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解讀央行新政策-彭老大是對的!
有鑒於坊間太多人似乎不太了解彭老到底在"壁啥咪芒"!? XDDD
在此小i斗膽以自身的理解,試著找出央行出此決策背後的意涵
希望能提供大家一個思考的方向
轉貼自
http://www.wretch.cc/blog/izaax/12091797
沒有排版 內附圖片無法顯示於bbs上 請見諒
--------------------------------------------------------------------
解讀央行新政策-彭老大是對的!
近來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輸入性通膨似乎一夕之間成了最熱門的議題了。
話說這玩意兒也真不是啥新鮮事,老實說,通膨基本上本質並沒有不同。
讓我們追根究底,何謂通膨?
我們若把錢視為一種”商品”,那麼通膨就意味著,錢對於其他相對應的商品貶值。
無論是因為市場上貨幣供給浮濫造成的貨幣貶值,或是因為成本提高導致之貨幣購買力下
降。
基本上,就是”錢”不值錢就對了。因此,要改善錢不值錢,本質上並沒有不同,就是要
想辦法讓錢變值錢。
目前市面上大概有兩種看法,一種就是利用傳統的貨幣工具,也就是升息來調控,另外一
種則是利用台幣升值來解決輸入性通膨的問題。
一般是傾向雙管齊下。前者是讓流通的貨幣減少,如此一來可讓較少的金錢追逐較多的其
它商品,並進而讓錢變的比較值錢,改善通膨。
後者則是讓貨幣兌美元升值(商品計價貨幣),但是如我之前一再強調的,只要商品價格
持續飆升,貨幣升值所能改善的通膨有限,因為商品漲勢和美元貶值幅度完全不成比例;
更何況以台灣這種嚴重依賴出口的國家,貨幣升值是雙面刃,有可能會砍到自己。
在幾年來的實務經驗上,尤其是先前的東南亞國家,或是印度紐澳..都一樣,我們可以看
到這些國家的政府,
無論是升息或升值,就算都已經雙管齊下了,還是解決不了通膨,為什麼?
答案在我早期的文章中已有解釋->通膨為何越壓越膨?
http://www.wretch.cc/blog/izaax/12001193
也就是在這些國家中,在沒有遏制外來熱錢肆虐的前提下,升息和升值完全沒有達到”緊
縮貨幣的功能”。
無論是澳洲,紐西蘭,印度都一樣,貨幣供給皆呈現爆增的現象。
換句話說,這些國家的央行,一方面想緊縮市場資金打壓通膨(升息),一方面卻又讓熱
錢湧入造成市場資金氾濫,
如此互相矛盾的政策,焉能改善通膨?自是緣木求魚了。
台灣一路以來,升息都採用緩步進行的方式,目的就是不希望引進過多的熱錢進來。
央行一貫的立場就是,台灣不歡迎熱錢,這樣在立足點上基本上就已經和上述國家不一樣
了。
因此不容易發生於通膨為何越壓越膨?一文中所出現的窘境。
相信這樣已經先解答部分讀者,對於我先前反對新興國家採用升息升值來壓制通膨,為何
現在又贊成央行舉措之矛盾點。
原因就在於,時空環境完全不同。
像是紐西蘭這些國家,是因為先前升值升息引入太多熱錢推升通膨,如今當然不該再繼續
升息(據我所知紐西蘭央行果然開始考慮降息了。)
雖然有點太遲了,但是這些國家的確應該及時醒悟,反其道而行,利用降息,貨幣貶值讓
國內熱錢出海,減少過多的游資在市場上推升物價,才能有效遏止通膨。
而台灣則不然,既然沒有熱錢的顧慮,就應該回到貨幣工具的正確使用上,也就是->升
息。
對於這一次央行的大動作,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解讀。
不過大概都不脫兩個疑問:
1.為何要在此時採取這個行動?
嗯,現在就來讓我們看看為什麼央行這次要調存準率,而且一調就是這麼大的幅度
--->1.25%
(圖一)
這是我們台灣的貨幣供給的直條圖:
台灣和美國、英國等國使用的慣用數據不太一樣。
我們把貨幣依照其性質的不同分類為M1A(黑線), M1B(藍線), M2(灰線)
略為解釋一下:(資料來源:經建會網站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205&key=&ex=%20&ic=&cd=)
M1A=通貨淨額(社會大眾手中持有的通貨)+企業及個人與非營利團體存在銀行與基層金
融機構之支票存款及活期存款。
M1B=M1A+活期儲蓄存款。
M2=M1B+準貨幣。 (準貨幣 Quasi-money 是指可無條件立即按等價兌換成狹義貨幣的貨
幣性資產,例如定期性存款、外匯存款、郵政儲金…等,其流動性較狹義貨幣低,多以價
值儲藏為目的;惟受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影響,部分準貨幣資產與狹義貨幣間之分際已日
趨模糊。各國因金融制度不同,準貨幣所涵蓋之資產亦不儘相同。)
一般會推升市場物價的流動資金是前兩者(M1A, M1B),基本上由於M1B就包含了M1A,所
以我們只要看M1B即可,
這就是央行這次調升存準率(短率)的主要打擊目標。
動動腦:我們若以2000年為基準來看,台灣市場上三樣貨幣供給的數值中,哪一項增幅最
大呢?
