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問] 為什麼你們能在美國留那麼久阿
看板studyabroad (留學)作者jasonchlin (意料之外理所當然)時間17年前 (2008/05/19 05:15)推噓11(11推 0噓 2→)留言13則, 12人參與討論串26/35 (看更多)
mactaylor您好:
今天不經意發現這個討論串又活了過來,花了一點時間把它看完,
對您的發言有一點小小的感想。
嗯,我是一位正在台灣為論文水深火熱的研究生,
同時也打算下一個階段可以到美國唸書,對於異國環境也有相當程度的戒慎惶恐,
好巧不巧,過去這段時間我跟台灣的新移民和移工有不少直接的接觸,
參與過一些相關的社會服務和組織運動,同時也正在寫著以移工為主題的論文,
在此斗膽藉此背景賣弄一番,跟您闡述一點我個人對您發言的看法:
※ 引述《mactaylor (Mac)》之銘言:
: 這個例子
: 讓我想到在台灣被歧視的來自東南亞外籍勞工
: 不管怎麼做就是會被台灣人排擠還有看不起
: 有點離題了
: 不過很好奇
: 為什麼這麼多人去美國念書被歧視
: 還是一堆人要過去呢?
: 單純因為現實面的問題嗎?
: 就像外籍勞工必須賺錢養家一樣
我相信您的發言是站在對台灣人歧視移工(也就是您所謂的外籍勞工)十分憤概的立場,
對於您做這個比喻,我個人並不認為引喻失當,
反而十分佩服您能夠對自己的身份做出反身性的思考,並且勇於批判。
不過話說回來,我個人覺得反身性思考更積極的意義,
除了洞悉和翻轉權力關係的位置,也許還在於謹慎留心可能不慎複製的權力關係,
我想主修人類學的您,
絕對清楚,許多歧視權力關係其實往往就在建構他者的區別異己過程中發生,
從這個思考點出發,
我在您的文字當中,反覆讀到許多帶著"鮮明"形象的群體指稱,
(是的,鮮明,因為我實在不想用更清楚的字眼,如"偏見"或"刻板")
例如:被台灣人歧視的東南亞外籍勞工、要台灣學生處處配合的在台外國學生、
自以為是的ABC(以問句形式呈現)、對歧視無感的在美台灣研究生、……等等。
我所理解的人類學,應該相當重視田野經驗之於理論建構的重要性,
不曉得您的人類學訓練是如何紮實,讓您可以脫口而出這麼多有價值判斷的話語,
另一方面,我所理解的人類學,應該也相當重視主體與客體位置的矛盾性,
誠如絕大多數社會科學都不會全盤否定的「互為主體」,
我以為主客體的位置應該是模糊中才可能易位,也才始見反省。
就拿您十分體恤的「為了賺錢養家而被歧視」的在台移工來說,
他們之於台灣社會的存在,在這樣直觀的理解之下,
究竟得以重構了有能動性的主體?或者竟反而加深了他們在社會結構位置中的牢固?
換句話說,若循著這樣的認知,
我們(台灣人)究竟真正把移工當成了有能力、有意識的社會人?
或者把他們不小心困在「弱勢」或「底層」的框框裡,像圈地裡的動物一樣供人憐愛?
這個問題我自己沒有肯定的答案,也並不想指稱您篤定是抱著其中哪種想法,
只是從我自身的經驗裡,我很確定身邊的移工朋友們,
在談論自己人生規劃中各種可能的機會和挑戰,進行自我肯定的時候,
是遠比吐露自己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不公對待,
要來得更有精神,也更充滿了身而為人的神采。
儘管他們也許一輩子都難以跳脫資本主義打造的遊戲規則,
不論是經濟的、社會的,或者文化的。
但我敢很有信心的說,他們之中的每一個人,
都遠比「賺錢養家」、「被歧視」這樣的簡單指稱,要來得更豐富得多。
如果您也願意肯定我這個小小的觀察,
也許,我們可以對於「語言的有限性」達成一點點共識,
進而對於身體經驗,多一些些謹慎;對於能夠快速就建立起來的論述,多一些些保留。
: 美國的名校多而且教育資源充足
: 還是另有其他特殊原因?
: 在那邊唸大學或是研究所是不是很難打進美國本土學生的圈子裡呢?
: 如果是這樣 主要原因是不是他們大美國的心態
: 覺得只要英語講不好就是很差勁或是其他文化毫無可取之處?
: 這也讓我想到台灣的外國學生中文講的好的不多
: 所以幾乎都還是聚集成互助團體 有些待好幾年中文一樣沒進步 也不想進步
: 一樣每天只能跟說英語的人溝通 要台灣學生處處配合他們
也許你在求學經驗中,真的有很多與這些外國學生間不甚愉快的互動經驗吧!
但如同前述,我個人會傾向建立在互為主體基礎上的反身思考,
應該可以對處於異文化環境的他者多留一份出於同理心的觀察和共感,
而把批判力道盡情發揮在對於後殖民和霸權的意識形態與結構的攻擊上,且此生不怠。
換句話說,即使是用富涵社會意識的方式思考,被影響甚至制約的主體何辜?
