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如何以學術寫作為目的閱讀並記下研究內容?
※ [本文轉錄自 Master_D 看板 #1F5YG-M- ]
作者: AcademicEdit (wallace) 看板: Master_D
標題: 如何以學術寫作為目的閱讀並記下研究內容?
時間: Wed Jan 18 09:45:31 2012
文章轉載自此處:http://wallaceediting.pixnet.net/blog/post/41686273
如何以學術寫作為目的閱讀並記下研究內容?
提問:
「我的閱讀清單太長了!要記得所有的資料,並同時準備撰寫研究論文實在太困難了。
該如何有效閱讀學術文章?速讀法有用嗎?我該怎麼記下所有的研究內容?」
─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Y.S.
回答:
如何閱讀學術文章
閱讀學術文字的首要法則如下:
「學術題材的文章不是供人字字精讀的。讀者應從文章中搜索、擷取重要內容,
並忽略其他。」
意思是說,閱讀學術著作的方式,並不是像坐下來閱讀小說或報章雜誌那麼簡單。
讀者可能耗費數小時閱讀,卻完全不知道自己究竟讀了些什麼。
因此,閱讀時切記以下幾點:
不需要把閱讀清單上所有資料讀完
閱讀清單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作為研究參考,因此清單上列出的資料常有重複之處,
以免讀者無法在圖書館找到特定館藏;甚至,有些清單項目是「選擇性」的,
不閱讀也無損於論文的寫作。
要懂得篩選
事先確認清單內容,確認哪些資料是基本必備,而哪些較為瑣碎,並確認論文寫作時
何種資訊較為必要。
另外,也應先確認哪些資料內容較易讀懂。(易讀性的差異並不在於理解能力高低,
而在於題材的呈現方式和敘述風格。可能有些文章對某些人來說很清晰、閱讀無礙,
其他人卻覺得毫無頭緒。)
開始閱讀的首要前置步驟,便是決定哪些資料可以略過不讀。
為所有閱讀工作設下實際的時程
不要一口氣閱讀超過自己能維持專注的時間。
就算能維持專注的時間很短也沒關係,只要讓閱讀的時間和專注的時間維持一致即可。
建議一次設定閱讀十到三十分鐘不中斷,接著就能起身走走或做些其他事情。
務必預先確認閱讀資料能回答哪些問題
若要把閱讀內容記牢,務必事先列出有關研究的問題,
再從文章中找出能夠解答這些問題的特定資訊。
毫無準備的閱讀是無法讓答案自動浮現的。
切忌從文章的第一個字開始閱讀
如果欲閱讀的文章含有一段總結、結論、一組子標題或摘要,務必從那裡開始閱讀,
以利了解文章內容的全貌。了解全貌之後,便能將文字進行結構性拆組,
有效搜尋資料,不再毫無頭緒。
只閱讀可以得到所需資訊的量
舉例而言,如果閱讀摘要就足以取得欲搜集的資料,除非有額外時間,
否則不需讀完整篇文章。同樣的,若閱讀一段總結能得知整篇文章的論點,
就沒有必要將整段文章從頭看完。若閱讀目的是為研究發現做約略整理,
則不需精讀研究方法或實驗結果。閱讀時,務必記得所需資料是哪些,
和論文撰寫相關的問題有哪些,再從文章中找尋答案。
發掘屬於自己的閱讀技巧
有時候,與其閱讀有關研究主題的所有系列文章,
不如閱讀整系列最後一篇文章文獻探討的段落。
每個人都能開發屬於自己的省時/省力閱讀技巧,
時時嘗試新方法,並和其他人討論。
淺談「速讀」
三不五時總有人向大學生推銷「速讀學習法」。有些速讀課程學費相當貴,
成效卻不彰。確實,速讀有其用途,但無法迎合研究者所有閱讀相關的需求。
看過所有閱讀資料,其實只是閱讀/記下閱讀資料過程的一小部分,
若無法理解吸收,看過再多都無用武之地。
記下閱讀過的內容
若依照上述幾點進行閱讀,你會發現能理解的東西比一股腦跳進文字當中得到得更多。
關於記憶技巧,其基本原則是:「記憶的品質和與欲記憶事物的互動品質成正相關。」
若能有效組織、解析架構、檢視及存取閱讀資料,
其內容就能在記憶中維持更久的時間,並更容易回想、記起。
試著思考以下問題:「為什麼記得自己有興趣題材的文章內容或錯綜複雜的小說情節會
比閱讀記憶學術文章內容來的容易?」
這和個人興趣、自發性閱讀都有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個人和閱讀題材之間的互動。
舉例而言,當你閱讀小說時,不只是瀏覽文字,
而是建立與文字所述事件、形象的參與感;
