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演講] 我與林憲德教授之對談
看板Architecture (建築板)作者trainstation (仰望巨人)時間17年前 (2008/08/27 23:11)推噓0(0推 0噓 0→)留言0則, 0人參與討論串6/14 (看更多)
※ 引述《tk1211 (THE FRUSTRATED)》之銘言:
: 不是需求與供給的問題, 是有這這個需求 台灣也沒能力去做也沒人想做(不賺錢)
: 有能力供給...可能也沒這種需求...
: 比起木建材 台灣應該還有其他更嚴重的問題需要解決 (人口 都市發展 糧食/能源)
: 詳細數據我不記得, 不過目前台灣有很多農地其實是在荒廢的狀態
: 不然就是被地主拿來蓋別墅之類的東西...名義上叫做農舍 XD
: 前幾期天下雜誌有詳細的報導, 可以去找來看一下
: 反正 以台灣現在的情況來說, 是不可能有那種資源讓你去搞造林業的
: 就算有那麼多木材讓我們使用, 我們也不可能學北美 紐澳那種國家
: 蓋一堆三樓以下的木造建築, 這只會浪費過多土地資源
: 然後伴隨而來的就是因人口過於疏散而導致的交通問題/能源消耗
: 結合生活機能/大眾運輸的超高密度都市或許才是台灣更需要關注的議題
我不是學這個的,
過去也很少去想都市、土地、使用密度與強度的問題,
但是關於土地資源和設計密度這件事,
我想分享一點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不曉得原PO大大是不是很喜歡MVRDV或OMA的理論??
感覺你的觀點跟這些建築師的想法有點像,
這是我胡亂猜測,
得罪莫怪 :)
但是這樣高密度、高使用強度的都市,
真的適合人居住嗎??
我隱約記得在書上看過一個案子,
大概是1960或70年代的一個大型住宅開發案,
詳細時間不確定,
約略是在現代主義國際式樣發展到極至的末期、遠在CIAM、雅典憲章之後。
這個開發案把所有的使用空間機能集中在一棟高樓裡,
當然,那是一棟標準現代主義國際式樣的高樓,
然後其他地方就留作空地或綠地,
這樣子使用者就有充分的休憩空間了。
結果是,
這個案子後來被罵得很慘,
因為實在不好用,
再怎麼說,
對於住在中、高層的人而言,要靠近綠地終究是麻煩的事,
所以整塊地非常漂亮、非常乾淨,但就是沒有人煙。
在那個現代主義思維當道的時代,
這個案子還得過獎的。
而且有時候我在想,
〈接下來真的是我個人胡思亂想 :p〉
台灣的確是有地狹人稠的問題,
但是當我們越是把房屋蓋高、把地皮的使用強度提高時,
是否也意味著我們放任地狹人稠的問題不斷擴張??
〈我中文不好,希望以上三句有人看得懂 Orz〉
如果真的要考慮使用上的舒適度,
一塊地應該會有客觀上相對理想的設計方式,
在此我是針對使用的密度和強度而言,
暫不考慮造型、配置、座向、量體等等。
當然,
這個使用密度與強度的設計值也可能因為經濟價值而做出妥協,
我只是覺得不該老是往「更高、更多、更密集」的方向做,
一昧地追求"充分"利用土地。
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會不會很奇怪,
因為我真的不懂建築和都市,更不懂土地開發,
扯了一堆,希望有人跟我一點意見 :)
: 儘可能得把人口往都市集中, 其他空出來的土地才有可能有效率得被拿來當作農地耕種
: 甚至是你所提到的森林培育都有可能辦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130.99.183
※ 編輯: trainstation 來自: 128.130.99.183 (08/28 00:57)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Architectur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20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