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跨領域對話 設計教育 理論與實做
小弟是企管背景 也跟風在英國念設計管理
一些在英國的感想:
設計不只是表達設計師個人創意
還要瞭解過去、要創新突破「提高業界標準」「建立新典範/best practice」
這段過程要去瞭解許多context(社會、文化、技術、商業、消費者等)
台灣設計師與老闆、工程師無法好好合作 就會三輸
舉個例,我待過的 手機曾經很紅 打國際品牌的B社率先得到國際設計大獎的產品
,都叫好不叫座(我待過的產品線,得過兩個iF獎)。因為:
1. B社在亞太地區以外的品牌行銷能力、通路掌握能力、售後服務體系
、甚至產品本身的性能、品質,水準都不夠,儘管造型很美,仍然賣不起來。
2. 因此大老闆可能把他當作「參賽機」「得獎機」,甚至不打算量產。
3. 因此研發、工廠、業務等代工業賺錢的金雞母/核心部門的人,並不認
同設計部門的價值,認為他們只是拖累上市時程、增加生產難度及成本、
給人製造麻煩,卻只能得個華而不實的設計獎。
4. 而設計部門的人,不懂得這個科技業運作的context,無法發揮能力ꄊ 產品不賣座,用的人少,自然對社會發揮的影響力也低。這不是他們
不認真,是因為環境--教育、同事、老闆、社會、產業因素使然。
如何培養設計師跨領域合作的能力?
我在英國學到的設計方法
是要從設計師個人經驗出發(我對什麼有研究 我對什麼感興趣)
找到消費者(我的知識 我的新概念 可以幫到誰)
請文化人類學家研究消費者的行為(幫助我改善設計的概念與實用性)
訪談消費者 讓他決定你的東西好不好(不要認為自己比消費者更懂)
再來讓工程師決定這個東西是否做的出來(技術上)
讓商人決定是否可行(有賺頭才有人願意賣)
如此的思辯訓練 應能讓設計系畢業生更有和社會對話的能力
另外有個有趣的觀念:
在申請大學時
要從做portfolio過程中找到設計師你的特長興趣
如空間、光影、機械之類的 還有一些初步的創作構想(比如說 我想設計一個鋼彈)
然後找到一個學校 幫助你發展、完成你的構想
所以要確定老師、workshop都適合你想走的方向
比如說一個朋友本來想念劇場設計 後來學校給他fine art的offer
結果 他大學的作品 都是跟空間、影片、行動藝術有關
藝術史 概念也通 創作能力 做裝置藝術的技術、機關也ok
興趣、專長、學業都有顧到
回顧一下包浩斯的理想教育模式:
早上由藝術家統一教藝術史 充實人文、社會觀察 品味與分析能力
下午依不同專長在工作室操工藝技術(玻璃、金屬、木作、建築等等)
期末則是跨領域的合作:作一齣實驗劇場
便可結合說故事、燈光、道具、戲服、舞台等不同專業
不過現實狀況是 台灣不管是學校還是業界 可能都沒有這樣跨領域的觀念
一個人他念A系,儘管有也選修B系,之後本想走B系的相關工作,卻無法找到,
因為人家公司寧可錄取那些是B系畢業的,還是有很多地方才學比較完整
具有跨領域整合能力的通才...大概可去當老闆XD
有興趣可參考相關討論:管理藝術家社群、皮克沙動畫
http://richardcch.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html
誰說設計師不用讀書的??
http://www.wretch.cc/blog/cliquer/17756937&page=4#comment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82.23.10.119
推
02/15 16:31, , 1F
02/15 16:31, 1F
推
02/15 21:37, , 2F
02/15 21:37, 2F
推
02/15 21:48, , 3F
02/15 21:48, 3F
推
02/16 02:14, , 4F
02/16 02:14, 4F
推
02/16 18:53, , 5F
02/16 18:53, 5F
Design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22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