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問上海的書局
看板TWSU (大陸留學)作者hsiawenc ( Moment mal!  )時間20年前 (2005/01/03 23:48)推噓2(2推 0噓 0→)留言2則, 2人參與討論串3/3 (看更多)
海上淘書記
作者 傅月庵
北京很大,上海相對小了。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動輒50米的通衢大道,上海市區是沒
有的,兩旁種滿法國梧桐,寬不過15米的彎曲馬路,則觸目皆是。因為馬路窄,大樓卻都
蓋得通天高,於是上海有了些紐約味道,就連濕潤的空氣,晶亮的地鐵、還算幹凈的街道
,也讓人感覺不那麼「中國」,反而很是「台北」──或者,就是因為這一延續性,「移
民上海」才會成了台北熱潮,甚至還是一本雜志名稱。
有文化歷史的城市,總是叫人興奮。到了上海,你會想起什麼?巴金、張愛玲、蘇青
、邵洵美、柯靈、施蟄存……,當然,還有無處不在,宛如上帝的魯迅。上海文人,一抓
一大把,並且個個摩登,相對於「京派」的樸厚恬淡,「海派」,與其說是時髦熱烈,倒
不如說是聰明靈轉,能鋒能衛。沒錯,這是個smart的城市,從制服整潔的出租車司機到
笑臉迎人的餐廳接待,總會讓你感覺他們的頭腦好,效率高,察言觀色第一流,有時候轉
得太快了,甚至讓你不由得恍然「上海人勢利」說法的可能由來:跟不上人家的快,隻好
說他壞!
上海曾經是個書窟。滬上出版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是,解放之前,上海才是「真正的中
國出版中心」這件事。商務、中華、世界、大東、開明、生活、讀書、新知……誰不是在
這裡發跡起家的?遙想當年,四馬路上書店雲集,賣書也印書;望平街頭報館林立,每天
耗費的油墨、白紙,哪兒比得上?執念難泯,心總不平。所以,為了加入WTO,中國政府
號召「造大船,搞集團」,北京整合出了「中國出版集團」,那是政治正確,上海的則自
名之曰「世紀」,隱然竟有與君逐鹿,「且看今日之世紀,竟是誰家之天下」的味道了。
上海人有志氣,富了之後,也搞文化建設。年來夢想之一,就是要把上個世紀四馬路
上星羅棋布的舊書店恢復起來,讓它能像北京潘家園、報國寺、南京朝天宮一樣紅紅火火
。這個志氣是大的、好的,光聽聽就讓一般「書人」激動不已。想想你也能阿英、黃裳一
樣,來次「海上淘書」,不計所得,光是「自我感覺」,肯定就是「很好!很好!」。
四馬路,原名「布道街」,屬英租界,得名自傳教士麥杜斯布道講經的場所。前清時
,新建跑馬場,帶動繁榮,書局報館出版業、酒樓茶肆梨園,比比皆是。著名的薈芳裡、
同慶裡、會樂裡,都在附近,麇集了上海名妓花魁,粉味漫漫,近悅遠來。1864年,大馬
路辟成。工部局某董事提議以其愛妾出生之地命名,居然獲得通過,「布道街」從此更名
「福州路」,至今不變。
到了今天,福州路書店所剩不多,大概就是「思考樂」、上海古籍、大學城書店、社
科書店、博古齋等幾家,舊書店則多半都集中到上海圖書公司的三樓裡。二、三十家店面
,用書架、櫥窗圍成一格又一格的攤位,其氛圍,跟北京潘家園、報國寺塑料布一舖,就
地成攤完全不同。諸家老板三兩閒聊,甚或下棋消遣的悠哉氣氛,隱隱竟讓人喚回了七十
年代台北光華商場的記憶了。
此地書不算少,值得一買且普通人都買得起的,隨翻即是。上海為洋場之地,外文書
籍比例不少,仔細翻找常有驚喜。由於老板都屬「固定坐販」,重視常客人脈,通諳經營
之道,所以言談格外客氣,各種書籍,隨人翻弄擺布,還會幫你調介鄰攤貨色,供君選購
。就專業能力而言,未必很懂書,但追尋「能久可大」的經營理念,跟潘家園,甚至同為
上海名所城隍廟散彈打鳥式的「流動走賣」比起來,算是高明的了。
此行來去匆匆,三個多小時,一層樓竟逛不完。隨手抓來,頗見有趣之書,包括:記
梅蘭芳博士東瀛之行的《東遊記》、吳〔日含〕解放前雜文結集之《投槍集》、徐懋庸譯
《列寧家書集》、黃裳早年劇評集《西廂記與白蛇傳》(隔天拜訪黃裳先生,即請簽題,
真是大收獲!)、柯靈解放初期雜文集《暖流》、《胡適思想批判》、《紅樓夢問題討論
集》……等,以及大出意外的昭和十八年(1943)版井伏鱒二《多甚古村》,真是所費不
多,所得不少!
旅途迢遙之人,卻偏愛與書同行,到得一處添一些,越添越重越難行。「僕僕風塵緣
何事?爛額焦頭為買書」,前人所說,真是一點兒也沒錯。書人浮生,最後大約都是這樣
「買斷」了的吧!
歡迎訪問《世紀中國》網站 www.cc.org.cn.
--
您現在收看的是 【發哥北京報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151.89.114
推
60.63.68.33 01/04, , 1F
60.63.68.33 01/04, 1F
推
211.151.89.114 01/04, , 2F
211.151.89.114 01/04, 2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TWSU 近期熱門文章
8
23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