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Re: [生涯] 為何商管科系在台灣比較不吃香?

看板P_Management (專案/產品管理)作者 (布蘭登)時間16年前 (2009/10/03 02:36),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4 (看更多)
一點淺見, 看到這篇有幾個想法 ※ 引述《mooto (退出會比較好, 就退出)》之銘言: : ※ [本文轉錄自 Salary 看板] : 作者: PegasusSeiya () 看板: Salary : 標題: Re: [生涯] 為何商管科系在台灣比較不吃香? : 時間: Thu Oct 1 14:15:21 2009 : ※ 引述《Yoshizaka (女友很像美月麗奈^^)》之銘言: : : 感覺起來 : : 在歐美國家商管人才的出路很好 : : 在美國也是名校MBA出來平均年薪最高 : : 但是為何在亞洲國家(包含台灣) : : 商管科系相對來說沒有受到重視 : : 其中原因究竟為啥? : : 是中國古代的觀念看不起''商'' : : 還是台灣政府一直積極在扶植製造業 : : 忽略金融業的發展 : : 在政策上 : : 大型公股銀行幾乎都掌控在政府手中 : : 不讓民間財團參與經營 : : 導致台灣金融業國際競爭力不足? : 台灣早期是農業社會開始 : 民70經濟起飛後進入工業社會,至今也才28年 : 國外有些公司和產業,光公司齡就大於我們了 : 怎麼比? 我認為, 公司年齡跟成長不見得是問題的重點 固然有很多公司像 GE, IBM 幾經大起大落, 到現在全球紮根 有很成熟的管理制度 但這一波金融危機之後, 有更多是幾十年歷史的知名大企業就這樣垮掉了 以管理學跟知識的角度上來看, 公司比較大, 成立比較久 確實是會有比較多的資源跟比較廣泛的舞台來實驗各種管理的方法 但卻不是台灣不重視管理專才跟企業沒有辦法成長的原因 台灣也是有相對國外百年企業很年輕的公司, 因為做正確的決定跟優秀的執行能力 從無到有成長 三星嚴格上來說, 是 97 年東亞金融風暴之後 因為正確的策略才會成長, 並不是因為他比台灣的廠商成立的久 重點是有沒有做對的決定/企劃與執行 : 其實這就是很殘酷的現實,我們其實還算很落後 : ,特別是不注重培養管理人才,弄的整個社會 : 過了代工蜜月後,只剩一堆爆肝的高學歷年輕人。 : 至於為什麼不重視,我相信書大家都唸過,但是 : 終歸於上一代的觀念,上一代做生意其實不需要 : 什麼管理人才,他們要的是"馬上就看到錢進來" 這個原因, 是因為台灣早期的商業發展是以中小企業跟進出口貿易為主 規模小一點的貿易公司, 在成本跟利潤上得抓的很嚴格 一個錯誤的決定, 本錢燒完了馬上就倒了 在經營上講就的是快速反應的彈性跟調整商品代理 然而一個很大的問題是, 台灣並不像日本有很大的內需市場 所以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後, 台灣這些中小企業 很自然的調整成以簡單的輕工業製造業出口導向的產業 至於高科技普遍的代工製造又是另一個話題 : 講難聽一點就是短視近利的文化。這在各行各業 : 都可以見到: : 上至高科技產業,爆肝高學歷代工, : 學歷越高越好,薪水越低越好, : 最後薪水換算不如小七.... : 下至做水電包工程,你沒"釘"施工品質, : 能偷工減料就偷工減料,材質能用便宜就便宜。 : 最後一堆出包找不到人負責.... 這個與其說是台灣企業的通病, 不如說是民族性 很多人都知道德國人跟日本人的生意難做 可是一旦你的品質得到了這些公司的認可 訂單就是穩定而長久 美國是另一個狀況, 因為文化的差異 美國企業在生產管理上出的狀況更多 才會設計出很多制度監督品管 台灣不只是企業, 上至政府下至個人 拆爛污和稀泥的心態很多呀 認真工作的不是被利用就是當傻子 很多工作倫理都偏差掉了 : 上至下都是這種文化,充斥著我們台灣各產業。 : 有心要做的就會被淘汰,你要求品質別人還嫌你貴。 : 你要做好會被業界惡性排擠,之前新聞就有一個 : 公司負責人夫婦,為了尊守員工薪資福利,結果 : 弄的自己上吊自殺,家破人亡。 這個新聞我有看到, 但我卻不贊同這個做法 第一個是公司經營不善, 沒有必要上吊自殺家破人亡 你可以再處理完員工薪資結算後宣告破產 籌資還錢, 東山再起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式 生命沒了就甚麼都沒有了 我是很不鼓勵這種行為的 另外, 經營上會導致這樣的下場 是因為經營上出了很大的狀況或做了不對的決定 優勝劣敗, 適者生存 即便老闆夫婦遵守員工薪資福利 也還是不稱職的管理者 : 然後其它資方,砍員工的,搞壓榨的,吸金的,血尿企業的, : 卻可以吃香喝辣開名車住豪宅娶嫩妻,再出書說自己的成功之道。 : 這前後一比; 這些當然是不對, 但是為什麼要找這兩個極端的案子來比較呢? : 你說資方無良,但你有幾個資方願意當這種企業/社會文化革命先烈? : 無良可以爽,當然要當無良(的成功人士啊) : 如此惡性循環,劣幣效果就是大家都廉價, 廉價製造生產的影響, 不是只有台灣才有呀 Made in China 對美國跟日本的製造業有多大的衝擊? 迫使不上不下的產業調整或自然淘汰 你要就是比人家品質高更多, 讓消費者肯付多一點錢買 要不然就是不斷的創新研發, 生產更多低價商品做不到的 : 這就是我們的現狀。 : 正因以上,大家都是要眼前利益,且馬上看到。 : 所以對台灣資方來說, : 他們眼前看不到的利益,就是沒有利益!! : 就像是Management.(管理) : 看看我們很多公司的Management.怎麼處理事情? : 最常見到的就是: : 工作超量不補,一人當三人用。 : 砍薪,砍福利,裁高薪,不給退休金或資遣費。 : 為什麼?因為他們這些動作馬上就是可以看到 這是個很吊詭的現象 為什麼呢? 因為越成熟的企業, 越能相對精確的計算員工的產值, 做事方式 訓練跟需要的資源, 所以很多外商的員工雖然工作壓力累到爆 卻不是瞎子摸象的亂搞, 而是給你訓練後 精準的壓榨你每一分上班的產值, 量化計算你的績效跟價值 經濟不好, 遇缺不補砍福利全世界都一樣, 不是只有台灣 之前美國經濟就業市場出大包的時候 有朋友在大公司 Utilization Rate 是 300% 300% 是三個人的工作量, 可是薪水獎金有三倍嗎? 景氣不好有工作就偷笑了, 哪裡都一樣 我很感嘆的是永遠都希望有全球領先企業的標竿跟經營方式 或是老闆口口聲聲都是這樣喊 可是卻不能設計相對合理的訓練, 執行考核方式 永遠都是用土法煉鋼的方式來壓榨勞力 不需要你訓練能自己做起來的人, 這些人之後你也留不住 你不給訓練做不起來, 損失的是企業的時間, 資源跟機會成本 : 效果,被砍的量就是資方profit(利益). : 他們要的不是經由管理而提高的efficency. : 而是眼前的profit.而且是show me right now. : 所以就變成我們看到的現在這個樣子.... : 最不重視效率的軍公教和國考,也在我們社會 : 變成最好的志願之一了,只差大學沒設公務員系了。 : 至於說到資方本身,因為他們就是一路這樣走過來的 : ,所以你跟他們講也是沒用的, : 就像你要教你爸媽或家裡長輩道理,是一樣:不可能的事!!" : 所以改變也只有等下一輩,但是我們社會很年輕,從70 : 年到現在也才28年,這些上一輩管理者,他們可以 : 從20幾歲做到現在也才40幾歲,也就是說,你要等他們 : 退,根本還早的呢。有些高層年紀比較大,但是也才 : 50,60。有的高層到65歲+,只要身體健康都還是一條活龍 : 依然掌握著所有公司管理。