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校園] 聲明:建議人文大樓第四次設計方案延緩 …
※ [本文轉錄自 NTU 看板]
作者: darkelf328 (西瓜西瓜大西瓜) 看板: NTU
標題: [校園] 聲明:建議人文大樓第四次設計方案延緩決策
時間: Thu May 14 16:35:27 2009
聲明:建議人文大樓第四次設計方案延緩決策
前情提要:
一、本案大事記
1.84年版校園規劃書建議可將使用有問題的洞洞館列為人文學院發展地點。
2.94年三月,人文大樓在校規會提案,正式規劃洞洞館現址為預定基地。當時
規劃分成1、2號館。包含洞洞館基地的地上四層、地下一層,以及台文所基
地的地上六層、地下一層。
3.95年文學院獲「觀樹基金會」捐款,將1、2號館合併為單一建築物,基地定
在洞洞館。
4.95年六月,人文大樓捐贈記者會,開始出現洞洞館保存爭議。
5.96年六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會議正式確定洞洞三館拆二留一,並將農業陳
列館登錄歷史建築。
6.98年五月,提出第四版本的23層高樓設計,然財務缺口如何補足尚不得而知。
人文大樓計畫構想的提出,係根基於文學院在80年來的發展下,校方對於文學
院師生長期使用空間不足與使用空間分散問題之具體回應。
二、文學院空間需求的合理性
依教育部標準,文學院合理使用面積應有約三萬多米平方,然而目前文學院在
校內所登記擁有的面積,扣除外借其他單位使用的,僅餘使用面積 24,116米平方
,再加上現有使用需歸還校方的空間面積高達二萬多米平方,因此文學院對於人文
大樓的空間需求實有其必要與合理性。
三、人文大樓建築規劃(依據文學院2006所提出的規劃):
1.使用者包含六個系所及文學院共同使用空間,使用空間總計11,450㎡;
2.期望透過人文大樓的興建,建立完整的人文學園,將分散各地的文學院各單
位集中到椰林大道左側;
3.建築特色將反映文學院原有建築典雅風格、自然人文環境、歷史情感;
4.建築量體須能呼應椰林大道之景觀與天際線。
聲明
以上述關於人文大樓一案始末的資料為基礎,我們提出以下的分析:人文大樓
興建案所引發的相關問題,其根本原因應在於台大校園長久以來便已存在的兩項問
題,各系所空間分配不均、並且校園規劃及校舍興建過程皆缺乏充分公共討論。
首先,並未經過適當公眾討論的建築計畫,應是導致人文大樓興建案經歷三次
方案更改──現已進入第四案──卻仍遲遲無法拍板定案的主因之一。前後數年的
提案過程中,雖然亦已經歷過公聽會、說明會等「公開」討論,並在規劃設計過程
中,由文學院師長所組成的「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為代表提出文學院師生在空間
、使用上的需求,與規劃設計單位共同研擬設計方案。
然而,在使用者需求的層次,「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所提出之需求,事實上
並未在提出前,先令文學院院內學生及大部份師長有充份了解及回應的機會;在建
築設計的層次,在農業陳列館確定保存後,本案亦未對建築基地條件及設計條件進
行進一步的分析,以提供給劃設計單位參考。因此在公聽會,說明會乃至於校外學
者專家座談會中,由學生、師長及專業者所提出的意見必須再次回到規劃設計小組
與規劃設計單位的討論中,進行下一次計畫的研擬,如此多次反覆,加上公文往返
的繁複流程,是導致人文大樓興建案延宕多年的重要關鍵。
其次,針對本次規劃設計單位提出之23層樓高的設計方案而論,若單就使用功
能而言,確實反應文學院現下的空間需求:其內部使用空間配置與規劃設計構想,
應是為了將文學院長久以來分散各處的八個系所在空間上集中,因此選擇毗鄰文學
院現址的人類系、哲學系館作為興建基地。然而在農業陳列館正式被台北市文化局
指定為歷史建築物後,已造成本案嚴重的基地面積與建築設計條件之限制。在此一
限制下,台大校方亦無意願提供其他適當興建地點,導致設計單位必須提出高樓層
建築以滿足文學院之空間需求與長期發展願景,卻無法顧及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嚴
重衝擊本校椰林大道的景觀、都市介面與台大整體校園空間織理。
上述兩項問題未被校方重視,是我們認為導致此案一再延宕的原因。
現階段規劃設計單位所提出的23層樓設計方案,由於高樓層建築在結構上有其
特殊需求,建造過程中將耗費大量能源;未來內部大量使用機電空調、電梯以達成
使用上的便利性,與校方近年來極力推動的「節能減碳」、「綠建築」等校園能源
策略大相逕庭。加上高樓層建築及挑高的建築結構使得建築成本大幅提高,所需建
築經費約為捐贈金額的1.6倍,財務缺口目前尚未有解決之道,而未來經營管理所
需經費亦將成為文學院的沈重負擔。
同時,人文大樓預定興建地點位於台灣大學校門口,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在規
劃設計上應更加謹慎。未來的人文大樓,作為台大正面入口意象的一部分,設計上
