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成立──打造研究淨土
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成立──打造研究淨土
■ 蔡翼擎
7月5日一早,台大管理學院國際會議廳,只見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國企所教授李吉仁
、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教授彭台光忙進忙出;9點多,在學術界與內政部社會司的見證
下,「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成立大會正式開始,一個橫跨社會、心理與管理等多元領
域的學術組織從此誕生。
這個新的學會網羅國內許多重量級學者;學術輩分從大師級人物到初出茅蘆的年輕助理
教授都有;涵蓋的學術組織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公私立大學及技術學院。不論來自那
裡,他們參加的目的都相同:加入一個純學術的組織,共同努力提升自己及台灣的學術
貢獻。
93年12月,來自全國的社會與管理學者關在一個鄉下地方舉行「管理高峰會議」,在兩
天的會期中,有人提議成立一個專屬的學術園地,立刻獲得與會學者熱烈響應,時任國
科會人文處管理一學門召集人的政大商學院會計系教授吳安妮不但贊同,而且大力促成
國科會提供協助。
純學術組織
對於此學會的成立,許多學者充滿期待。「國內沒有一個這樣的組織!」問起參與動機
,政大商學院企管系所教授于卓民、韓志翔,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企管系所教授葉匡時幾
乎異口同聲。他們都表示,加入「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主要是著眼於「純學術」、
「聚焦於組織及一般管理」兩大訴求。
一位不願具名的管理學院教授私下感嘆,「現在國內幾乎找不到一個純學術的組織,可
整合管理學界的研究力量。」他說,原有的「台灣管理學會」是前行政院長游鍚?任內
號召成立,一直揮不掉政治色彩,讓一些只想專心作學術研究的商管學者難免遲疑;另
一個歷史悠久的「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則涵蓋範圍太廣,較難聚焦及整合學術力量
,「我最迫切的需要是從事純學術的研究與學習,我相信,這也是國內商管學者共同的
需要。」
提出成立構想及願景,並參與規劃及催生的李吉仁表示,「這個學術組織的成立,為年
輕學者創造了一個『學習的家』。」長期以來,不論教學或研究,國內學者大多單兵作
戰,尤其是剛拿到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發現研究能力與研究資源都薄弱的自己,有如
大海孤舟,作研究或教學都只有自己摸索,不但沒有奧援,也沒有管道與國際學術社群
接觸,更遑論躍上國際舞台。
身為籌備委員之一的于卓民表示,這個學會成立後,立即要著手的便是「帶動年輕學者
的研究能力」及「設法與國際學術組織接軌」。
帶動年輕學者
事實上具體行動早已展開,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計劃明年6月舉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作為熱身運動,並已著手爭取「2008年亞洲管理學會」年會主辦權,積極建立與國際學
術主流社群的接軌途徑。發行具國際水準的期刊,展現台灣的學術研究成果、為台灣發
聲,以作為與國際學術對話的管道,也是當務之急。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計劃傾力將已
發行的中興大學「台灣管理學報」,轉型成該學會的「旗艦學報」。
在帶動年輕學者研究能力方面,新學會也在成立大會之後立即開辦「第一堂課」。由國
科會人文處、台大管院及清大科管研究所主辦的「期刊論文評審研討」,參與成員都是
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的成員,由擔任AMJ、AMR等國際著名期刊論文評審的美國賓州州立
大學教授蔡文彬主講「國際期刊的藏鏡人」 ,期望藉著探討國際一流期刊如何評審論
文,達到提升國內論文評審水準及論文研究水準的雙重目的。
彭台光指出,國內管理領域研究人口的增加,專業次領域的形成,建構一個能促進管理
學術社群良性發展的專業組織,已是當務之急。尤其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國際企
業、策略管理與科技管理等主要的次領域,不僅在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上有相當的共通
性,研究人口也重疊,更亟需發展跨領域研究與學習。
吳安妮強調,台灣這麼小,付不起不團結的高昂成本,學術界面對國際競爭,最迫切的
課題不是各自提高競爭力彼此競爭,而是整合與合作。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的成立,便
凸顯學術界提升台灣學術力量的共同期望。
【2006/07/16 經濟日報】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
喪禮處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17-173.dorm.ccu.edu.tw海
Management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