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問一下~親職教育中的p-a-c??

看板gardener (幼教)作者 (飛翔的心靈)時間19年前 (2006/04/06 02:5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flowerring (站崗中的小猴子)》之銘言: : 請問一下~ : 要如何去解釋p-a-c狀態體系~ : 謝謝~~ 你需要的是這麼嗎? 交流分析學派理論中父母'成人'幼兒的角色 一、交流分析之人際溝通角色扮演 父母: 在生命歷程中,對幼小孩子(0-8)是重要他人, 所有的行為潛移默化(身、言、境教)到孩子的身上。 →孩子的能力不夠,需要依賴重要他人,父母保護孩子的過程形成該角色。 父母的角色給孩子限制和安全感。 →當孩子處於自覺必須依賴別人的環境,又不能隨意詢問或探詢時, 所產生的資料都存在P這個角色中。 成人: 10個月大後,孩子發現自己能靠理解和思考做一些事情, 是自我實現的開端,早期脆弱,易被P的要求與C的恐懼打倒。 理性我累積而成。 兒童: 父母與孩子互動當下孩子的感受。 →對所聞所見所產生的內在反應。 ※屢遭挫折的社會化過程會引起孩子否定自己的情緒。 ※我相信”不好”的情緒會蓋過”好”的感覺。 ※孩子走出家庭,進入學校,訓誨只是增強作用,運用P與人溝通。 ◎綜合比較 概念 角色扮演 P 教導 以模仿作評價,盡量適合別人的標準。 C 感覺 根據非邏輯思考,作下草率反應。 A 思考 將刺激轉變成訊息,根據過去經驗,分析歸檔。 ※父母資料的證實並不能抹事兒童心中不好的感覺。 ※運用的方式需要讓孩子明白原因,知道為什麼可以,為什麼不可以, 不能責備,孩子會在安全限制與自我肯定中產生矛盾與衝突。 二、個人溝通角色的形成: 1.P:平常生活中,由父母身上潛移默化的角色扮演學習。 批評性P:命令、挑剔、有時會懲罰(看重10%的錯,忽略90%的好) 營養性P:愛孩子,照顧孩子,會教孩子做很多事,為我們預備生活上的需求 2.C:感覺的我,三者中最具威力→超我的存在不大,孩子的自我表現出強烈的感受力。 贯 自由性C:直接、真實表達感受、任性   小老師 :出點子、愛幻想、知道如何引起大人的注意以滿足需求 →人際好,懂得察言觀色 適應性C:根據別人的表現來決定自己怎麼做  叛逆型 :與人不合,愛唱反調,反叛因子強。  好好先生型隨合、迎合型→遇決策性問題感困擾,不會表達意見  彆扭型:不說出真心話,要人猜測,認為愛我就要懂我。 3.A:理性的我,幫助我們認清事實,學習必須的生活知識, 並且利用既有知識來解決問題或決定要做的事情。 功能:驗證由父母角色而來的訊息是否是確實可信,並以此為人際互信關係的基礎。 苎 你好,我不好:幼年形成→自我形象不好 苎 你不好,我不好: 精神病、自閉→悲觀、批判別人、不信任人 苎 你不好,我好:罪犯的形成→負P 苎 我好,你也好:希望的寄託→易接納、信賴 判斷/決定何時扮演各種角色→積極意義,有沒有深入分析 ※孩子對現實衝突有質疑需澄清&求證,孩子的為什麼是因為需要秩序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146.107
文章代碼(AID): #14D1AFUb (gardener)
文章代碼(AID): #14D1AFUb (garde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