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請教正2的長期持有

看板Stock (股票)作者 (sheenscott)時間25分鐘前 (2025/11/27 03:52),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12分鐘前最新討論串7/7 (看更多)
下午看了推文,沒想到因為cue到人家太多次,被親自回應了Orz 本來想直接與大仁哥交流一下,不過可能訊息沒被看到,那我就再回一篇吧,滿足一下推文 順便回應一些在推文中看到值得討論的部分,以及更正上一篇文中有瑕疵的描述 寫在前面,先打點預防針 我看了那篇回應的感覺是,我以為我這兩篇文應該是對LETF抱持比較正向的態度 不過包括推文我也看了一圈,總感覺好像每個人看完之後得到的想法都不太一樣(笑 或許是因為我比較習慣站在嚴格的角度,談清楚得失後又不給出最後的推薦 (而且還會特別放大失,避免過度樂觀) 或許也可能只是因為文字運用的火侯還不到家(笑 再來是投資哲學的部分 就像我說的,我不做任何的實際投資模型建議 文章內提到的玩法或是組合,也請審慎思考,盈虧自負 然後結合我自身的經濟狀況,我的投資組合只需要注意績效,不用考慮生活兜底的問題 同時我也認為,不論是生活應急金或是保險一類的事情,都不應該影響到投資組合這部分 所以我會盡量的排除人性思考,純粹站在風險報酬的角度看 或者說,用數學的角度切入,因此人性的部分請客位看官自行斟酌 好了,正文開始 -------------------------------------------------------------------- 首先先聲明一件事情(屁股擺好) 我本人是有把LETF納入我長期投資組合的一環中 同時,雖然我有說我不做投資的建議,不過從寬鬆點的角度來說 我個人是認同50/50這套操作邏輯的,上一篇也有解釋過原因 好,那我就先回應大仁哥那篇文,會按順序來回應 第一點:關於「1.4倍報酬」的誤用 這點真的是誤會大了,我當然知道是年化的1.4倍 我那邊只是在回應推文,有人誤把「1.4倍」當成「每年1.4倍報酬,兩年翻倍」的誤認 所以舉了個實際計算,說明10年下以中位數來看,兩組的「總資產」差異是1.4倍 然後後面剛好又再次用到這個數字,所以加深了誤會 第二點:蒙地卡羅的結果到底該怎麼解釋 好吧,我上一篇可能說的有點太籠統了,稍微再深入一點 首先,上一篇提到過,LETF的報酬分佈形狀,近似於lognormal,也就是帶點正偏的 這次直接把論文的原圖貼出來吧,順帶一提我好像不太會內嵌圖片,不知道有沒有正常顯示 https://meee.com.tw/LwHgeO9.png
而路徑依賴沒這麼嚴重(或者說幾乎沒有)的原型ETF,相比起來報酬分布更接近常態一點 所以LETF的報酬特性,從高階動差來看,由於偏度是正的 因此會出現中位數顯著低於平均,然後絕大多數的資料點集中在中位數之下一點 又從峰度的角度來看,長期來看大多數的報酬函數峰度都是>0的,因此會出現肥尾的現象 而以LETF組的2倍標準差加上正偏來看,右尾會拖得很長 因此平均值會被這些「極少數個案」給拉起來 所以我上一篇才會簡單的用「薪資分佈」的概念來描述這個圖 大仁哥是用論文中給出的報酬組數來做解釋,我是直接從統計的概念下手,結果是一樣的 不過問題就來了,這邊要特別注意,這個統計本身是「3萬條走完10年路徑」的結果 也就是說,他不是在告訴你,只要all-in正2,然後一直放下去,有一天會賭到爆擊賺回來 而是你從一開始就要在那個對的時間線上,不是因為中途發生了什麼事件才贏 萬一前面的路徑就是錯的,你後面看起來爆擊了 其實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走在某條輸的沒那麼難看的世界線上而已 畢竟我們每個人投資,都是走在唯一一次的人生道路上,你沒有機會回到過去 重複個100次投資然後挑自己喜歡的那條路,除非你能找到哆啦王借時光機之類的(x 所以這篇論文的最後才會說,長期來看all-in LETF不是個好選擇 當然他也有加但書,除非你真的很想賭這個抽爆擊路線,而且沒別的更好的辦法 第三點:「50/50」策略的解讀 果然因為上一篇1.4倍那邊我解釋的不是很好,所以產生了一些誤解 我這次直接拿數字舉例吧,順帶一提我是想說明50/50這策略的優勢來源是什麼的 我們拿剛剛那個中位數組的結果來用,假設兩組初始都投入1的資金,經過10年之後 LETF那組總資產成長到3.28,原型EFT組總資產成長到2.35,複習一下,這樣是1.4倍 然後假設一個情況,初始的時候,你拿一半資金去投入LETF,另一半放現金然後不動 這樣子10年後,你的總資產會變成0.5*3.28 + 0.5 = 2.14 可是,如果你採用的是有再平衡的50/50,你的出來的結果從各種回測上,是會接近原型的 