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溝通影響自我價值

看板humanity (人性板)作者 (成全)時間14年前 (2011/06/26 22:59), 編輯推噓5(503)
留言8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seewant.org/?START=TOP&TOP=article&DO=read&gsno=2&sno=1867 家庭溝通影響自我價值 林秀慧(愛家執行長) 兒童從與父母的互動中,學會如何解釋或看待父母所傳遞出來的訊息,這類經驗便塑造了 我們成人時的溝通態度與方式。 二十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師蘇利文(H.S.Sullivan) 曾說,一部 「人」的發展史,就是「人際關係」的發展史。每個人自出生起,便活在人際關係裡;在 這樣的關係網絡中,我們如何覺知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何看待他人與自己,如何形成自 我概念與自我價值感,便成了一項重要的成長課題。而人際互動中我們所使用的溝通型態 ,以及對於所傳達訊息內涵的解讀方式,對自我概念與自我價值感的發展,皆有非常重大 的影響。 親子互動經驗塑造溝通模式 在有關家庭人際溝通與互動的理論方面,以美國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 (Virginia Satir, 1916~1988)所發展的「五種溝通型態」,或所謂的「求生存姿態」的 概念,最能清楚呈現家人之間的溝通型態,以及這些溝通型態對每個人之自我價值感及與 家人關係的影響。 薩提爾女士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是從我們在兒童時,親子互動經驗中建設性與毀滅 性的比例發展而來。大多數人從小時候開始,就已經從和父母的互動經驗中界定了自我的 價值,並學會用各種求生存的姿態,如: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與需求,以對抗來自父母之 口語或非口語的、感覺到的或推測得來的威脅,保護自我價值感,使小小的自我得以生存 下去。儘管我們在兒童時期的親子互動經驗,並不一定就是客觀的事實。 薩提爾女士指出,溝通是人們傳遞訊息、彼此將訊息賦予意義與詮釋,並且從個人內在與 外在做出回應的過程。溝通訊息包括口語訊息和非口語訊息(表情、聲調、手勢、身體姿 態等),兒童從與父母的互動中,學會了如何解釋或看待父母所傳遞出來的訊息,以及其 中之字句、音調、接觸及表情的差異,而這類經驗便塑造了我們成人時的溝通態度與方式 。 五種溝通型態的內涵 薩提爾女士在數十年家族治療的臨床經驗中,長期觀察家庭內成員的互動,發現人們在面 對威脅或壓力的情境時,因著要保護個人的自尊而產生口語訊息與非口語訊息互相衝突的 「不一致溝通」的應對方式,也就是說出來的字句是一個方向,情感卻是另一個方向。常 見的四種類型分別是: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與打岔型。而她認為,最直接、真誠的 溝通方式是「一致型的溝通」,這種溝通型態最有助於自我價值感的提昇,也是我們每一 個人都能學習的。這五種溝通的風格係藉由個人的身體姿態、身體語言與口語內容綜合表 達出來,其呈現方式約略分述如下: .「討好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自我貶抑、自我忽略、乞憐、讓步,總是同意、感到抱 歉、且不斷試圖取悅他人,尤其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指責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是忽略他人、支配、批評、攻擊的,經常只會去找別人 的錯誤,並為自己辯護,要別人為自己所承受的一切負責。 .「超理智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採取如同電腦般的冷靜與冷酷立場,並不在乎自己與 對方的感受,隨時保持理性,以避免自己情緒化。 .「打岔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做的事是使自己和他人分心,多半表現出一副看起來和 任何事都無關的樣子,而忽略自己、他人和情境。 .「一致型」-這類型的溝通者常是真誠真實的自我表達者,同時也能關注對方,在適當 的情境脈絡中,傳達直接的訊息,並且為此負責,能顧及自己、他人和情境。 以家人互動為例,「討好者」因害怕一旦與父母、配偶或子女的意見不同,或表現出獨立 ,不但可能會得到負面的評價,更可能會被拒絕或不再被愛,而習慣以他人的意見為意見 ,以他人的喜好為喜好。「指責者」雖然內心覺得寂寞,且時常充斥著失敗感,但仍習慣 攻擊別人,藉以逃避空虛的感受和自覺不可愛的自己。「超理智者」則強壓內心的脆弱感 ,而習慣依賴自己的理性,及與他人保持距離,以使自己覺得安全和不受傷害。「打岔者 」常覺得自己是沒有人關心的,在家庭中沒有容身之處,因此會不斷裝作可愛或表現出無 辜的樣子,以博得家人的注意和讚賞。 薩提爾女士發現,在大部份的家庭中,溝通型態混合了其中的數種,尤其是四種「不一致 的溝通」,而我們也確實因此避免了可能的威脅感或傷害感。但長期維持這四種不一致的 溝通所付出的代價是:我們必須不斷地藉由環境或他人來界定自己,或採取防衛、或壓抑 感受,或者維持現狀,而無法有所改變、提昇自我價值感。因此,長大成人後的生活往往 被兒時的家庭規條所束縛,生活中充滿了「應該」、「絕對」、「一定不可以」等這類沒 有彈性的規條,因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與真實的滿足。不但無法接納自己和愛自己,也無 法與他人建立親密感。 學習表裡一致的溝通 因此,「一致型」的溝通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這意味著我們與家人溝通時,要學 習讓內在的感受、想法或需求與表達的訊息一致,言語、情感與身體的姿勢能保持和諧, 並且在表達自己的同時,也關照對方的狀態和情境的需要。薩提爾女士認為「一致型」溝 通具有下列幾項特徵:能欣賞自己的獨特性、在個人與人際間能保持自由流動的能量、願 意信任自己與他人、願意冒險、允許自己和他人的脆弱、善用自己的內在和外在資源、開 放自己建立親密感、擁有完成自己與接納別人的自由、愛自己,也愛別人、面對改變時能 保持彈性與開放。 當我們對自己的溝通型態有所覺察和了解,且願意更多地學習「一致型」的溝通型態時, 我們將會發現自己不再被侷限在無可自拔的惡性互動循環中。每一次的發現覺察與願意改 變的態度,都會將現實生活中的家人關係引領到更正向且健康的路徑,進而不斷地提昇家 庭成員的自我價值感,且建立起家人彼此之間真正的親密感。 (參考資料:《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張老師文化出版;《 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揚智文化出版) 本文引自愛家雜誌(Focus on the Family, Taiw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80.107.42

06/27 05:31, , 1F
推一致型,但現實生活其他四型卻是真的常常上演!
06/27 05:31, 1F

06/27 10:25, , 2F
06/27 10:25, 2F

06/27 11:07, , 3F
好文 覺得很貼切
06/27 11:07, 3F

06/27 22:39, , 4F
可以轉錄嗎?
06/27 22:39, 4F

06/28 01:04, , 5F
真的 家庭還真是決定了(大部分的)一切..
06/28 01:04, 5F

06/28 01:06, , 6F
可以的話 我也想出生在一致型的家庭阿
06/28 01:06, 6F

06/28 01:06, , 7F
後天改變很辛苦 因人而異需要很大的努力
06/28 01:06, 7F

07/28 19:44, , 8F
回Davieyou 可以 歡迎轉錄:)
07/28 19:44, 8F
文章代碼(AID): #1E1qbAkE (humanity)
文章代碼(AID): #1E1qbAkE (hum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