單地再被評估與測試,因此風險較小。值得提醒的一點
是:若半天實驗失敗,則必須提高警覺,依第一次失敗的教訓而嚴謹地設計
第二次的實驗,絕不是盲目地、一陳不變地重複相同的實驗步驟。
2. 文獻分析
孫院士以「To discover is to bring together two ideas that were
previously unlinked」來強調分析與整合文獻的重要性。閱讀文獻不但可增
廣見聞,對尋找研究題目更是有莫大的幫助。此主題分為兩個重點,分別是
如何有效率地閱讀文獻與節錄重點。有效率地分析一篇論文是將自己當成此
論文的作者,首先瞭解此論文要回答的問題與假設、此問題的重要性、所採
取的策略、如何依前個實驗結果設計下一個實驗、需要什麼實驗證據來支持
作者所提的結論、最後是根據實驗的結果,你的結論為何?
孫院士也提供方法,教我們如何將文獻的重點整合到一目了然的狀態。唯有
如此,方可有效率地運用文獻所賦予的知識。他逐步地告訴我們如何做筆記
,首先要準備三孔夾與三孔紙,將主題分類,每一主題分別寫在一張三孔紙
,再將主題依序放在三孔夾內。如此一來,不同主題不但有條理,而且也可
隨時加入新的相關主題。當讀到與某主題相關的文獻時,則可用自己的話歸
納在該主題的三孔紙上,並簡單註明出處。同時也可將自己的觀點以不同顏
色的墨水寫下。孫院士並引用梁啟超的名言「無筆記則不經心,不經心則雖
讀猶不讀也」來顯示做筆記的重要性。
3. 論文寫作
孫院士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如何將實驗結果整合成論文所需的圖表與如何建
構論文的初稿。他強調在準備每張圖的第一步時,要先依內容多寡來決定此
圖表的大小,再來就是依規格,將每張圖的尺度放大到最大。最成功的圖表
是簡單明瞭,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字,而讀者仍可一目了然。孫院士也舉出一
些已發表在雜誌上且不恰當的圖表。驚訝的是有些例子來自知名的好雜誌。
我想也是因為有這些前車之鑑,孫院士才會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成為好研究
者的生存技巧吧!
以不是自己母語發表論文不是件輕鬆的差事,若有完備的初稿則將事半功倍
。孫院士剖析準備初稿的程序,首先要將研究成果整理成圖表,再來調閱相
關的文獻並做筆記,擬出論文大綱,再調閱更多相關的文獻並做筆記,以一
句話闡述已確定的每一個大綱,當一切就緒,試著將大綱改成為每一段的主
題並加以說明之,如此初稿將可一氣呵成。
4. 口頭報告
精彩的演講者是建立在清楚的圖片及與聽眾的良好互動關係上。雖然演講與
論文都是傳達實驗所得,但所用的圖表則各有特色。孫院士指出製作演講的
圖表最好是一張圖表說明一個重點;圖表的所有內容都是必要的;要有簡潔
的標題,而此標題通常是圖表的結論;字體要清晰,也就是大且簡單;顏色
要協調,最好不要多於三種顏色;背景是用來凸顯實驗結果的,不要太複雜
。孫院士建議,當發表演講時,可以先開門見山告訴聽眾此演講的結論,再
簡潔有力清楚地逐一介紹每一個重點,最後則是對此演講的內容作簡單明瞭
的總結。
口頭報告與論文寫作最大的不同處是,聽眾無法在聽不懂的當時,像讀論文
一樣翻到前面,再讀一次。因此,有邏輯地連接前後圖表將是一場出神入化
的演講,因為聽眾都期待看到下一張圖表。聽眾已依時間表而設定好集中注
意力的時間,因此,精彩的演講一定要準時結束,以免前功盡棄。
因受時間限制,孫院士無法在短短的一天內將他畢生經驗與大家分享。例如
他提到但並未進一步闡述的議題「適不適合當研究者」與「研究計畫寫作」
等。個人非常期待孫院士能將他的心得出書,供大家研讀。正如孫院士強調
閱讀文獻是增廣見聞的策略,因為讀者只能注意到自己已知的─「You see
only what you know」。相同地,聽眾大部分也是擷取自己所需的─「You
listen only what you need」。然而,我們的所需會因不同階段而改變,若
有一本書在手,我們即可隨時翻閱最需要的章節。
〈感謝孫同天院士同意將此文與大家分享〉
《文/圖:臨床研究組 羅秀容副研究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3.11.198.91
推
01/24 21:22, , 1F
01/24 21:22, 1F
Medicin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