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情] 國一數學家教學生
如果單純切出 「國中數學」來看,
我一直都不認同這種「先教工具,再教應用」的課綱編法;
也就是學生要先在「學了不知道幹嘛用」的情況下,不情願地練習他覺得麻煩的工具,
然後等他練習熟了,才讓他寫應用題。
要讓學生習慣未知數,就要讓他理解「學這個幹嘛」。
其實國小的許多問題,就可以慢慢使用「非 x 」的未知數計算;
爸爸的年紀就寫「爸」
小明的零用錢就寫「明」
船速就寫「船」、水速就寫「水」
先讓學生習慣用代號、列式 來作推論的輔助,之後統一使用 x 時就比較不會抗拒。
你的學生可能是錯過了這個時期;你現在接手有點麻煩 -- 因為你要趕上學校進度
但我還是會建議你,
從「應用題 + 非x的文字代號」開始讓他理解「未知數是做什麼用的」
我自己的話,會用兩個題目來讓學生理解未知數的用途。
一個是經典的「雞兔同籠」(頭30 腳72)
這個問題國小就可以「不用未知數」解開,
30x2=60
72-60=12
4-2=2
12/2=6
30-6=24
但看起來流暢的算式,但每一步「為什麼乘、為什麼減」卻都得在心中想完
如果設雞為 x 再去列式 2x + 4*(30-x) = 72
剩下的就只是移項了,就不需要一直想「下一步是什麼」
但當然,那個 2x + 4*(30-x) = 72 本身就也不容易想到;
如果是設雞為 x 兔子為y
x+y=30
4x+2Y=72 就很容易想到
甚至,要是連 4x+2y=72 都想不到,那就再多設兩個……
設雞為G 兔子為T 雞的腳有Gf 兔子的腳有Tf
G+T=30
Gf+Tf=72
Gf=2G
Tf=4T 就會更容易列出來,之後只要一直代入消去就好了。
簡言之,「設x,不是為了求解,是為了更容易思考」
「同一個問題,有很多做法,越簡單想的,步驟往往越多;
步驟越簡單的,通常就越難想到要這樣做」
(簡言之:「好算的不好想,好想的不好算」)
利用未知數計算,「把計算過程寫下來,邊寫、邊看著自己寫的,邊想」
就像是幫電腦插上RAM一樣,讓你「暫存」大腦運算到一半的念頭。
所以你不用一次想完全部才動筆。
以上所說,附上我的網誌,裡面有簡單的附圖 https://goo.gl/3oDv7C
另一個我常舉的例子,是
「小明有一瓶牛奶,喝到剩下 7/16,倒出來一量,是13/5公升,請問原本一瓶是多少」
學生在國小,剛遇到這種問題時,因為不懂得「列式」的好處,又不可能一次就想清楚,
多半經過很痛苦的「試誤」
7/16 乘以 13/5 …是嗎?
7/16 除以 (13/5) 這樣才對嗎?
你讓他算完,故意用很質疑的口氣問他:「為什麼要除?」 他們多半是不肯定的。
但如果可以列式, 7/16 倍的牛奶,是13/5
列為 牛 * 7/16 = 13/5
然後依等量公理,為了求出「牛」所以左側要除以 7/16,那右側也要除以 7/16
那麼 「13/5 除以 7/16」 就變得很清楚。
其實學生有的時候沒有笨到學不懂,他們是放任自己,以反感為理由去怠惰
所以首先要解決他的反感。
這是我的建議。
--
有熊老師陪你教數學 (影片放在youtube頻道)
YouTube 頻道
http://www.youtube.com/channel/UChi0FIp45pS48dlOUH2U4WQ/
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eacher.Koala
歡迎前來分享教學心得 (也可以來問問題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62.247.15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utor/M.1481676782.A.7D4.html
※ 編輯: oodh (61.62.247.154), 12/14/2016 08:54:33
※ 編輯: oodh (61.62.247.154), 12/14/2016 08:57:54
推
12/15 12:27, , 1F
12/15 12:27, 1F
推
12/16 02:06, , 2F
12/16 02:06, 2F
推
12/16 20:57, , 3F
12/16 20:57, 3F
推
12/16 21:01, , 4F
12/16 21:01, 4F
→
12/16 21:01, , 5F
12/16 21:01, 5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3 篇):
4
10
tutor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