也就是粗暴點說,你這樣的策略下,為你的總資產貢獻了2.35-2.14=0.21的額外成長 我那邊用0.3倍跟0.7倍算,確實有失數學上的精確度,這點我只能承認 果然發文出去之前應該再審一遍(x 第四點:再論再平衡 這點其實還是在延續上一點,繼續深入討論 順帶一提先澄清一下,我那個「誤打誤撞」其實是稱讚的意思 因為不論動機到底是槓桿率、現金心理安全還是任何原因 本質上真的讓他賺到溢酬的,都不是這些,是背後的數學原理 所以不管是不是真的為了收割波動率,這個策略獲得這樣的報酬都離不開這件事 (至於關於基於曝險率再平衡策略本身的細節,下一節再討論) 順便說一句,其實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再平衡這件事帶來收益,或許還有來自以下因素的影響 1.資產間的分散權重 2.報酬間的變異數與共變異數 所以到底再平衡這個動作,本身創造了多少實際收益,在學界可能還有得吵 不過做為普通投資人時,可以暫時不用管他背後要歸因到什麼原理 反正實際有賺就好 第五點:再平衡的時機 本質上,這就是個擇時的問題了 雖然絕大多數國家的監管單位,或是基金發行商 都會一再強調「槓桿ETF僅適合短期看準方向操作」 這個警語本身其實沒有問題,身邊統計學告訴我,大多數投資人其實都沒有算過自己的資產組合邏輯 因此如果是單純拿了一檔LETF放著,就有機會碰到上面那篇文討論的問題 所以對於沒有深入研究的人,我覺得這個警語是合理且合適的 但是看到這邊的人,至少已經比不少人對LETF有更深的認識了 不敢說能解釋的多清楚,畢竟外網上相關的數學分析,以及真的去看論文或是一些量化討論 肯定是遠比我講得清楚且正確 不過這少,如果能因此提起你的興趣,去更深入的研究LETF背後的數學原理 至少在知道原理,分析完利弊後,我想在合理的規劃中 作為主動投資,在你的資產組合中長期持有LETF是可以考慮的 這個跟上面說的主題有什麼關係呢? 沒關係,我只是突然從擇時想到證交所的風險揭露而已(逃 咳咳,總之,回到標題,關於再平衡的時間,我們要分兩個部分來看 LETF本身的每日再平衡週期,這邊簡稱「內再平衡」 LETF佔總體資產組合的比例的再平衡,也就是傳統的資產再平衡,這邊簡稱「外再平衡」 這裡主要想討論的是「外再平衡」 總體再平衡的策略,一般有兩大類,定時再平衡與條件式再平衡 如果股價服膺隨機漫步的話,老實說我覺得這兩大類方式,在數學上看不出顯著差異 大仁哥在50/50策略中所用的「漲跌幅」的槓桿率再平衡,本質是是一種條件式平衡 邏輯是把槓桿率以設定好的1.0倍為中心,設定一個區間,超過就平衡回去 再跌一次甲,我不是要批評這個策略不好的意思,後面會提到 首先,這套邏輯是希望,在漲高的時候,不要放著槓桿率衝上去亂晃,主動降回來並鎖利 反過來在下跌的時候,適當的把槓桿率條回,這樣才能吃到漲回時的槓桿溢酬 聽起來很完美,但是我們來看看幾個場景 場景一 股價如果是隨機的,你無法依照前一天去預測下一天的漲跌 假設你設定跌30%之後要再平衡回去,然後你一路等到跌到29%的時候 你以為的連續下跌結束了,隔天開始漲 之後一直震盪,再也沒有跌破30%,然後就開始一路漲回去 反過來,漲了後也沒會到你標的漲幅,然後又跌了回去,開始做簡諧運動 這樣你的再平衡就完全沒有發揮到調整槓桿率的功用 沒有鎖利,也沒補回槓桿率,還多吃到一堆波動 場景二 在一個單調連續緩跌的行情,你一樣設定了30%再平衡區間,然後跌到30%補回去 再跌30%再補回去,又跌30%又補回去 實際上我們知道,雖然正2因為複利效應,跌的時候不會跌到原型的2倍跌幅那麼痛 但是實際上卻時也是跌得更低,同樣要漲回來也是需要更大的單調漲幅才行 而我們都知道,在下跌的市場中,槓桿倍數越低,理論上在總資產上你跌的會越來越少 然後在準備上漲的時候,一次把槓桿率條回來,這樣可以吃滿整個成長段 但是因為是條件式再平衡,你不得不讓自己吃滿整段的跌幅 好,說了這麼多,其實不是要否定否套再平衡的規則 例如說場景二,你要是有這種預言能力,還會只在這邊玩LETF嗎(笑 我要說的是,從數學的角度上,這種事情的發生機會 跟你用定週期再平衡(季、年),會碰到的漲回去時沒有把槓桿條回去的機率 本質上應該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哪種策略,至少以我的數學能力,我分析不出有顯著優勢 順帶一提,用LETF在資產組合中的槓桿率調整這件事,其實在不少論文中都能看出一個趨勢 那就是動態調整槓桿率,再平衡時侯,在下跌的時候適當的降,上漲的時候適當的放 在一些用量化來做槓桿率調整的論文中有看過,能取得不錯的期望值 不過這有點超過一般大眾的能力範圍,所以我這邊點到為止就好 回到再平衡,就像我前面說過的,我沒有要評論到底是定時還是定條件好的問題 稍微結合一點我前面刻意不提的人性,我真正想說的是 大多數人是需要一個足夠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做到某件事情的 