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錄取牛津大學,GMAT一戰705!
● 前言:起步早、動手晚,靠A2講義快速複習上軌道
說來慚愧,其實我很早就預定要考GMAT,也提早報名了A2GMAT的實體課程,
但真正認真開始準備的時間是從 2024年六月中 才開始。
當時我剛結束實習,離R2申請的時間也越來越近,原本以為可以慢慢準備,
結果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GMAT的題型邏輯和我以前遇過的考試完全不同,
特別是 Verbal,真的是第一次看題目就傻眼。
好在我從一開始就有 A2GMAT 的系統做支撐,講義設計邏輯清晰,
非常適合像我這樣課程結束後,隔一段時間才去考試的學生,
即使不跟著課堂節奏,一樣可以有效率地掌握重點。
我後來能在三個月內考出 705 / PR98 的成績,
真的要非常感謝這套系統化的訓練,讓我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條理地衝刺備考。
-
● 備考策略:從講義打基礎,到大量刷題熟悉實戰感
我的準備流程大致分三階段:
- 第一階段|複習課程講義+OG熟悉題型(6月中~7月初)
我一開始的策略是把A2的講義讀完、聽過錄音課,搭配 OG 練習基本題型。
這個階段重點是打底與熟悉出題風格。
A2的講義分類清晰,像 Verbal 裡各種題型分類(CR、RC)都切得非常細,
配合講義再寫 OG 的同類題,效果比我預期的好非常多。
- 第二階段|密集刷真題、搭配GWD練數感(7月中~8月)
我開始進入大量刷題階段,每天固定做 Verbal 題23題、Quant、DI 題1回合,
錯題會隔天訂正一次並記在筆記本上。
GWD的Q題庫我幾乎全刷過,特別是配合A2課程中的重點提醒,
可以快速累積數感、避免粗心。
這段時間我每天讀書約 3–4小時,同時也開始在時間壓力下模擬考試節奏。
- 第三階段|模考+補強弱點+調整策略(8月下旬~9月初)
模考是最能反映真實考場狀況的訓練,Practice Exams 我重複寫了兩次,
特別是練習 V-Q-DI 的完整考試順序,訓練長時間集中力與時間分配。
● 各科心得與技巧分享
Verbal:CR + RC 整合練習,建立高效邏輯感
新制 GMAT 的 Verbal 完全移除了 SC,對我來說是好消息也是壓力。
沒有文法可以「背」,就代表必須完全靠邏輯推理和閱讀理解能力來取分。
雖然我英文底子不差(IELTS 7.5、學測 14 級),
但一開始在練題時還是有點吃力,特別是 RC 的資訊密度跟 CR 的論點辨識。
Critical Reasoning:拆題套路+立場分析
一開始我對 CR 的理解非常直覺:看完題目直接選答案,結果錯得一塌糊塗。
後來開始配合 A2 講義,學會分類題型、
搭配「假設—論證—結論」三段式結構來判斷選項。
削弱/加強題:先找結論,再找暗藏假設,選項如果有「針對假設」、
「提出例外」的,就是有效。
解釋矛盾題:不急著解釋,要先明確矛盾在哪,選項要能「拆掉衝突點」才合理。
後期我養成一個好習慣:做完每一題 CR 都會回頭看錯在哪個邏輯點,
不只是記答案,而是「重建整題的推理邏輯」。
Reading Comprehension:策略讀法+快速定位
RC 是我初期最沒有頭緒的一科,一段文章動輒 300 字、
題目還要問立場、主旨、細節、推論。
A2 的 RC 方法讓我開始有系統地抓住「GMAT 關心的訊號」:
轉折詞(however, nevertheless)後的句子通常是作者立場
立場詞(unfortunately, ironically)代表主觀情緒
一段落只要抓一個主題句,後面的細節不用「翻譯」全部
搭配 A2 講義跟題目練習,我在閱讀上從「花 4 分鐘讀文章 + 3 分鐘看題目」
→ 漸漸能做到「1 分鐘掃過文章結構 + 2 分鐘完成題組」,效率有明顯提升。
Quant:數感以外,更要留意 GMAT 的「文字陷阱」
雖然我大學有統計跟風管的背景,理論上數學底子不差,
但 GMAT 的 Quant 絕對不是單純計算,