答案是:M1B
M1B從兩千年的4兆5千多億元增加到2008年4月份的八兆兩千億元 +183%
M1A的增額排第二 從兩千年的1兆8千多億增加到 2008年4月份的3兆元 +167%
而同期的M2增額則是從17兆七千億增加到26兆8千億 只有+150%而已
而事實上因為M1B計數包括了M1A,M2又包含了M1B,代表準貨幣(非流動資金)的增幅相
較流動資金的增幅還會比上述數值顯示的差距更大。
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代表這八年來,雖然央行不斷的升息,市場上的流動資金卻是有增無減。
悄悄話:該說還好台灣沒有開門放熱錢進來嗎?不然我們好的話變南韓,壞的話可能變越
南了....( ′-`)y-~
在過去幾年台灣經濟低迷不振的同時,維持市場資金寬鬆老實說算是不得不的選擇。
也因此縱有上述紅線所描述的情形,央行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一切以拼經濟為重心
(有點類似當前美國FED的決策考量)。
不過,在當前通膨危機一觸即發的前夕,情況已然改變,這不再是可以容忍的現象了,而
是要立即處理的問題核心。
調升存準率恐怕只是第一步,央行未來極有可能再進一步緊縮資金。直到M1B數值回落到
一個合理的區間,至少不能超出M2增額太多。
再來回答另一個更多人關心的議題:
2. 台灣當前面臨的是輸入型通膨,也就是因為成本推升所導致的通膨,如此一來升息有
效嗎?
嘿嘿,所以我說媒體和大眾關切的焦點總是慢半拍,看到越南和南韓的窘境,現在才來擔
心台灣會不會步上後塵會不會太遲?
不用怕啦,還好台灣是彭老坐陣,策略老早就擬好啦,目前只是照著劇本在走罷了。
讓我們來看看台灣的物價分類指數:(資料來源,主計處)
(圖二)
很明顯地,商品類指數無論是扣除食品或是沒有扣除食品,在近期都呈現上揚的趨勢,此
圖的計算基準是民國95年,也就是說,一年半來
包含食品的商品類漲幅約為6%,扣掉食品類則為5.5% 增幅不可謂不大。年化之後增幅約
在4%左右。
ㄟ...可是奇怪捏,總物價指數怎麼會才增加4%? 年化之後還不到3%...是不是資料有問題
啊?
沒問題啦,答案在這裡。
(圖三)
很明顯的服務類商品價格上不去,明顯落後(一年半來僅有2.5%漲幅),而服務類商品才
是民間消費的主力,是消費者最後購買產品時所付出的價格。
我們若再細分其中的細項:
(圖四)
除了家外食物(外食)和衣著有較明顯的增幅外,其他的消費品項的增幅極為有限,有些
甚至還下滑(雜項特別明顯...雜項就是經濟不好時你會省下來不買的東東XD)。
那麼一定有人要說...可是食物漲價啊..衣服漲價啊..能源漲價啊 對物價影響一定很大啊
,其他的東西就算漲的少,或是跌價有什麼用呢?
答案是:比例問題。
這是由項目來分類的國內生產毛額項目比例圓餅圖:
(圖五)
圖不太清楚,幫各位標示一下:(後面數字為佔總民間消費份額)
菸絲及捲菸 1.04%
飲料 1.75%
燃料與燈光 2.13%
家庭管理 3%
家庭器具與設備 3.44%
衣著鞋襪及服飾4.91%
醫療與保健 8.33%
其他 9.94%
交通與通訊 11.68%
租金及水費 13.27%
娛樂消遣與教育20.1%
食品 20.41%
漲最多的食物佔了民間消費約 20% 燃料只佔2% 衣著佔4.91% 這些通通加起來佔總民間消
費多少,不過1/4多一點。
剩下的支出大項,例如租金、交通、通訊、醫療、其他類等等(合計超過40%)都是幾乎
沒漲到價,甚至還有跌價的。
行文至此,不知各位看官是否已經了解央行葫蘆裡在賣什麼藥了嗎?
