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年度新聞回顧─生命科學篇
2003年在生命科學的突破進展上,亦是遑不相讓,位居首位的研究成果是對精神疾病與情
感性疾病的致病基因綜合性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憂鬱症(depress
ion)、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與遺傳有關,患者會以家族性方式出現,而一些特殊基
因會增加發生精神疾病的風險,此些基因會扭曲大腦的資訊處理過程,讓一個人罹患精神疾
病。
在憂鬱症方面,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自父母繼承到短的5-羥色胺(5-HTT)對偶基因(allele)
,再加上成年初期遭遇的的壓力,例如親人驟逝、失戀、失業等打擊時,兩者合併會使得
此天生抗壓力較為脆弱的人容易罹患憂鬱症。
5-HTT對偶基因有長、短兩種形式,所以人們會自雙親遺傳到長長、長短、短短此三種基因
組成,美英紐三國的研究人員對紐西蘭籍白人進行大規模的身心反應追蹤調查研究顯示,
帶有至少一短形式5-HTT的受訪對象在遭逢重大變故時,罹患精神疾病與有意自殺的比例均較
具兩長形式5-HTT基因者高出甚多的比例。因此有些人情緒天生就較為脆弱,突逢巨變,所
承受的壓力使之容易罹患憂鬱症。
5-羥色胺(5-HTT)為血清素轉運蛋白(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基因形式的差別在於
對腦化學物質血清素控制上的差異,血清素是腦部一種重要的神經傳遞物質,在神經細胞
內傳送訊息。
Ahmad R. Hariri等的研究指出,具有高風險性對偶基因(即帶有至少一短形式的5-HTT基因
)的人,在見到令人驚嚇的圖片時,於主司恐懼的大腦杏仁核(amygdala)會發生不尋常的高
度活動。綜合以上的研究,可以發現帶有5-HTT基因變異的人將週遭世界視為極具威脅性,
會將生活上的壓力放大到產生憂鬱症的臨界壓力點。
在精神分裂症方面,M. Egan等人於2001年的研究指出,由於COMT纈草胺酸(valine)對偶基
因增加了前額葉皮質區(prefrontal cortex)多巴胺(dopamine)的分解,損毀了前額葉的認
知與生理功能,因此會稍微增加罹患精神分裂的風險。
於2002年末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對偶基因(met
BDNF gene)與躁鬱症的關聯性,於今年美國與日本等的研究則發現此種對偶基因會壓抑腦
部海馬體(hippocampus)的活動,而患有情感性疾病的人其海馬體會縮小。BDNF能促進海馬體
神經細胞的新生,今年其他的研究則顯示抗憂鬱藥物(antidepressants)必須使神經元新生
(neurogenesis)發揮效用。
經由上述研究人員對精神疾病解碼研究的洞悉,研究人員希望對腦部基因變異所造成的精
神疾病能有充分的了解,以治癒此種疾病。
取材自:Science Magazine: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2003
資料來源:http://scc.bookzone.com.tw/sccd/sccd.asp?ser=1063 科學文化頻道
--
※ Origin: 元智大學 風之塔 <bbs.yzu.edu.tw>
※ From : 218-170-112-9.hinet-ip.hinet.net
Biology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