退了再來當個董事或是顧問。 : 你年輕人要怎麼等?你是有50年可以等嗎? : 像打籃球搶籃板; : 你都被卡位卡到三分線外了,你彈跳力就算超強,籃板還不是搶不到? 這個問題我認為關鍵是在於台灣的內需市場小 在成長飽和之後, 如果你的經營重心沒辦法移往海外或垂直整併 或踏入另一個產品線跟市場 哪來的成長呢? 沒有成長, 又哪來的舞台給新進的人員升遷呢? 台灣本土市場太小了, 韓國老早就體認到這一點 我雖然很不喜歡韓國人, 但是人家執行力跟貫徹的決定是很有一套 一個一個新興市場設點經營打通路 這些新增加的產品銷售就可以幫助企業不斷的成長 多了很多工作機會, 促進人才流動 而不是像一灘死水, 流都沒辦法流 : 而他們其實也不是不重視管理, : 他們很重視,但重視的是;"階級覆製"。 : 也就是我們傳統華人文化那套: : -中小企業管理階層:跟老闆出來做的那群老人 : -大公司高階管理層:皇親國戚 : 我們用生活化一點的比喻,就像是鄉下的小型辦公室公司 : 家族企業;爸爸老闆,媽媽會計,姐姐人資,哥哥是業務 : 這家四個人就已經可以組,相對現代公司四大部門主管了 : (大頭 財務 HR Sales) : 至於其它人對他們來說,都只是請來"純粹聽話做事的", : 要培養管理層?他們才沒在care什麼管理人才的。 : 要也是誰誰誰的親戚小孩或什麼的,直接空降最多。 : 至於他們那輩的管理模式, : 管理人才?商管理論??策略管理?組織行為?有效率之會議原則?? : 那是什麼???他們多數人的想法, : 一言簡之就是; : "老闆說的就是管理,老闆就是一切" : 開會/討論專案方式,就是比誰大聲誰就贏。。。。 : 從小家庭公司文化放大到整個台資文化,其實大多數都是這樣。 的確是這樣呀 不管公司大小, 家族企業的治理是亞洲很多公司很大的特色 相關的研究也不是沒有呀 但是國外的大企業 早先也是如此 你看看大的家族控制多少企業, 橫跨多少產業 早期美國那些石油大亨, 鋼鐵大亨, 金融鉅子 哪一個不是家族成員經營所有旗下產業? 只是隨著時間, 這些發現不是家族成員代代都有出色的經營者 加上隨著市場拓展, 募資上市 才演變成擁有權跟經營權分開 台灣的企業大到某個程度, 公司也不是管理者獨有的 : 管理人才?Who cares?厲害就去外商,就出國啊。 : 名校商管MBA???那是啥??? : 英文很厲害的業務嗎? : 喔那不錯啊~~幹不幹? : 薪水過試用期後再看看喔....呵呵 : 所以以上,就是我認為台灣不重視管理人才的主因之一。 : 一點分享謝謝閱讀. 殺雞焉用牛刀 你拿了個國外的 MBA, 不代表你真的有這個本事當經營者, CEO 或大老闆 假若你選擇了去過於擁擠的市場發展 自然就要承擔競爭的壓力跟風險 到國外工作也不是你想要就留的下來的 我們的上一代累積經濟成長太多的成果 本來就是家裡有點錢就會送小孩出國念書 這些掛著名校光環的真的是堪用的管理人才嗎? 還是只是學歷導向呢? 在國外求學 我看過太多物質條件好, 經歷漂亮人也聰明的台灣留學生 很多台灣學生甚麼都不欠缺 缺的只有大陸跟印度學生特別強的企圖心 而這點偏偏是留在異鄉發展最重要的關鍵 有太多更優秀, 物質卻比不上台灣留學生的人才 是用各種方法無所不用其極的充實自己 起跑點可能落後你一點 幾年下來可積極的程度可以改變太多太多 一點心得, 敬請版友海涵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98.190.221.2

10/03 14:10, , 1F
嗯嗯,推!
10/03 14:10, 1F
文章代碼(AID): #1AnaWcj0 (P_Management)
文章代碼(AID): #1AnaWcj0 (P_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