------------------------------------------------------------------------------------------------------------------------------------------------------------------
事實上央行升息的目的並不是要治輸入性通膨,輸入性通膨的源頭在於原物料飆漲和弱勢
美元,而這些都不是可操之在我的外在因素。
或許輸入性通膨會推升民生必需品的價格,但是注意唷!民生必需品漲並不代表通膨一定
會漲。
央行的貨幣政策(升息)或許治不了前者(但我們可以以減少消費的方式來減小衝擊),
但對於後者(非民生必需品)是有效的。
原因就在於民生必需品和非民生必需品兩項佔GDP的份額差距極大,如這比例如前所述,
在台灣約是1:3(補充:此比例在美國約為1:4)
也就是說,央行緊縮資金的措施在緊縮市場的消費的同時,會對剩下75%的非必需品起非
常大的價格抑制效果。
那麼,各位看官,你們覺得這樣可不可以治通膨呢?小i認為就算無法根治,至少可以很
大程度上改善通膨惡化的情形。
例如我們看下面這個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628/8/12648.html
花價直直落,價格創Sars以來新低點
看到這個新聞當然讓人覺得非常難過,但是這就是所謂貨幣緊縮政策所能帶來的功效。
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在市場資金與消費進一步緊縮的效應之下,會有越來越多非必需品價
格下跌甚至崩盤,如此一來通膨就會和緩,
(甚至若是過頭了,可能就得考慮降息)
說穿了,這就是一個正常的景氣循環,而在通膨危機日熾的當下,當前央行的舉措無疑是
十分適切的。
畢竟通膨要是壓不住,全面惡化了,會導致極為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危機。
ok,如今我們已經大致知道央行在打什麼如意算盤了,不過,由此延伸出兩個議題十分值
得我們注意。
1. 新興國家恐將遭受嚴重的輸入性通膨衝擊。
這一點其實小i已經講了很多很多遍了,為什麼輸入性通膨對新興國家,特別是低所得的
國家是個大災難?
原因就在於所得越低的國家,民生必需品佔GDP、或是民間消費總額的比例就會越高
像是台灣的比例就比美國高,而東南亞諸國的比例又遠較台灣為高。所以基本上像是對美
國,嚴格來說根本就沒啥輸入性通膨的問題(若只計糧食和能源兩項消費額,還不到美國
民間消費額10%,說危機實在是有些誇張了)。
所以不要人云亦云,媒體整天說什麼,說什麼"輸入性通膨"危機,就如獲至寶以為是啥真
理。
換個角度來想就豁然開朗了,如果連台灣這種較高所得的國家都沒辦法應付輸入性通膨,
那東南亞怎麼辦?開發中國家怎麼辦?準備等死嗎?(老實說有些國家的確快了XDD)
如果你問小i:台灣有沒有輸入性通膨問題? 我的答案是:有
那麼,要防止全面通膨一定非要打倒輸入性通膨嗎? 我的答案是:不一定,我們可從其
它可操之我的消費產品項目著手更有效,台灣的條件沒那麼糟,我們不需坐以待斃。
2.投資須避開非民生必需品相關生產或銷售廠商
這點我就點到為止就好,相關標的自己去想,可以參考上面的圖表項目。
在緊縮市場資金,消費緊縮的情況下,首當其衝的就是非民生必需品相關的標的,相關類
股或標的恐怕還有一段不小的修正空間。
以上分享,是為了我所尊敬的彭總裁所寫的感想文。
既是感想文,不用批也不用認真,看過就忘,不值一提,感恩m(_ _)m
izaax
免責聲明
此評論所包含之資料及意見僅供參考,任何瀏覽網站的人士,須自行承擔一切風險,本評
論不負擔盈虧之法律責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08.33.233
※ 編輯: isaacchen 來自: 134.208.33.233 (06/29 23:31)
推
06/29 23:33, , 1F
06/29 23:33, 1F
推
06/29 23:34, , 2F
06/29 23:34, 2F
→
06/29 23:34, , 3F
06/29 23:34, 3F
推
06/29 23:34, , 4F
06/29 23:34, 4F
→
06/29 23:35, , 5F
06/29 23:35, 5F
推
06/29 23:35, , 6F
06/29 23:35, 6F
→
06/29 23:35, , 7F
06/29 23:35, 7F
→
06/29 23:35, , 8F
06/29 23:35, 8F
→
06/29 23:35, , 9F
06/29 23:35, 9F
→
06/29 23:35, , 10F
06/29 23:35, 10F
→
06/29 23:36, , 11F
06/29 23:36, 11F
→
06/29 23:36, , 12F
06/29 23:36, 12F
→
06/29 23:36, , 13F
06/29 23:36, 13F
→
06/29 23:37, , 14F
06/29 23:37, 14F
推
06/29 23:37, , 15F
06/29 23:37, 15F
→
06/29 23:37, , 16F
06/29 23:37, 16F
推
06/29 23:41, , 17F
06/29 23:41, 17F
→
06/29 23:41, , 18F
06/29 23:41, 18F
推
06/29 23:42, , 19F
06/29 23:42, 19F