而是「閱讀+邏輯+資料判別」的結合。特別是資料充分性(DS),
剛開始我常常算到一半才發現「不該算出來」,白浪費時間。
A2 在 DS 題的訓練非常有系統,幫助我建立這幾個習慣:
遇到 DS 題,不先算,先判斷「要什麼?已知是什麼?」
每個選項的含義(A-E)背熟以後,會更能用邏輯縮短選項排除時間
「代值法」可以快速拆穿抽象條件題的陷阱(尤其是涉及整數、奇偶、正負的題)
我也會用 GWD 作為補充題庫,讓自己熟悉偏題、陷阱題型。
很多錯誤都是「看太快」、「跳步漏條件」導致,
後來我強迫自己慢下來反而錯誤率下降。
Data Insights:融合統計直覺與策略答題,高效解讀資訊
作為新制 GMAT 的新重點,
Data Insights(DI)是我最關注、也最能發揮統計背景優勢的部分。
它整合了 IR + DS + 基本圖表邏輯題,很多題不難,
但挑戰在於時間壓力與資訊混亂度。
我的三大 DI 策略:
1. 看到題目先分類:
是要計算的、推論的、資料充分性的?分類後對應策略就明確了。
2. 多圖資訊題(Multi-source):
先看選項問什麼,再決定需要看哪一頁。
不要一上來就讀完所有表格和段落,會爆炸。
3. 圖表題/表格題:
只看題目需要的欄位,用「關鍵字定位」+「簡單代入」比完全計算快很多。
舉例來說,題目如果問「根據資料,2023 年產品 B 的獲利率是否高於產品 A」,
我不會急著計算,而是直接看是否有完整資料列出營收與成本,
若沒有、或資訊缺一塊,就能判斷為「資料不足」或需進一步整合。
GMAT 的 DI 題型最怕的就是:「都看得懂,但花太多時間」,
所以後期我練習用模考訓練自己一題最多兩分半就要放棄或猜題,
避免「想太久卻沒分數」。
-
● 其他收穫: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時間管理與自律
在這三個月的備考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穫不只是那張漂亮的成績單,
而是養成了時間管理與自律的習慣。每天分配時間、自我檢討、固定複盤錯題,
這些訓練到後來也幫助我在研究所申請、面試等階段更加從容。
我後來順利申請上了 牛津大學的
MSc in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inance,
可以說 GMAT 不只是敲門磚,
也讓我對「自己可以在壓力下達成目標」這件事有了信心。
-
● 給考生的話:別追求完美,追求效率與穩定節奏
GMAT 很難,但真的沒必要把準備搞成「考不上就毀滅」非黑即白的抓馬。
我給正在準備的同學三個建議:
1. 盡早模擬考場節奏:練習完整 V-Q-DI 考試順序,不只練實力也練耐力。
2. 不要貪多,重質不重量:精練 OG 與 GWD,再搭配講義強化觀念,
遠比亂槍打鳥地寫題目有效。
3. 一定要自律但也留空間調整:計畫會趕不上變化,
但只要能維持整體節奏就不會崩盤。
-
● 結語:A2GMAT讓我在有限時間內把握無限可能
如果不是 A2GMAT 的課程內容有邏輯、有重點、有系統,
我無法在三個月內完成備考並上岸牛津。這段路雖然短,但充實又值得。
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老師與顧問,未來我也希望能將這份心得
分享給更多後來者,幫助他們更有方向、更有信心地走完這段旅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110.5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MAT/M.1753864665.A.483.html
推
07/30 16:39,
1天前
, 1F
07/30 16:39, 1F
推
07/30 21:03,
1天前
, 2F
07/30 21:03, 2F
GMAT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53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