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從我的實習心得看台灣醫療

看板medstudent (醫學生)作者 (intern doctor)時間20年前 (2004/06/02 00:42),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看了很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寫的醫學人文書籍,不是立意甚高的醫學倫理,就是寫 一些醫生的瑣事;不是老醫生講古,就是外國醫生批台灣醫療,很少有國內醫療 生態的文章。我自己試著寫了一篇,算是我實習結束的感想。如有意見不同,歡 迎提出來討論。 (以下「年輕醫師」泛指正在受訓練還沒完全上軌道的的住院醫師及實習醫師。) 一、主治醫師用「經驗」看病,年輕醫師用「書」看病 在醫院每個病人都有一位主治醫師,只有主治醫師才有資格收病人,但是病 房大大小小的事務都是由住院醫師來包辦,有時會請實習醫師幫忙 (要看每個醫 院制度不同及人力分配而定,實習醫師當然也可以自我要求primary care)。病人 有什麼病痛,先找病房的住院醫師,對於年輕醫師而言,是一種training必經的 過程,也是養成獨立思考解決病人問題最基本的訓練。主治醫師只有在查房時才 出現,每天查房一個病人通常看不到幾分鐘,問題多的、病情複雜的看久一點, 病情簡單的、沒有問題的就打聲招呼匆匆掠過,主治醫師一聽病人主訴就可以洋 洋灑灑的下一連串的醫囑(orders),旁邊的住院醫師或實習醫師可能不用大腦地 記下主治醫師所講的每一句話 (至少是每一個order)。依我的經驗,在查房完主 治醫師離開後,開始執行order時,才發現主治醫師剛講的很簡單,做起來卻窒 礙難行,有時還需要再打電或call主治醫師check一下,或是有什麼突發狀況需 要緊急處理的,有問總是比較保險。當然也可以乾脆by order做事,反正主治醫 師是權威,主治醫師說抽血你就抽,他說開藥你就開,他說可以出院你就讓病人 出院,會覺得當醫師竟如此簡單,但這樣的training是不夠的,缺乏獨立思考的 訓練,以後無法獨當一面。 比較smart的年輕醫師就抓住短暫的查房時間向主治醫師提出一連串疲勞轟 炸的問題:「為什麼要…?為何不…?我發現….,書上說….。」或是對主治醫師 的做法提出質疑。這時台灣有水準的主治醫師都會很和氣的回答年輕醫師提出的 每一個問題,以他當這麼多年的醫生,回答這些問題不算什麼難事。有些主治醫 師會主動問問題,多半是富有教學性質的,來考考年輕醫師一些基本觀念,有時 問而不答,要年輕醫師自己去找答案,不會就代表知識不夠,需要回去在念點書。 有些比較客氣的主治醫師最後都會公佈答案,順便教學一下,好一點的還會與年 輕醫師一起討論病情,會反問:「你覺得呢?你的意見如何?」,一起決定治療方 針。後者常常是在時間許可下且主治醫師本身有教學熱誠才有可能。趕時間看門 診、作賺錢的procedure的主治醫師是來匆匆去匆匆,留下一個糊裡糊塗的搞不 清楚狀況的年輕醫師。 有時我們常常問上面的醫師這樣的問題:「什麼時候要用…?」回答常常是: 「case by case」。這是一句看似不負責任的回答,卻是經驗累積的重要性,有很 多問題是有經驗的人才會了解的,同樣一種病,不同醫生的治療不盡相同。 在病房遇到狀況如上述直接呼叫上級醫師的做法其實是很少見的,通常問問 比較資深的病房學長就可以解決,大部分非緊急狀況自己翻書找答案即可,也是 一種學習,有經驗的醫師就不需翻書就直接處理了。病人少的醫療院所或醫療部 科也多半會用書看病,因為case少空閒時間多,常常開讀書會來增加知識,大 部分醫院也都會利用期刊閱讀來吸收全世界的醫療新知,如果是賺錢為主的小型 私人醫院這種會就越少,越是公立醫院學術風氣越盛的越喜歡開會。越大歷史越 悠久的醫院,人才經驗越夠,除了參考別人的paper外,常常會發展出自己的 guideline,甚至自己出書,形成權威之後,其他的經驗比較不足的小醫院就會拿 來參考,畢竟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學習,自己醫院的經驗當然最好,如果沒有,參 考國內本土的經驗總比國外好,如果沒有就直接看國外的,我想台灣的醫學大部 分是國外的。只要醫師遇到比較沒經驗的情況,超出自己專業以外的,多半會去 翻書比較保險。 我們應該相信經驗,相信權威,還是相信書本?我的結論是:年輕醫師必須 提出質疑,醫學才會進步,若by order做事,絕非病人之福。雖然如此,在台灣 的醫療環境,尊重主治醫師的決定還是必要的。 二、護士養成訓練 V.S. 