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au1」與「薅」與「蓐」
讀廖卓成著《敘事論集》(大安出版社),
其121頁注(7)提到史記裡韓信傳記裡的一段文字:
…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
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
知其意,怒,竟絕去。
廖教授主要提到依情理判斷,「蓐」的意思應當依照《方言》所說:「蓐,厚也。」
意思是「厚食,飽食」,而不是「食於寢蓐(在床褥上吃飯)」。
他並引證了《左傳》、《三國志太史慈傳》的內容為佐證,
從情理方面肯定《方言》對「蓐」字意義的特別解釋。
按照「蓐」和「厚」的中古音,這兩個字所標記的語詞,
在秦漢時代聲母相近的可能不大,
在現代的國語讀音裡,「蓐」讀「ㄖㄨˋ」。
廖教授書中以情理的判斷認為「蓐」應採用「厚」意,
而拙者則偶然從一個閩南語詞生聯想,從聲韻、字形的聯結上,
找到一個可能能夠支持廖說的點子:
「蓐」的字形,有與其極相似的另一個字形:「薅」。(但音義差異甚大)
而「薅」這個字,似乎頗有來歷可考。
在拙者手頭的「廈門方言辭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以及印象中楊秀芳教授「台灣閩南語語法稿」中,
均認為「薅」是閩南語中「khau1」此一語詞在古代的書面記號。
「薅」字在《說文》、《廣韻》都是「削除田草」的意義,
而「khau1」此一語詞,楊書說明其為閩南語詞中「除草、削皮、去鱗」的動詞。
有趣的是,「厚」字在閩語中記音為「kau7」,
與「薅」字閩語記音,在聲母發聲部位與韻母上均近同,
中古音裡「薅」屬曉母,「厚」屬匣母,發音部位也相近。
我的猜想是:「蓐食」中的「蓐」字形所要標誌的音,
其實正是「薅」所要標誌的。
而且,左傳抄錄者的時代,
「蓐食」一詞中用「蓐」所標記的那個語詞,
和閩南語中的「khau1」,其實有同源的關係。
「蓐」與「厚」所以在《方言》一書中留下聯結的紀錄,
也許可以從「khau1」與「kau7」二語詞發音在上古時代相近來解釋。
至於當時用「蓐」標記的音義,是後來搬家到「薅」裡,
還是在古代「蓐」就是「薅」的異體字,
後來「蓐」移作他用而有不同音義,這可能就是文字學可討論的情節了。
--
◎維生素C是水溶性,我們可以很快的吸收,也可以很快的將多餘的當作垃圾排泄出去,
所以得到結論:你無限狂飲柳橙汁的時候有一部份時間是在浪費柳橙汁和浪費生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50.225
※ 編輯: micius 來自: 218.162.150.225 (06/04 23:01)
推
134.208.34.93 06/04, , 1F
134.208.34.93 06/04, 1F
推
218.162.150.225 06/05, , 2F
218.162.150.225 06/05, 2F
→
218.162.150.225 06/05, , 3F
218.162.150.225 06/05, 3F
推
218.162.150.225 06/05, , 4F
218.162.150.225 06/05, 4F
→
218.162.150.225 06/05, , 5F
218.162.150.225 06/05, 5F
TW-languag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18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