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積電起家厝2-1〗6吋晶圓廠的美麗與哀

看板Tech_Job (科技人)作者 (蚵仔煎不要蚵仔)時間9小時前 (2025/08/16 13:2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7小時前最新討論串1/1
https://reurl.cc/89XkD7 台積電本週宣布,為優化組織運作與精進營運效能,未來兩年內逐步退出6吋晶圓製造業 務。目前6吋晶圓廠僅剩1座位於竹科的晶圓二廠,這座廠在1990年開始運作,至今已超過 35年,它親身參與見證了台積電「咆哮九〇年代」。如今,在歷史的洪流下,即將光榮退 役、卸下戰袍。 時間回到40年前,1984年,工研院投入「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計畫」,在時任行政院 長孫運璿、科技政委李國鼎邀請下,延攬張忠謀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發展6吋晶圓技術 ,衍生成立「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 1987年2月底,台積電完成公司登記,在「一廠」開張營業。創辦人張忠謀在《自傳下冊 》第19章〈篳路藍縷〉章節中寫道,一廠是一座兩層樓加地下室的建築,工研院原本擬此 做為新的IC實驗工廠,既然衍生了台積電,就把此建物連同已買進的若干製造設備,一起 租賃給台積電。 台積電成立第一年,每月只有幾百片生意,首年營收400萬美元,100%來自台灣本地客戶 ;營業虧損達540萬美元。張寫道:「這是相當暗淡的一年,以後還有幾年暗淡;但是, 第一個大突破就在轉彎角上。」 台積電第一個世界級大客戶 → 英特爾 1987年11月,張忠謀接到友人虞有澄(《我看英代爾》一書作者;時任英特爾資深副總) 通知,說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要來台灣,他想順便參觀台積電。葛洛夫是當時英 特爾執行副總,次年接任總裁。 由於葛洛夫來台當天,張忠謀正巧去美國,他交代台積電首任總經理戴克斯好好接待葛洛 夫。 葛洛夫看了台積電工廠後,十分驚訝地說:「居然你們真的有一座運轉的6吋晶圓廠!」 他對良率紀錄也很佩服。數月後,英特爾決定向台積電下單,將1.5微米的微控制器交由 台積電生產。 張忠謀在書中寫道,1.5微米微控制器是英特爾前兩代的產品,因為他們要把生產資源用 在更先進的產品上,所以要台積電代工。當時對台積電來說,1.5微米是最先進技術,也 是一个很好的機會來量產剛開發的技術。 雖然把訂單交給台積電,但葛洛夫還是不肯把英特爾的製程技術如實告知,而要台積電用 自己開發的製程來「試製」1.5微米微控制器。後來,台積電在良率、品質及可靠度方面 ,都獲得葛洛夫的認可。 接下來,英特爾要求台積電建立整套「世界級生產制度」,包括統計製程控制、品質控制 、設備預防維修等。張忠謀說,「這套制度,我們花了一、兩年,在二廠1990年開始量產 時完成。」隔年,英特爾又把1.2微米DRAM交由台積電代工。 「這兩宗生意,在台積電創辦後第二年及第三年發生,對生產團隊來說,這是一個醍醐灌 頂的洗禮!從一個良率雖高,但只做本地低階產品的團隊,正式進入『世界級』了!」張 忠謀寫道。 英特爾成為台積電第一家世界級大客戶。沒過多久,飛利浦、德儀、摩托羅拉也陸續找台 積電代工。 晶圓一廠與二廠的不同之處 晶圓一廠的主要設備來自工研院,但這些設備並不完整。張在書中提到,台積電在頭兩年 花了四千多萬美元添置製造設備,把產能湊到每月1萬3千片6吋晶圓。他坦言「我一直把 一廠視為過渡廠,它只是初期練兵地點而已」。台積電自己設計、建造的二廠才是公司頭 五年的主力。 從一廠開張第一天,團隊就開始設計規劃二廠,並在公司成立半年後,就對董事會提出二 廠投資案。二廠的初期規模是每月3萬片6吋晶圓,第一次對董事會提案時,每月只有幾百 片生意。當時,代表飛利浦的法人董事克列斯曼帶領全董事會反對,提案無法通過。 後來,團隊重整旗鼓,張忠謀帶領總經理戴克斯、營運副總魏謀、廠長曾繁城飛往矽谷, 造訪克列斯曼和飛利浦半導體財務長。他們花了數小時跟對方解釋,為何必須通過二廠投 資案。克列斯曼終於不再反對,提案順利通過。 ==== 科技業邁入下個世代的轉型期, 6寸的兄弟們辛苦你們了把8/12寸奶大。 敬禮 ( ̄□ ̄)/ <( ̄ㄧ ̄ )<( ̄ㄧ ̄ )<( ̄ㄧ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6.236.23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755322070.A.006.html

08/16 16:08, 7小時前 , 1F
聽說這一廠的風水特別好
08/16 16:08, 1F
文章代碼(AID): #1ee1RM06 (Tech_Job)
文章代碼(AID): #1ee1RM06 (Tech_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