醫師養成訓練 護士在病房是專門執行醫師開的醫囑(order),護士做的事越來越多,以前只 是負責打針、給藥,後來on IV、抽血、換藥、鼻胃管、導尿管…護士都做了, 現在大概剩下抽動脈血、CVP、氣管插管等比較invasive護士不能做,甚至有些 醫院的護士已經可以抽動脈血了。如果護士成為醫師助理(所謂的PA),那更是可 以做所有住院醫師的事。所以住院醫師如果不自我精進,那跟PA有什麼兩樣? PA的經驗還比較多。但是醫生跟護士最大的不同,應該是醫生的基礎教育比較 紮實,護士只學簡單的基礎醫學和護理技術而已。醫學生在醫學院讀書時,老師 絕不會教一位醫學生肚子痛要怎麼處理、要開哪一個藥,只會列出書上跟paper 上講的東西,雜七雜八,要不要聽隨你,很多病都沒有一個確定的治療方法,同 學整理老師上課資料後叫做共筆,看一看準備考試。到了醫院,病人會抱怨一堆 我們在學校沒學到的東西,期待你給他一個明確的診斷跟治療,我們卻常在黑暗 裡摸索,不知道的比知道的還多,在醫院各位仔細想想,幾乎每個病人都有一些 令醫師不解的謎團,有些看起來很嚴重的腹痛病人自己好,有些輕微的頭痛卻一 直治不好。醫生不會處理要自己查書或問資深的醫師,我想護士訓練過程中一定 也曾遭遇到相同的問題。但護士小姐遇到狀況會call醫師處理,在旁邊看醫師處 理久了多少也會一點,有時候乾脆直接問醫生:「這個病人…我給他一支…藥好 不好?」所以護士在醫院會學得比較多,絕非學校教育可以做到,醫生也是如此。 常常看到實習護生在護理老師的帶領下,學習一些病房護理技術,學會了on IV, 抽血,換床單,接病人問護理病歷,學成後就是一位護士了,反正病房護士做的 都是一些routine工作,雖然護士永遠是第一線的,但是上面有很多人在出主意 想辦法,護士只要執行上面醫師的order,好像軍隊裡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一樣, 如遇到問題可以找醫生。反過來,醫生養成不可能由一位老師帶著大家去看病 人,病人病情變化多端,一輩子也看不完,不像護士把routine學好了技術熟了 就可以做一個稱職的護士,醫生一切都要自己主動學習,因為自己是出主意的 人,別人的意見都只能當建議,最後決定權及責任自己要扛。 (若有錯誤請指正,畢竟我沒讀過護理,一切都是觀察而來) 三、換了科就換了腦袋? 問題往往發生在非本科 實習醫師需要到各科去rotate,有些科半個月,有些科一個月,目的就是要學 習各科一些常見的疾病的處置,例如去心臟科學習胸痛的診斷、去胃腸科學習胃 出血的處置、去泌尿科學習血尿的處理等等。讓年輕醫師擁有最基本的照護病人 的能力,也順便看看各科之異同,作為將來選科的參考。在某科實習時,沒把該 科的基本工學好,到了別科實習時遇到相同問題不會處理,病人是不會選擇只生 你會處理的病,我們也不能期望泌尿科的病人只會有泌尿科的問題,而不會有心 肌梗塞或胃出血的可能性。有些主治醫師一遇到別科的問題,一律會診該科解 決,比如說病人胃痛就會診腸胃科、胸痛就會診心臟科,除了某些已經確定診斷 需請專科醫師來開管制藥品、或是確定診斷要請外科開刀、或是必須請專科醫師 做胃鏡、心導管等等無庸置疑的以外,很多小病請會診的醫師來看,會診的醫師 來看之後有時連病人都沒看,就寫了張會診單,有寫跟沒寫差不多,回答千篇一 律:「如果試某種方法沒效或是病情惡化或沒進展請通知我。」意思就是病人快 要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來找我。所以即使不會診自己翻書找答案也都差不多,會 診目的其實只是請專科醫師幫我們「確定」一下我們目前的診斷跟處置是否合適 而已,在台灣千萬不要完全倚賴會診。有些時候會診的專科醫師來看,邊搖頭邊 罵:「你們連這個基本觀念也不會,連這麼簡單的問題也要會診。」這時發出會 診的醫師心裡常會這樣想:如果我們像你一樣每天都在處理那類的病人,就會駕 輕就熟了,反過頭來我會的你也不一定會,術業有專攻嘛,何必文人相輕呢? 實習醫師的角色常常是,在某科學到的東西到了另外一科可以派上用場,這 是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所沒有的好處,例如在泌尿科學到如何處理血尿病人,到 了內科遇到令內科醫師棘手的血尿,你就知道要如何處置,雖然通常還是有些猶 豫。例如遇到在泌尿科沒遇到的狀況,有時在泌尿科從沒看過血尿病人,有的也 是只有做完TURP手術之後輕微血尿,在泌尿科會用膀胱沖洗的方法用生理食鹽 水持續沖洗幾天,出院幾天後就會自己好,膀胱沖洗只是一項routine工作,反 正在科內大家習以為常,也沒出過complication,這些都是前人經驗的累積,後 人卻變成了routine。時空換到了內科,一位因長期泌尿道感染血尿很厲害的病人 因為有其他疾病必須住到內科,他的血尿呢?