同理,被您在筆戰之中,不惜吊盡Diamond、Said等書帶,
甚至連「自戀型banana」這近乎誹謗的字眼都用上的uwmtsa、xylophone1等板友又何辜?
: 在美國念書 真的跟當地學生成為好友是不是那麼困難?
: ABC普遍都很自以為是嗎?
: 唸研所的人會不會比較開明 心胸開放 普便較懂得尊重其他文化和說其他語言的學生?
: 謝謝~
: 我很想去留學
: 不過不想被那種沒什麼內涵 心胸狹窄 卻還在唸研究所的人歧視
: 只想好好做研究 並且交幾個可以讓我認識真正有價值的美國文化的當地人朋友
我實在很難想像,做為一個未來可能的人類學研究者,
有哪一種可能,在進到一個新的田野時,
已經先驗地認為田野中的人沒內涵、心胸狹窄,卻還可以"好好"做研究的。
在這個運動已經很困難的年代裡,
我誠心覺得,批判是一個急需要被搶救和保存的精神態度,
但是,同樣身為一位身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習者,
看到您進行批判的方式、力道和對象,一方面令我覺得於情有失厚道,
另一方面,也讓我不禁對於您一開始於理充滿熱情的反身性思考,有那麼一點點概嘆。
同樣是一面鏡子,您能夠從在台移工身上反省到可能的歧視,
不知道能不能也同樣從那些被您所批判的對象身上,看見您在論述上可能複製的宰制?
某種程度上,我反而覺得這一連串討論中,
每一位板友以自身經驗所提出的觀察與分享,都是非常好的人類學式的體驗,
從日常生活的身體經驗出發,即使沒有書本和抽象知識系統,都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實踐,
這讓我想起身邊一位投入台灣原住民、同志和新移民運動多年的朋友,
日前毅然決然要離開已經奮鬥多年的草根組織,申請到倫敦的華人社區組織工作,
當我問起他為什麼有這個念頭,他說:
跟著新移民姐妹們一起忙了這麼多年,覺得能量有點不夠了,除了想充充電,
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體驗一下,做為外來者『被歧視』,到底是什麼感覺?」
因為他本身的性別傾向和求學過程的訓練,我肯定他絕對不是一個對歧視無感的人,
然而不同的個人,在不同的社會脈絡下,可能產生的不同感受,卻是很難如實複製的,
所以,與其做為一個他者繼續參與觀察,他選擇置換位置讓自己能有更切身的理解。
總而言之,
我一點都不覺得用一個既定的知識框架,
去評判實際在國外生活的眾板友們,有什麼積極或正面的意義,
論述造成實際社會改變的可能性,絕少可能發生在激情文字的你來我往之間,
但是經過脣槍舌戰之後,留下的傷痕卻可能產生更多的誤解和更深的鴻溝,
此舉對於一個進步社會想像的初衷,可能是背道而弛的。
當然,如果論述的初衷本就不欲造成改變,而是重新打造霸權的話,那又另當別論了。
----
拉裡拉雜說了一堆之後,
我想最後回到原本討論串的主題,對有分享經驗的各位板友,都說上一聲感謝。
遠赴異鄉求學生活,適應大抵是必然的過程,
每個人的不同經驗境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無論如何,每一次的分享,
都有機會讓另一位正處於,或將來可能處於相似情況的朋友,得到重要的參考和指引,
我相信如果人類社會仍有任何基進(對,不是"激"進)的可能,
那應該也是來自對於每一種不同的生命經驗,都能夠充分觀照尊重的基礎之上,
不管你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和價值觀去理解自己的生活處境,
你們的對應策略都是真實的,都能讓人對於問題的狀態和癥結有更完整理解的機會,
並且進而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一條路徑。
這是我以為留學板最珍貴的功能。
PS. 話說回來,不知道原PO現在怎麼樣了,最後的決定如何? 是留? 是走?
----
--
非常抱歉,大半篇幅都跟討論主題沒有直接的關係,
如果板主覺得內容不恰當,或者不幸引戰的話,請隨便D沒關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6.170.112
推
05/19 05:32, , 1F
05/19 05:32, 1F
推
05/19 05:43, , 2F
05/19 05:43, 2F
推
05/19 05:43, , 3F
05/19 05:43, 3F
推
05/19 06:35, , 4F
05/19 06:35, 4F
推
05/19 06:53, , 5F
05/19 06:53, 5F
推
05/19 08:05, , 6F
05/19 08:05, 6F
推
05/19 08:16, , 7F
05/19 08:16, 7F
推
05/19 10:21, , 8F
05/19 10:21, 8F
推
05/19 16:32, , 9F
05/19 16:32, 9F
推
05/21 13:27, , 10F
05/21 13:27, 10F
推
05/21 18:36, , 11F
05/21 18:36, 11F
→
07/01 15:23, , 12F
07/01 15:23, 12F
→
10/16 00:21, , 13F
10/16 00:21, 13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studyabroad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