對於發生的情節和場景除了像看過影片那樣熟悉,同時產生憂傷、快樂或憤怒等情緒。
休閒閱讀和學術閱讀可能無法有太密切的類比關係,但同樣的概念或多或少能應用在
學術閱讀上,採用所謂「主動式閱讀」,加強記憶的可能性。
閱讀時,試著設想自己(身為自己領域的專業者)
在實務上遇到與研究主題相同的狀況,需要利用閱讀資料內容來解決問題。
試著讓自己涉入閱讀題材當中,將其「個人化」,便能加強題材的可記憶性。
學著找出最有利自己記憶的方法:
視覺記憶、口頭記憶或是系統式記憶等等,以強化閱讀題材的可記憶性。
試著去想像、將題材內容具象化、朗誦文章文字,或實作研究內容;
甚至只是試著將新增知識和當天的新聞標題作連結,和別人討論,
任何能為文字增添生氣的方法都可行。
最重要的是切記不要試著背誦所有文字。
研究者既不是鸚鵡,也不是錄音機,只要能記住閱讀資料想表達的重點即可。
為學術閱讀記筆記
若有效地記筆記,能增進對閱讀內容的了解,並於撰寫論文時減少時間耗費與挫敗。
以下為記筆記的幾個重點:
1. 確認哪種類型的概念是筆記重點
先列出有關研究的問題,再進行針對細節的研究。在閱讀時記得自己閱讀的主要目的,
便能找出與之相關的可用資料內容。
● 首先,檢視欲研究主題的已知事實,了解其思維範疇及論述。
參考課堂筆記、教科書、百科全書或其他資料來源。
● 試著簡單列出預計閱讀資料應解答的細項。這些子標題能幫助讀者不失焦,
也是相當實用的筆記標籤。
● 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切入點,建議由已知有爭議空間的角度下手。
接著,開始撰寫自己的研究問題。這個問題應包含歸納、演繹和資料蒐集兩部分。
此時,甚至可以先擬好一個初步解答,做為暫定的實驗假設。
● 接下來,便能開始尋找合適的閱讀材料,
例如:哪些以知事實及理論能幫助自己回答研究問題、
哪些他人的意見與論述能協助判定研究結果是否適切。
2. 避免抄寫過多內容
撰寫論文,必須以自己的思維模式表達,不只是引用他人作品。
安排時間多去了解參考資料,並將其論述整合至自己的思維當中。
筆記上只應出現和研究主題有關的概念,總結(而非抄寫)相關敘述。
● 只有以下情形應完整記下精確文字:該概念已設計成好記、清楚的名詞;
若為此情形,論文中亦應正式引用。
● 否則,盡量用自己的文字表達概念。改寫他人論述只是浪費時間。
選擇最重要的概念做為標籤或子標題,其餘則用自己的話說明。
● 避免過度依賴劃線等重點標記。在頁緣(或使用自黏貼)用自己的話寫下說明筆記。
3. 有效的為筆記做分類標籤
無論筆記的分類形式為何,其目的均是為了日後的方便使用。
● 養成以編排書目的順序編排資料的習慣,節省日後綜合各種資料時重新整理條目
的時間。以作者姓名與頁數編排筆記的另一好處,是撰寫論文時,
若須標出參考資料,只需再補上出版資訊。
● 盡量試著將筆記紙/卡上的各條目維持分離與獨立。這麼做能讓筆記不失焦,
往後重新組合亦較方便。將筆記條目完全打散,利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將其重新連結,
是極具成就感的經驗。
● 筆記各條目間留下空白,以便日後加註。重新閱讀筆記時,
補上自己對內容的相關疑問、回應、及交叉參照等。
這些評論內容能形成論文初稿的原型。
最後提醒:閱讀時(特別是在修訂文稿重新閱讀時),避免想著要記筆記。
記筆記很容易成為一種機械式的習慣,抄寫文字,卻對加強記憶內容沒有什麼助益。
因此,試著將閱讀的文章內容分成片段,每看完一段就闔上書、試著回憶內容,
並寫一段總結。如此一來,閱讀吸收的內容得以藉由回想這個動作強化。
這麼做也有另一好處:在準備要寫總結的心境之下,會發現自己的閱讀效率變好,
分析力變得更強,對所謂「重點」的敏銳度也更高。試試看,你就知道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2.237.238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AcademicEdit (220.132.237.238), 時間: 01/18/2012 09:45:53
ST-English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32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