不僅需要呼應與尊重基地環境──包括椰林大道、大道兩側日式治時期歐式建築以
及將保留的「農業陳列館」──更需要關照台大整體校園景觀。在規劃單位的提出
基地環境背景分析中可看出其對於台大校園景觀與發展歷史脈絡皆有相當程度的了
解,然而其所提出的設計提案卻令人質疑。透過3D模擬圖所模擬未來落成後的景象
,我們看到拔地而起的大樓,不僅成為台大校園中最高的建築物,更嚴重壓迫自校
門口廣場到椰林大道兩側的代表性建築以及台大整體校園景觀。
設計提案中,文學院院方引用漢寶德先生對於「營造台大新地標」的意象為由
,支持此一23層樓建築的提案;但在「營造校園新意象」的前提下,我們認為,人
文大樓除作為文學院師生使用空間、滿足其空間需求外,在地標及意象的營造上,
則需要由全校師生共同參與決策過程,若可營造出如當年新總圖興建時全校共同參
與規劃的校園公共討論風氣,相信在集思廣益之下,會產生更適宜的設計方案。
時至今日,人文大樓興建案所提出的第四次設計方案,無論在工程專業、行政
程序與校園整體景觀上,依然無法取得校內師生的共識,也因此使得人文大樓興建
案成為校園熱門的公共議題。然而為了文學院及全校師生的權益,我們期待能藉由
校園中公眾意見討論與共識凝聚,使人文大樓設計方案更能符合台大整體發展方向
,並得以儘速施行。
誠摯地希望人文大樓的興建案能透過更細緻的重新討論設計,達成既可符合文
學院全體師生的使用需求,也可藉建築本身對校園景觀營造加分的雙贏局面。人文
大樓第四興建設計方案所曝露出種種的問題多過於原先預計的成效,我們不僅擔憂
其建築本身對校園空間的影響,更擔心高層建築營建法規的行政程序,會使人文大
樓的興建時程陷入更無法解套的延宕。站在創造雙贏局面的立場,希望校方與文學
院謹慎考慮本次設計提案的可行性。
我們認同文學院對空間需求有其急迫性,因此更希望藉由師生間更廣泛的討論
與建議,幫助文學院在人文大樓興建過程中順利進行,以獲得更適合且能具體實行
的方案。此外,由於人文大樓一案反應台大校園規劃積久之弊病,足可作為檢討台
大整體校園規劃的出發點。
我們認為,要解決文學院長期使用空間不足、人文大樓捐贈興建案延宕多年等
問題,不應僅由文學院獨力面對困境,而應呼籲全校師生共同關心參與、協助推動
此一公共議題。有鑑於文學院人文大樓興建案至今所引發的問題及面臨的困境,以
及因其興建地點的特殊性,我們提出以下四點訴求,希望校方能重新檢討文學院人
文大樓興建延宕的關鍵原因,並以整體校園利益的角度思考此一興建案所牽涉校園
整體景觀規劃的層面,並不排除發起全體師生連署之可能:
一、針對規劃設計單位所提出的人文大樓第四次設計方案,我們強烈反對在台
大校門口設置高達「23層樓」的巨大建築量體。人文大樓基地處於台大地標性位置
,況且其未來將作為文學院長期發展之使用空間與重要象徵,因此,我們認為規劃
設計單位應以台大校園空間脈絡為出發,提出滿足文學院使用需求並符合台大整體
校園發展方向之設計規劃提案。
二、我們對於人文大樓興建案之行政程序(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沒有學生代表
)提出疑慮。「人文大樓籌建委員會」所做決議應先取得文學院師生的共識,並於
台大校園中進行公開討論,以確立其作為台大校園使用者代表之合法性,以及向規
劃設計單位所提出的使用之合理性。
三、台大校方應該重新評估校園空間分配的合理性,並提供其他基地以紓解本
案現有基地發展之壓力,以降低其對校園空間的衝擊並維持台大整體校園景觀及空
間使用之合理性。
四、我們要求台大校園規劃的決策過程必須符合「資訊透明公開原則」,讓全
體師生有更多實際參與決策的空間。全體台大師生應擁有參與校園重大建設計畫討
論之權力與表達意見之空間,而非無條件概括承受校方所未經師生同意的校地使用
更動。
連絡單位:學生會福利部 b95a01128@gmail.com
文學院學生會 B94102092@ntu.edu.tw
--
── ┬┴┬ *
╭ ││╯ ╭─╮ ─ ┌─┐ ─┬─ │ │┬─╮ 歡
╰─┤┼─ ╭──╮├┼╯ ── ┬ └─┘ ─┼─ │ ┴─┴│╭╯ 迎
┌─┐├╮ ─╮ ┼ ┬─╯ ││╮┌┬┐ │ ││ ┌─┐││ 來
└─┘╯╰ ─┼─╭┴╯ └─┤ ╯ ├┼┤ ││╰ │ │ ││╰╮ 信
*善 於 傾 聽╰╯ *好 抱 不 平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1.140
※ darkelf328:轉錄至看板 NTUSA 05/14 16:3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11.55
推
05/15 00:00, , 1F
05/15 00:00, 1F
推
05/15 07:57, , 2F
05/15 07:57, 2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2 篇):
Architectur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26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