請泌尿科醫師做過檢查排除了泌尿 道腫瘤,於是用3 way Foley 沖洗膀胱,但是每兩三天Foley堵一次,換Foley 不知換了多少次,口頭詢問泌尿科有無更好的方法,他們的回答還是:「有3 way Foley嗎?」這個我們早已做了。所以問題往往發生在非本科,離開泌尿科才知泌 尿科的重要性,在泌尿科實習會以為泌尿科很簡單,病人入院、開刀、膀胱沖洗、 拔管、出院,一切是多麼順利,但到了別科,一個血尿就讓你玩不完。你認為換 了科就換了腦袋嗎? 四、現代醫學之功與過 年輕醫師看病人常把有病的當沒病,把沒病的當有病,大病小看,小病大看, 抓不到重點,但是這也是沒經驗的醫生經常遇到的狀況。如果是在急診,那所有 的可能性都要列入考慮,即使是主治醫師也是如此。例如肚子痛,不管臨床看起 來像不像,你只要懷疑胰臟炎就要抽amylase或lipase,如果是老年人或糖尿病 人,心肌梗塞也要列入考慮,所以心電圖要做,CKMB、troponin I也要測,不 做萬一出問題麻煩就大了,最後如果還是診斷不出來,腹部電腦斷層要排。為什 麼現代醫生這麼依賴機器的檢查?因為理學檢查不準,實際上是儀器進步使醫生 懶惰,理學檢查少做就做不好,當然就更倚賴儀器檢查了,形成一個循環(cycle), 但不一定是惡性的(vicious),再這裡要澄清一下,急診醫師是我看過理學檢查作 最多最仔細的醫生,連內科醫師都比不上他們,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怕出醫 療疏失,加上現代醫生越來越沒自信,對病人兇的醫師越來越少見,給確定診斷 的醫生也越少了,大家都說「可能是…」、「應該是…」、「我不敢保證…」、 「不能排除…」、「還是有可能…」、「我們先抽血做檢查看看」,年輕醫師敢 不做檢查嗎? 急診如此還是小case,病房做的檢查更多,當然有經驗的醫生比較有把握, 檢查會開的比較少一點,減輕病人痛苦。但是像急診這種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地 方、病人病史問不出來、病人是聾啞、難溝通或意識不清,就先抽血做檢查再說 了。這是現代醫生拜高科技之賜最大的問題,不知是一種福氣或是浪費。 檢查結果出來,懷疑心肌梗塞的CKMB、troponin高薪電圖異常大家都知道 如何處理,這種合乎預期的結果卻很少發生,結果是常常是:看似有問題的病人 檢查結果是正常的,請問你要不要治療?有些看似健康人隨便做個screening檢 查或健康檢查出現一些異常的結果,請問你要不要處理?有時遇到這種狀況很傷 腦筋,問一些資深的醫師所得到的回答都是:「Do you treat the data or treat the patient?」例如病人鉀離子高,我想就算沒症狀每個人都會去處理這個data 吧,如果是有症狀但檢查結果正常,就看看病人的症狀是否難以忍受到需要用藥物 治療,這又是一門藝術了。有很多病是臨床診斷,不需動用到抽血或其他檢查,像 剛剛講的胸痛,排心電圖及抽血只是為了排除心肌梗塞,如果結果均正常,就先 當心絞痛處理,但又不能完全排除心肌梗塞,所以之後再follow心電圖跟CKMB 即可。所以抽血不一定要看到異常,有時我們看到正常也給我們一個診斷。 台灣的病人是很幸福的,四周都是大大小小的醫院,愛看哪裡就看哪裡,雖 然政府一直鼓吹大家要有轉診的概念,我還是覺得大醫院比較完善,大病還是找 大一點的醫院長期看固定的醫生,醫生會比較了解你的病情,若不方便到大醫 院,看小診所也可以,但不要常常換醫生,最好在你生大病必須住到大醫院時, 能夠有隨身帶一張詳細完整的病歷可供大醫院醫生參考,包括你平常用的藥,不 然我們這些大醫院的菜鳥醫生連你是什麼病都搞不清楚,你也不要指望大醫院有 更好的醫療了。大家到大醫院看病,我想沒有人願意給沒有經驗的年輕醫生看 吧,好像白老鼠一樣。雖然大醫院病人多,年輕醫生多,但是有雄厚的主治醫師 做後盾,雖然如此,平時卻很難把病人全部都照顧的好好的,就品質而言,我還 是看好小醫院。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4.238.77

203.64.78.198 06/01, , 1F
PA好棒啊 都靠PA罩 醫學是經驗以及師徒制
203.64.78.198 06/01, 1F

210.202.67.36 06/01, , 2F
好文耶,可以出第二集嗎?
210.202.67.36 06/01, 2F

192.192.90.201 06/03, , 3F
可以M一下嗎
192.192.90.201 06/03, 3F
文章代碼(AID): #10lB7e2e (medstudent)
文章代碼(AID): #10lB7e2e (med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