推
06/29 23:43, , 20F
06/29 23:43, 20F
推
06/29 23:44, , 21F
06/29 23:44, 21F
推
06/29 23:44, , 22F
06/29 23:44, 22F
推
06/29 23:45, , 23F
06/29 23:45, 23F
→
06/29 23:45, , 24F
06/29 23:45, 24F
推
06/29 23:46, , 25F
06/29 23:46, 25F
推
06/29 23:46, , 26F
06/29 23:46, 26F
→
06/29 23:47, , 27F
06/29 23:47, 27F
推
06/29 23:47, , 28F
06/29 23:47, 28F
推
06/29 23:49, , 29F
06/29 23:49, 29F
推
06/29 23:50, , 30F
06/29 23:50, 30F
推
06/29 23:51, , 31F
06/29 23:51, 31F
推
06/29 23:54, , 32F
06/29 23:54, 32F
推
06/29 23:54, , 33F
06/29 23:54, 33F
推
06/29 23:55, , 34F
06/29 23:55, 34F
推
06/29 23:56, , 35F
06/29 23:56, 35F
推
06/29 23:56, , 36F
06/29 23:56, 36F
推
06/29 23:56, , 37F
06/29 23:56, 37F
推
06/30 00:00, , 38F
06/30 00:00, 38F
推
06/30 00:00, , 39F
06/30 00:00, 39F
還有 83 則推文
→
06/30 04:49, , 123F
06/30 04:49, 123F
推
06/30 05:11, , 124F
06/30 05:11, 124F
推
06/30 07:44, , 125F
06/30 07:44, 125F
推
06/30 08:03, , 126F
06/30 08:03, 126F
推
06/30 08:42, , 127F
06/30 08:42, 127F
推
06/30 08:50, , 128F
06/30 08:50, 128F
推
06/30 08:53, , 129F
06/30 08:53, 129F
推
06/30 09:20, , 130F
06/30 09:20, 130F
推
06/30 09:23, , 131F
06/30 09:23, 131F
推
06/30 09:31, , 132F
06/30 09:31, 132F
推
06/30 09:48, , 133F
06/30 09:48, 133F
推
06/30 10:04, , 134F
06/30 10:04, 134F
推
06/30 10:08, , 135F
06/30 10:08, 135F
→
06/30 10:08, , 136F
06/30 10:08, 136F
→
06/30 10:10, , 137F
06/30 10:10, 137F
→
06/30 10:10, , 138F
06/30 10:10, 138F
→
06/30 10:11, , 139F
06/30 10:11, 139F
→
06/30 10:13, , 140F
06/30 10:13, 140F
→
06/30 10:13, , 141F
06/30 10:13, 141F
推
06/30 10:22, , 142F
06/30 10:22, 142F
推
06/30 10:26, , 143F
06/30 10:26, 143F
→
06/30 10:26, , 144F
06/30 10:26, 144F
→
06/30 10:35, , 145F
06/30 10:35, 145F
推
06/30 10:49, , 146F
06/30 10:49, 146F
推
06/30 11:13, , 147F
06/30 11:13, 147F
推
06/30 12:15, , 148F
06/30 12:15, 148F
推
06/30 13:08, , 149F
06/30 13:08, 149F
推
06/30 13:17, , 150F
06/30 13:17, 150F
推
06/30 15:31, , 151F
06/30 15:31, 151F
推
06/30 15:46, , 152F
06/30 15:46, 152F
推
06/30 15:54, , 153F
06/30 15:54, 153F
推
06/30 19:20, , 154F
06/30 19:20, 154F
推
06/30 19:20, , 155F
06/30 19:20, 155F
推
06/30 21:33, , 156F
06/30 21:33, 156F
推
06/30 21:55, , 157F
06/30 21:55, 157F
推
07/01 00:02, , 158F
07/01 00:02, 158F
推
07/01 03:12, , 159F
07/01 03:12, 159F
推
07/01 04:10, , 160F
07/01 04:10, 160F
推
07/01 12:54, , 161F
07/01 12:54, 161F
推
07/04 22:01, , 162F
07/04 22:01, 162F
Stock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