如果設定一個條件,或是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可以讓你有信心,並且長期的執行下去 那就盡量去做就好,因為你做的事情(再平衡)是對的 我只是想從數學的角度告訴你,不要擔心自己是不是做了不夠好的策略 然後因此在各種策略中搖擺,又因為受不了而任意停損,這才是更危險的 ----------------------------------------------------------------------------- 回應差不多到這邊,最後說點自己想說的 其實一開始寫這些的原意,目的不是為了賣弄知識,或是反駁什麼理論、跟誰起衝突之類的 畢竟有這種時間,不如多讀幾篇前沿論文、多做點討論分析 看能不能獲得一些新點子或是思路,來優化自己的投資組合 只是想說稍微深入討論一下LETF的一些有趣之處,他的風險還有可能帶來的報酬 畢竟台灣不是沒有人在討論這些東西,只是比起國外的討論密度還有創意,以及用到的數學 相較之下,大環境還停留在比較保守,或者說沒有這麼數理化的形式,有點可惜 畢竟以台灣的學術環境還有產業比例,應該是產出了大量的數理專門人才,不會輸國外的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最後,更專業的人都回到更小的圈圈裡去了也說不定 不過我一直認為,公開討論也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加入,或許能激出些什麼火花也說不定 至於有人想問我怎麼組合的,像我一開始說的,我不做投資的建議 加上我自己的狀況,我覺得沒什麼分享跟參考的價值就是(笑 不過如果有興趣稍微往優化的角度思考的話,可以提供個思路 從上面的結果,可以看出50/50再平衡策略,能夠獲得比單純持有兩個資產更高的報酬 那麼,在這個之上,如果加入最適槓桿的邏輯,並且做一些適度的比例微調 或許.........你可以找到一個比平均而言 比all-in正2的波動低,但是報酬不會差太多的組合,這邊就留給有緣人嘗試了 畢竟,我第一篇在最適槓桿率的時候說過一句話 最好的槓桿率,可能是任何數字,但是通常不是1,同樣的,通常也不會是剛好2 慣例的結尾 小弟理組出身,非金融本科專業,相關的投資與金融知識 都是建立在原有的數學能力之上,因為興趣額外學習的 因此如果有名詞不精確或是數學有瑕疵的部分,還請版上更為專業的大神鞭策 後記: 寫到這邊,突然想到,再次提一下 在看近期論文做LETF長期投資組合分析的時候,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 不管從蒙地卡羅中,看到在勝率再怎麼高、報酬怎麼樣漂亮的策略 實際在做現實10年滾動回測時,總是會踩到一個大魔王 那就是2000-2010這段,連續經歷兩次大跌後再漲回的原型 你會看到不只LETF,各種包括融資槓桿的策略都跌了很大一跤,甚至比LETF難看也有 這告訴我們,實際上所有的槓桿策略本質上都是很吃初始條件的 回測範圍差個1.2年,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也符合開頭那篇論文中,用蒙地卡羅跑的意義 你不是在等時間夠長吃到爆擊,而是你一開始有沒有就走在那條對的世界線上 至於all-in正2,我是真的覺得還有更好的選擇,但我是不會反對這樣操作 不過可以引用版上很常出現的一句話 「我沒有說賭不好,可是你不要騙自己在投資嘛」 單純是因為這句話挺有意思才用的,我沒有這麼強烈的批判意思:) 我自己在資產組合外,也有分離一個帳戶出來,專門買一些有興趣的或是信仰的個股玩玩 就當賭博,贏了就出國玩一趟,輸了.....就輸了,無傷大雅 不過如果你在看完了這些利弊分析,還有背後的數學後,還是打算YOLO下去的話 那我衷心的祝福你,能夠在最後獲得超過2倍的報酬,這不是反諷 畢竟,看到大家都變得富有,可以更快的達成財務自由,才是我的終極願望 就這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4.77.21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764186720.A.311.html

11/27 03:58, 19分鐘前 , 1F
看完幫推
11/27 03:58, 1F

11/27 03:59, 18分鐘前 , 2F
搶首推 先推再看
11/27 03:59, 2F

11/27 04:05, 12分鐘前 , 3F
大仁哥有在社團回你
11/27 04:05, 3F
文章代碼(AID): #1f9rfWCH (Stock)
文章代碼(AID): #1f9rfWCH (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