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升息末段投資 瞄準A級美元債

看板Fund (基金板)作者 (Paul)時間2年前 (2022/10/23 22:42), 2年前編輯推噓8(8033)
留言41則, 3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3/9 (看更多)
※ 引述《pupuliao (pupu)》之銘言: : 剛好在結算手上資產的變動 : 無聊分享一下 我手上兩檔債券基金跟三檔債券ETF的這個月的變化 : (9/20~10/20 我自己是每個月第三周末去結算統計) : 復華全球債券基金 -1.8% : 野村鑫全球債券組合基金 -1.4% : 00724B群益10年金融債 -10.9% : 00723B群益15年科技債 -10.7% : 00722B群益15年電信債 -10.2% : 這五檔債券基金ETF 覆蓋範圍有些差異,就不細細比較的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 : 這個月三檔群益債剛配息 年化約 5%左右,季配息 所以大概要向上修正1%左右 : 基金部分沒配息 : 誰再跟我說債券ETF風險比較低的...直接拿結果丟她臉 : 直接持有債券 就算殖利率上升,你還可以抱到到期 : ETF 該虧損就虧損 直接讓你炸 : 基金還可以把部分換回現金,或是購買期貨反向避險 補充幾點我的想法歡迎討論,先說我自己之前也亂買野村特別時機,還好那時候台幣算便 宜多少彌補了不少虧損... 1、主動型債券基金vs被動型債券基金(ETF) 主動經理人比較能凹單,被動條件一到只要不符合就會換券(基金條件十年券變九年), 但其實對投資人來說不影響,因為只是用相同價格換另一個符合條件的券(十年以上), 是虧是賺看利率是往上還往下。 所以如果你期待能鹹魚翻身那就只能選主動,但主動型經理人選錯你還是翻船...他每年 還賺你1.5%費用... 2、直接投資債券 vs 被動債券(ETF) 很多人總會說直投債券只要不賣就不會虧損,但這樣直接跟被動比,我覺得是不太公允的 ,因為兩者的「到期日」還有債券「存續期間」本來就不同,ETF一般來說沒有到期日的 概念(除非清算)。所以假設你把直投弄成被動etf操作,那績效就會差不多了。 另外還有一點,直投通常都是兩千美,然後你看到的市場利率可能再少個60bp以上才是你 能買到的。ex:4%變3.4%甚至更低,看議價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除非你設定兩者的整體期間相同,否則一下比較current yield,一下hol d to maturity yield ,一下又比較有沒有還本... 你直投如果利率往上走你沒有賣出再買進也是損失再投資利益,但其實這個再投資利益就 等於你帳上的未實現損失(可參考綠角) 所以應該還是回到自己買這兩產品的目的是什麼?(打造穩定現金流?賺資本利得?) 3、股票 vs 債券 股票的天花板遠比債券高。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你在買債券etf時候把他想成股票etf來買 ,那你就要想想何時可能再次出現大QE。 所以如果股票或債券,如果只能單筆,那建議會是: 股票etf 》債券etf 但假設我們都還會賺錢,所以定期定額就會是不錯選擇。升息階段逐步花更少錢買配息, 降息階段就是花更多錢買配息概念~ 以上分享,歡迎討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77.3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und/M.1666536143.A.517.html ※ 編輯: a6943kght (123.194.177.32 臺灣), 10/23/2022 22:44:53

