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UW CSE PhD ComBio/MLHC Group申請分享

看板studyabroad (留學)作者 (kssk7997)時間4年前 (2021/04/25 22:26), 4年前編輯推噓3(305)
留言8則, 3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Admission: UW CSE PhD program (interviewed) — comBio/MLHC group Rejection: MIT EECS PhD (waitlist) Cornell CS PhD (interviewed) JHU CS/BME PhD Columbia CS PhD Education: M.S. in Biomedical Informatics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M.D. at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Academic Services: Post-doc fellow at MIT Teaching Assistant at MIT/Harvard Reviewer of machine learning for healthcare conference NeurIPS Workshop Organizer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Associate Prof at Harvard CS Assistant Prof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MIT MIT Researcher & Professor co-signed Publications: Best paper at AMIA 2020 3–4 machine learning for healthcare workshop papers at NeurIPS and etc IJCAI 2021 (under review) [心得] 現在這個時代,top CS/ML PhD 有多競爭就不用多說了,門檻就是N+ top conference papers/strong LoR/perfect GPA/Math/CS/Statistics major/numerous awards/fellowship,對於我這種轉領域的,唯一能夠努力的就是publications & LoR。 PhD申請,不論任何領域,在CV/SOP都大同小異的狀況下,我個人認為LoR是最關鍵的,不 管是學術界還是業界,最重要的是connection,同時也是international students最缺乏 的一塊,而亞洲學生 ( 中國學生除外 ) 更不會積極聯絡PI,我很幸運的能夠在 Harvard/MIT這個環境學習,建立不少connection,能夠一起做研究,很幸運地有好的結 果,最後才能拿到不錯的推薦信。值得注意的是,必須要是 strong LoR,畢竟大部分 applicants也都拿著知名教授的推薦信,內容才是取勝的關鍵。 此外,要求擬稿是一個很大的red flag,美國教授(幾乎)不會要求學生擬稿,頂多只是 列出你的貢獻/成果。 除了CS ,其實不少Faculty建議我申請 Bioinformatics/BME/BBS,但是funding是一個很 關鍵的因素, 就我所知不少 Biomedical/Bioinformatics PhD program 因為funding , non-US citizen/ permanent resident的名額都非常少,錄取的國際生很多也是在美國念 大學,相較之下,EECS通常沒有這個限制。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對於CS track比較有 興趣。此外,我想能夠拿到offer的另一個原因,也是因為machine learning for healthcare開始變得熱門,很多CS department也開始招募這個領域的Faculty以及學生。 除了申請,對於我而言,更需要思考的問題其實是這條路是否值得,最難放棄的是現在的 生活,因為我已經在業界相關領域的Research Institute工作,要重回學生的身份開始, 需要不少勇氣。 根據統計,PhD dropout rate > 40%,我認識的PhD ,幾乎沒有人非常順利走完全程,跟 PI有爭執的不在少數,甚至不少中途離開。這條路其實有很多的壓力,也很孤獨,很多時 候研究沒有結果,看不到盡頭,就是永無止盡的嘗試,但相對的,如果能夠有新的發現, 被大家認可的話,也是非常rewarding。 我在大學幾乎沒有任何研究經驗,醫學院的訓練基本上就是學習debug,並沒有教你如何 推導新的知識。直到寫了Master thesis我才了解到,以前所學習的知識,課本上的 guideline,臨床使用的藥物,或是最新的演算法,都是從一些最基礎的研究開始,因此 讓我想要學習這樣的mindset。 更現實的原因是 — PhD will open more doors for you,對於immigrant,現在就業市 場,好學校的 Master 已經不稀奇,更高階的人才才是市場搶著要的,很多很好的公司或 是部門 e.g. consulting, hedge funds, VC, or research institute甚至只收 PhD level的人才,所以長期來說,對於career trajectory 會有不小的幫助。另外就是Visa 申請的問題,PhD有比較大的機會可以在學期間透過申請綠卡,而大部分Master就只能走 一般OPT -> h1B -> green card,也不是說不好,但就業選擇會比較有限。 一路上真的是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對於轉CS的我來說,從2020全滅到拿到 dream school 面試 & waitlist 甚至是offer,已經很感激了,僅管知道申請上PhD只是另一個起點,更 煎熬的路還在後頭,但也算是達成了來美國後的一個目標。 -代p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1.78.205.61 (印度)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619360818.A.36F.html ※ 編輯: kssk7997 (171.78.205.61 印度), 04/25/2021 22:30:52 ※ 編輯: kssk7997 (171.78.205.61 印度), 04/25/2021 22:32:15

04/26 02:03, 4年前 , 1F
推,可否請問一下MD轉CS的心路歷程,畢竟這在台灣似乎
04/26 02:03, 1F

04/26 02:03, 4年前 , 2F
不是很常見(?
04/26 02:03, 2F

04/27 10:47, 4年前 , 3F
看不太懂funding的問題,Bioinfo在有醫學院的學校裡是各方
04/27 10:47, 3F

04/27 10:50, 4年前 , 4F
爭取合作的對象,雖然training grant有身份限制但研究經費
04/27 10:50, 4F

04/27 10:50, 4年前 , 5F
應該很足夠
04/27 10:50, 5F

04/27 13:34, 4年前 , 6F
可能跟program經費來源有關 我的經驗也是CS更多國際生名額
04/27 13:34, 6F

04/27 13:34, 4年前 , 7F
bioinfo那類的program雖然也收國際生 但數量有差距
04/27 13:34, 7F

04/27 13:35, 4年前 , 8F
不過實際上也是看各個program 不是一定
04/27 13:35, 8F
基本上還是看department, program怎麼分配,training grant申請的到也不一定會給phd ,更多是給post-doc,就我所知Biomedical Informatics有名的學校 e.g Stanford/Harvard 很多都是拿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 Training Grant ,幾乎都沒有國際生的名額,或只收一兩個美國念大學的國際生。BME的部分我樣本數不 多,可能有點偏見,不過普遍觀察起來,國際生的比例跟EECS比都少很多 ※ 編輯: kssk7997 (171.78.206.54 印度), 04/29/2021 02:52:16
文章代碼(AID): #1WXNmoDl (studyabroad)
文章代碼(AID): #1WXNmoDl (studyab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