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寫作:從<科學人>繁體中文版創刊說起
Scientific American的繁體中文版自三月起,在台灣正式跟讀者見面了。
雖然近來自己很少去讀這本期刊,不過很久以前,正是Scientifc American陪
著我一步步跨入生物學的圈子裡。大二的時候,記得不知道是從某老師聽來的
或是跟學長姐閒聊時,得知這本雜誌的存在。好奇跑到圖書館去翻翻,只記得
裡面的文章圖片清晰精美,文字淺顯但內容卻頗有深度。大三時修生化,一位
老師上課時就極力推薦大家訂閱,並且引用了許多上面的圖片與文章來補充教
學;修細胞學,老師列出的延伸閱讀參考資料也多出自於這本期刊;到了後來
上動物發生學時,老師那年嚐試著增加教科書以外的教材,第一篇列出的文章
還是Scientific American上關於哺乳動物受精機制的介紹。Scientific American
之所以一直受到青睞,主要是文章的內容紮實卻風格平易。裡面的綜論文章都
是各領域頭角崢嶸的權威執筆,其中屢見諾貝爾獎得主介紹自己的研究,但是
為了力求文章的可讀性,Scientific American有文字編輯一起合作,讓文章可
以平易流利好看。原來這本雜誌所設定的讀者群本來就不是專業人士,而是希
望一般美國高中以上與大學生就能夠看懂,不需要進階高深的專業背景知識。
既然主旨與目標設定明確,又極力去實踐達成,因此Scientific American在推
廣與普及科學的努力能獲取好口碑,也就不足為奇了。多年之後,這樣的一本
刊物就在出版商與學界人士的攜手合作之下,正式以繁體中文版的<科學人>
面貌來到台灣。在小島上的群眾習於被媒體餵養麻辣辛酸的大菜,眾聲喧嘩口
慾敗壞之際,<科學人>這道精心調理的料理,就變成學界寄望改善體質提振
好脾胃的菜肴了。
其實,台灣當前難道沒有以普及科學知識為宗旨的雜誌嗎?當然有。老字號的
<科學月刊>是本土學界自編自製的刊物,目標就是要以Scientific American
為師。不過人力財力資源有限,加上沒有有效的行銷宣傳,多年來恐怕知道的
人寥寥無幾。目前台灣市場上最著名的科普雜誌應該是<牛頓>雜誌,記得當
年從日本引進時也是廣受注目,後來還有給青少年看的<小牛頓>與針對小朋
友的<小小牛頓>問世,不過大<牛頓>雜誌隨後似乎遭遇到某個瓶頸,銷路
就到某個飽和點,口碑也沒有先前那麼響亮--起碼我從沒遇過老師推薦讀<
牛頓>的文章。
我個人並不喜歡<牛頓>。<牛頓>的圖片十分精美漂亮,主題也常是很熱門
吸引人的分子生物近代物理材料科學與地球科學,但是即便如此,我總感到<
牛頓>的文字說明太過簡略草率,雖然不見得有錯謬或誤導,但是在力求圖先
文後的方針之下,許多要讓讀者真正瞭解道理所必要的描述與細節就被省略
了,造成這本雜誌變成給懂得的人讀的--遇到自己原本已經從別處得到的知
識時,看看又大又美的彩色圖片覺得很賞心悅目,但是如果是自己根本不清楚
的東西,看了<牛頓>的介紹,可能仍然是一知半解。這樣切入引介知識的方
式,不禁讓我聯想到準備考試用的參考書。參考書上常有摘要式的重點整理,
略去龐雜的背景說明,只挑出易考的焦點放在一起,標上星號粗體套色印刷等
加強註記,供人萃取精華記憶背誦--我總覺得看<牛頓>,彷彿只是參考書
精神的另一化身。這是好的普及科學的傳達方式嗎?
過分強調圖片講不清楚事理,但是運用大量文字細節也不見得有幫助。科學總
給人莫測高深十分艱澀的感覺,專業分工的精細造成跨進某一學門時的門檻限
制,而最為明顯的隔離就是特殊的專業術語與罕用的詞彙,大量的專有名詞加
深行外人認知上的生疏與抗拒。事實上,一般見諸報章雜誌甚至網站的科技新
知報導,我認為大多都是失敗的例子。報紙寫說某某科學家發現某某基因做某
某事,然後就把幾個專有名詞翻譯成中文,先姑且不論譯名好壞,這些奇奇怪
怪的術語堆積起來,到底能幫助一般讀者瞭解什麼?是能增進大眾的瞭解,還
是反而加強一般人對於這些研究深奧難懂的印象,更加敬而遠之?
想要推廣科學與普及新知,最辛苦的部分大概就是如何幫助一般人跨過語言的
鴻溝--包括心理上的畏懼排斥,以及實質上與背景知識的銜接。以量多質精
的彩圖用視覺美學來吸引人是一招,筆調力求輕鬆口氣詼諧增加趣味也是一
招,或是乾脆選擇譯介新鮮聳動的研究成果來增添眾人目光的對焦。不論如何
包裝調味,重要的應該還是要把事理說清楚。不過,說清楚--到怎樣的程度
才是清楚呢?這就牽涉到到底設定的讀者對象是誰。針對一般社會大眾與針對
該領域的大學生,寫法就應該不一樣。
回到<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清楚地定位高中生與大學生為讀者群,
所以文章的深度要能滿足年輕學子的好奇與需求,但是寫作的用詞與敘述則必
須能夠銜接基礎的理化背景知識。<科學人>既是Scientific American的繁體
中文版分身,目標應該一樣明確,但願這個中文化的轉化過程能保留原版的精
神。科學要中文化,不只是僅僅把英文化成中文這樣的轉換而以;想提昇社會
對於科學的認知與素養,也並不是餵養大眾填充炫目罕見的專業名詞到生活的
語彙中,而必須要能夠在如何講述科學的方法與內涵的設計上花下等當的功
夫。
--
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ciliate/
--
☆ [Origin: 新椰林風情] <ntu.kkcity.com.tw> [From: 205.232.79.30]
Biology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18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