10/23 23:17, 2年前 , 1F
主動型債券基金可以玩的花樣可多了
10/23 23:17, 1F

10/23 23:18, 2年前 , 2F
長短期切換之外,可以保留30%現金
10/23 23:18, 2F

10/23 23:18, 2年前 , 3F
ETF就要自己看準,看你的實力是不是比經理人強
10/23 23:18, 3F

10/23 23:21, 2年前 , 4F
當然你跑去買全覆蓋的的大盤型ETF 當我沒說
10/23 23:21, 4F

10/23 23:21, 2年前 , 5F
但說真的又有多少人可以搞懂債券 的Y
10/23 23:21, 5F

10/24 10:02, 2年前 , 6F
1.換券的確不影響績效,但只要換就有費用的產生,雖
10/24 10:02, 6F

10/24 10:02, 2年前 , 7F
然不另外收取但就是影響淨值,且基金和ETF 換券的次
10/24 10:02, 7F

10/24 10:02, 2年前 , 8F
數遠大於直接購買債券。不划算
10/24 10:02, 8F

10/24 10:06, 2年前 , 9F
2.我買債券就是不同於ETF,你又說把債券用成ETF然後
10/24 10:06, 9F

10/24 10:06, 2年前 , 10F
說績效會一樣…不懂。
10/24 10:06, 10F

10/24 10:11, 2年前 , 11F
那4%變3.4%也只是第一年票面減去手續費。不可能手續
10/24 10:11, 11F

10/24 10:11, 2年前 , 12F
費收到YTM從4變成3.4,買券一般投資人看的是YTM。
10/24 10:11, 12F

10/24 10:15, 2年前 , 13F
市場利率往上走不賣也不會怎樣,那我賣了就不應該買
10/24 10:15, 13F

10/24 10:15, 2年前 , 14F
回來。回到第一點,我不可能在利率高點做完獲利了結
10/24 10:15, 14F

10/24 10:15, 2年前 , 15F
之後又買進債券,因為買進的券還是在高點,利率修正
10/24 10:15, 15F

10/24 10:15, 2年前 , 16F
我也只是把獲利吐回去而已。所以要嗎不動要嗎賣了離
10/24 10:15, 16F

10/24 10:15, 2年前 , 17F
開市場等回覆正常重新買進。但ETF跟基金都做不到
10/24 10:15, 17F

10/24 10:57, 2年前 , 18F
R大,補充一下。我意思是如果你今天也比照ETF的條件規
10/24 10:57, 18F

10/24 10:57, 2年前 , 19F
則去調整債券,比方說存續期間控制在十年以上,那你也
10/24 10:57, 19F

10/24 10:57, 2年前 , 20F
得出售直債,最後績效就是跟ETF差不多。
10/24 10:57, 20F

10/24 10:57, 2年前 , 21F
4%變3.4%不是手續費問題,比較好理解的方式是4%是批發
10/24 10:57, 21F

10/24 10:57, 2年前 , 22F
價格,3.4%是零售價(先不考慮手續費)。因為4%的計算
10/24 10:57, 22F

10/24 10:57, 2年前 , 23F
可能是根據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效報價。所以是一個看得
10/24 10:57, 23F

10/24 10:57, 2年前 , 24F
到吃不到的概念~
10/24 10:57, 24F

10/24 10:58, 2年前 , 25F
單純針對「大家很常用不同基準比較的方式」提供一點想
10/24 10:58, 25F

10/24 10:58, 2年前 , 26F
法哈哈
10/24 10:58, 26F

10/24 11:01, 2年前 , 27F
感謝R大的分享
10/24 11:01, 27F

10/24 11:13, 2年前 , 28F
我懂你的意思,但債券就是沒有一堆枷鎖(手續費、強
10/24 11:13, 28F

10/24 11:13, 2年前 , 29F
制轉換、經理費)才會有績效的差異,又把它們加回來
10/24 11:13, 29F

10/24 11:13, 2年前 , 30F
算,然後得出差不多的結論…我覺得對一般債券不公平
10/24 11:13, 30F

10/24 11:13, 2年前 , 31F
。你說大盤跟零售的差異,我知道,就像一般客戶買不
10/24 11:13, 31F

10/24 11:13, 2年前 , 32F
到Bloomberg 上的價格,ETF經理人可以,但ETF還是加
10/24 11:13, 32F

10/24 11:13, 2年前 , 33F
了一堆費用才到投資人的手上,更不說中間的交易成本
10/24 11:13, 33F

10/24 11:13, 2年前 , 34F
反應在淨值上。真的有比較便宜?難說
10/24 11:13, 34F

10/24 11:37, 2年前 , 35F
有興趣可以研究拉 交易成本 在財報中都可以看得到
10/24 11:37, 35F

10/24 11:40, 2年前 , 36F
小散戶必然會有較高的交易成本 這是必然的Y
10/24 11:40, 36F

10/24 11:41, 2年前 , 37F
直接買 或是透過ETF 前陣子在股票版 已經討論到爛了
10/24 11:41, 37F

10/24 12:06, 2年前 , 38F
是啊,我自己也慢慢接觸這產業才慢慢了解,反正不同時
10/24 12:06, 38F

10/24 12:06, 2年前 , 39F
期有不同選擇方式啦,但台灣做直債的管道其實很多,好
10/24 12:06, 39F

10/24 12:06, 2年前 , 40F
不好後續自己管理或是調整部位又是另一回事XD
10/24 12:06, 40F

10/24 13:10, 2年前 , 41F
股票我不敢說,但債券直接買債比ETF好太多
10/24 13:10, 41F
文章代碼(AID): #1ZLLBFKN (Fun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ZLLBFKN (F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